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74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自杀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990—1994年4年间广东一个省就有10名大学生自杀身亡。

2001年一年之内,广东省高校有7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大学生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

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

另据媒体报道,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

2006年到2008年期间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均为上一年的一倍。

自杀已成为中国15到34岁人群致死的第一原因。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到23岁左右,作为自杀的高危人群,近年来自杀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中自杀者多数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动机冲动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或所处的恶劣环境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绝望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毁灭性行为。

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对于有效防范此类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

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

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有个案例反映:

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

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

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

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

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

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

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

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

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

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

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

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

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

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五、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非常的复杂,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动其发生。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

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认为自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

大学中聚集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但是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总是将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对比,就会活在极度自卑的心理阴影之下。

长期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中,自怨自艾,将使青年个体失去心理平衡。

严重的自我否定、悲观沮丧,很容易对人生、前途失去信心,以至于产生绝望,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二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障碍。

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此种情绪反应。

情绪抑郁消沉的大学生往往对学习、交往和活动失去热情和动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伴有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悲伤忧郁的情绪体验,自我评价偏低,孤独消沉,对前途悲观失望。

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迁也就消失了。

但其中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

三悲观心理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对待人生。

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绝路。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充满着希望,力图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如果看不到或者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败,就会自暴自弃,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中,这种悲观的人生态度往往带来对生活、前途、社会的失望感,如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会走向自杀的道路。

四挫折心理挫折心理又称挫折感,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生活中大学生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的大学生不是勇敢地面对,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哀叹自己“命苦”。

长此以往,当“哀叹”积累到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造成自尊心丧失或成就感降低,从而导致自杀。

五羞愧心理羞愧是指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惭愧、自罪自责的心理感受。

有些大学生做事只允许自己成功,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受挫,如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是自己太无能、太倒霉,觉得愧对自己,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的驱使下便采取自杀行为,以此“谢罪”。

六报复心理报复是个体身心受到强烈刺激后做出的一种反应性行为。

报复型自杀比较复杂多样,有的因受不了老师、同学或父母的错怪,产生心理负担,一气之下以自杀“证明”自己的清白;

有的因受到委屈,想象自己死后亲人们感到内疚、后悔甚至痛苦欲绝以达到心理满足;

有的以死抗争,把自杀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多见于恋爱中失恋或被抛弃的一方;

还有的并非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把自杀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手段,要挟对方,迫使对方就范。

六、具体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对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般资料:

某男,21岁,大二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工作表现得非常认真负责,学习刻苦努力,周围的同学评价他与一般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不同,同时他也非常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但据该生在大一心理筛查中的结果显示,焦虑与抑郁分值比较高,于是便对其进行回访,经过观察和几次的谈心分析,发现他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其实我过得并不幸福”。

据他本人所述在军训期间,他就对身边无关紧要的小事时常耿耿于怀,曾经和军训的教官因小事吵了一架。

一开始辅导员老师认为是该生比较较真和对新环境不适应,并未特别注意,并鼓励他积极适应环境。

后来,在大学第一年期间,老师同学发现他越来越焦虑,时常有行为异常和失眠的现象,有着强烈的自杀心理倾向。

案例分析:

谈话后了解到其自杀心理产生的动机:

有部分遗传因素,同时个人气质和性格方面存在缺陷以及人格障碍情绪控制导致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

宋某的父亲老实本分,比较内向,有精神方面的障碍,宋某有类似的遗传,表现出自卑、悲观、消极等情绪,时常产生焦虑感和绝望感。

喜欢听一些悲观情绪的歌曲,爱看一些悲剧色彩较浓的电影等,给自杀心理倾向产生不良的诱导。

遇到考试就紧张,从高中阶段开始,惧怕考试,心理压力巨大。

刚开学与军训教官发生冲突,曾经写了一封信给教官,反映教官的军训方式方法过于严厉,不满意教官的指导,后来遭到教官的批评教育。

对大学不满意,本来学习成绩很好,高考结果不理想,心理落差较大。

在大一第一学期,发现自己患有疾病,一直认为是癌症,后经医生检查,确诊为囊肿,从此整天疑神疑鬼,心理不稳定。

没有选上班长,自尊心遭到打击。

反映功课太多,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学习。

母亲经常埋怨父亲,父母关系紧张,对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该生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其自杀心理动机的因素是由个体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生存环境和家庭教育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其中主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素质较差,不能迅速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周围生存的环境以及其他诱因是自杀心理动机的客观因素。

而该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不能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个人心理不健康;

对大学学习不适应,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节奏;

各种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

个人复杂的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在该生身上都有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家庭和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极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个体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会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

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有关自杀的话题,暗示自杀。

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这些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该生在有自杀倾向期间会经常去医院或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这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必须关注到的学生异常行为反应。

总结:

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动因及特点,并据此提出预防与干预自杀的途径和措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维护高校稳定和家庭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要更加大于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

同时加强对与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心理委员与学校其他有助于心理健康的政策的同时作用下,将大学生的心理调整到一个适合于学习生活的状态,使每一个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都是充满美好回忆的。

范文二:

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及思考摘要: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具体的生活事件作为导火索,又有个人心理原因,但其根源在于社会势力。

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转型,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隔离,社会感应和文化等。

关键词:

大学生,自杀“北理工一男生跳楼身亡”,“人大一女研究生跳楼身亡”„„目前,大学生自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不是新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这条不归路来应对挫折。

他们虽然走了,可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却不会随他们生命的消逝而消失。

他们对生命的漠视更是深深刺痛着人们的心,也引发了无数思考: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天之娇子们一个个都选择以死解脱?

他们那以生命的结束为特点的血的教训带给我们的除了一声叹息外还剩下什么呢?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具有一般个体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面临的心理问题,他们“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映:

一时陷入被打败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昂首挺胸,一时又由失意而俯首顿足。

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

因此,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是每个青年人能否顺利渡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

每个自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

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具有比一般个体青年期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期望值较高。

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和个体角色协阋起来,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在心理上默默的承受着来自家庭、学习、就业、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和冲突需要他们去解决。

由于青年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易于形成厌世心理。

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与一般个体青年具有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的自杀心理机制人手。

心理学认为,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

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抑郁、自卑、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多疑、狭隘、焦虑等等。

但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情绪有以下几种:

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出现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往,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随着时过境迁就消失了。

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

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

2悲观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对待人生。

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主的绝路。

3自卑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000万人,在社会上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数量与日俱增,究其原因,除一部分人属于心理疾病原因造成的以外,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从大学生自杀行为上,我们就能看到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也能看到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现象。

因此,社会对大学生自杀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大学生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极其敏感,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图虚荣、讲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

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常常不是单一的个例,而是同样的心理症状、甚至躯体症状在同。

一时期出现在一部分人或一群人当中,只是程度不同、轻重不一,呈现群体发病的倾向。

这是因为大学生处于集体环境,面对学习竞争、经济承受能力、就业压力的问题,使得心理从众、心理暗示因素易于发挥。

相关性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常常与他们的应激生活事件有关,应激生活事件是引起他们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如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学习压力、生活环境、就业问题、身体疾患、情感问题等,都是心理疾病的多发时期。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激的生活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态度,就是说,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当事人病前的性格特征有关在特定的人格基础上,对处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和承担的经济压力之下,通过错误的认知和评价,认为该事件对自己的利益构成威胁,个体又难以控制事件产生的结果时,心理疾病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

对于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无疑于一颗颗隐形炸弹,加上缺乏正常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使那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走向绝路。

大学生的人生旅途不长,生活经历单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由于心理承受力、认识、思想境界等原因造成压力过度的现象。

但由于缺少健康模式观念.缺乏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对出现的心理适应不良.不知道如何化解、疏导、调适、释放,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并不仅仅源于个人因素,必然有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所认为:

“正是从自杀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能找到个人自杀的根源与背景”因此,为有助于更全面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探讨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原因是有必要的。

影响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有:

社会转型,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隔离,社会感应和文化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其中某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接下来我会着重解释几个社会原因:

1社会转型的影响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一书中强调自杀行为与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结合度有关,提出社会整合力的强化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被否定,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出现了社会规范的“盲区”,缺乏被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的引导,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尤其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的人生失去航标,助长厌世情绪,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社会隔离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间,由于社会规范的缺失,社会整合度也会随之降低。

即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团结程度和和谐程度等降低,容易产生社会隔离。

大学生的社会隔离主要有:

3社会感应的影响与同龄群体的隔离与社会大环境的隔离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隔离社会感应“是自杀者的心态在具有类似体验的年轻人心中得到共鸣”。

在社会感应的基础上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有的同校大学生在不同时间选择同一地点,同一种方式自杀,这就是社会感应的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家庭中有自杀史的大学生较其他人更具自杀的危险性。

因为这可能成为一些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从而使他们在挫折面前选择自杀行为。

4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名族文化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不是通过个人角度体现,而是体现在集体水平上。

文化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5家庭问题文化对自杀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士可杀不可辱”“取义成仁”。

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社会思潮。

许多大学生信奉“人既有生的权利,也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社会责任感差,只考虑自我。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现在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以及“四二一”式家庭的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以子女为中心,万事都为其做好而忽略了其棉对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曾有报道称一大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剥鸡蛋而挨饿,可见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宠溺到了何种程度。

这种家教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做,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表现得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会感到恐慌甚至绝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在了解了大学生自杀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后,我们应当采取些措施去帮助及开导他们。

建议与对策:

要在学生中树立心理健康观,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从观念上彻底实现躯体健康模式向躯体一心理一社会健康模式转变。

组织人员撰写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知识教材、光盘,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心理疾病责在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学校应在学生的人生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如对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问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干预,增强他们的承受力,降低不良反映,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建立心理筛查制度学校应该在每年的3月、9月份,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心理健康筛查活动,特别是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开展心理筛查、心理选拔,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工作重点,跟踪治疗防范。

在“经常性”的工作中要引入心理学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要适应人的生理规律,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面对社会就业的竞争压力,教育学生在思想上要有心理准备。

运用心理学知识打开学生的心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找准思想工作的切入点,思想工作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政治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校园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

利用现代网络工具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热线,要定期、定时安排心理学专职老师担任值班,负责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解惑释疑,传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疾病的表现、特征,克服心理疾病的方式、方法。

特别是有精神抑郁症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自己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来自社会各方面挑战。

因此,分析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