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74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体诗(古风、乐府体等)、近体诗(唐及以后的律诗、绝句)

3、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⑴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

“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⑷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4、诗歌鉴赏的关注点:

①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②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③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④借助诗歌鉴赏试题要求,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⑤借助母本迁移、联想,在新的语境中寻找鉴赏突破口。

 

第二章:

情感主旨类”题目解题格式及方法示例

格式1:

抒发了什么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格式2:

概括诗歌德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一、挖掘诗歌主旨的方法——诗歌主旨即: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所抒发的感情:

1、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的诗,诗的后两句或凝聚深情,或孕育哲理,往往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例: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三四句道出了怎样的哲理?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道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体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类似的诗歌还有:

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于谦《咏石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龚自珍《已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对写景抒情的诗,注意把握其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技法,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诗写了什么景?

(大漠、燕山、月夜)

*此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1)所托之物(字面意思):

马儿想上战场奔驰。

(2)所言之志(深层意思):

借马抒发自己急欲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

3、理解诗歌典故,帮助理解诗歌主旨:

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

长恨歌:

唐天宝年间,安史乱起,唐玄宗与杨贵妃逃蜀,途经马嵬驿,陈玄礼的部下不肯西行,迫使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及此事。

银河:

取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聚的典故。

石壕村:

用杜甫《石壕村》诗之典故。

长生殿: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一语。

*此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

比起战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老百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4、利用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等介绍,帮助了解主旨: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写于永州。

柳宗元曾积极参与王叔文、刘禹锡倡导的变革,任礼部员外郎。

但变革不久失败,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才改为永州刺使。

*此诗的主旨是什么?

借在人鸟绝迹的雪野寒江上独钓的渔翁形象,表达自己在遭受打击之后深感孤独而又不屈的情绪。

5、利用标题、序言和注释,可以帮助了解诗歌主旨。

例《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岁月多,种松皆作老龙鳞。

凡鸟:

是“凤”的分写,吕安访嵇康不遇,嵇康兄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而去,嘲讽嵇康兄是“凡鸟”。

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吕逸人的敬慕之情。

再如:

《琵琶行》中的“序言”的作用。

6、由景物、氛围悟出“象外之言”“言外之音”,揭示其深刻寓意或象征意义,也就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例《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人少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早雁:

象征——饱经离乱的百姓。

*但反映在对某一首诗歌的总体鉴赏与评价时,应注意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附:

古代诗歌的内容重点

反映人民疾苦评价历史事件

现实题材抨击社会现实历史题材凭吊历史古迹怀古伤时以古鉴今

表现社会理想追慕历史人物

征夫思妇之怨爱情友情之笃

热点题材离情别绪之苦寄情山水之趣

爱国情感之深思乡怀古之情

从军报国之志怀才不遇之闷

咏物言志之格托物讽喻之妙

附录

(1):

探究诗歌主旨比较难的是对诗歌典故的了解。

这里请同学们务必了解中国古诗词中部分常用的典故,以增加积淀,形成涵养。

*用典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

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

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2)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柳:

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回答问题: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④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比作,又将比作,表这了诗人和对友人的。

11、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本诗二四句写景的色调不同,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阅读李货《南园》,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雕虫:

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

辽海:

指辽东地区,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就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段赏析文字。

20、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阅读文天样的《金陵驿》,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那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麦达了诗人怎样—种思想感情?

22、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黍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

《淮南子》:

“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

“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

《说文解字》中说:

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27、瑟瑟:

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阅读下的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①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面说“铺”,有什么表这效果,②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8、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3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3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36、“凡鸟”是“凤”字的分写。

据《世说新语。

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

37、“看竹”事见《晋书。

王羲之传》。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附录(3)探究诗歌主旨跟踪训练1:

姓名分数:

1、简要叙述刘邦《大风歌》的思想感情。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答:

2、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民歌,简要阐明诗歌的主旨。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问题:

你认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与别的送别诗比格调所高何在?

4、读王翰《凉州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由诗歌的最后两句,你能设想征人具有怎样的胸怀?

5、阅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回答后面的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汉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

诗人借“玉壶冰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襟怀?

6、阅读郑燮的《石竹》回答问题。

石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试作简要分析。

7、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景炎三年(1278)12月,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被押往潮阳,见元军统帅张宏范。

次年正月,为元军追击逃亡到厓山的帝昺,张宏范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遭到文天祥严词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以明心志。

请借助注释上介绍的时代背景,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8、阅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蕴涵的深刻哲理。

9、阅读王安石的《桂枝香》,回答后面的问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蔟。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上阕、下阕分别写了怎样的内容,诗词结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韦庄的《木兰花》词,回答以后的问题。

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人不逢,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词?

请将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分隔处标出来,分析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雪曲(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