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429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学Word格式.docx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

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有个案例反映:

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

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

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

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

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

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

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

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

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

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

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的自杀同样也符合以上的心理过程。

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

×

,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

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

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

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

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

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

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能力差以及身体患病。

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现在该同学身上,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

之后他又试图通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求得到他人的帮助,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

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

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

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属于青年的一部分。

他们同样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

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

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

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

“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

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

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

”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

在我们调查的3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

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

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

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

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

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行为。

根据我们对自杀个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

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

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及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际,回避朋友,并伴随着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

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迁也就消失了。

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

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

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么一例,某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一女生B,其男友W在与她恋爱了近两年后宣布分手。

此后,她情绪陷入低落,时常自叹,目光呆滞,寡言少语,常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快,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她的自我否定和内疚感,终于有一天在市内一家宾馆的11楼,她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由此可见,B因失恋及学习落后导致抑郁,又因其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而患抑郁症,最终导致自杀。

我们调查的35例个案中有28例自杀者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之下,这说明自杀与抑郁有很大的关联,抑郁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悲观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

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者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

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

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

例如有的大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认为自己智力低,将来在学业上会一事无成;

有的大学生因一次失恋而认为自我形象丑陋或有缺陷,异性会对自己产生厌恶等等。

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原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Beck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表明,自杀者在一般期望量表上的失望分数很高。

他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紧密,他同意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