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53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综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

6.面对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学术失范和资源约束困境,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克服

7.你对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8.什么是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9.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和特质是什么

10.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需要重点克服的问题?

11.高校学生具有哪些心里特点和社会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2谈谈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谈谈学生危机管理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答: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与积淀的精神财富。

但不一定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

1、大学精神具有发展性。

也就是说,大学精神不仅是对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与创新大学优秀文化传统,使其尽可能体现出完美性。

2、大学精神具有兼容性。

其中有两层含义:

(1)是对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并包;

(2)是对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与学术行为的兼容并包。

3、大学精神具有整合性。

即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基础与依据,并根据大学精神文化元素各自的文化功能,建立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整合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4、大学精神具有个性。

每一所大学精神文化都是建立在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大学精神、理念与校训的综合体,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

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工作:

(一)适应性发展与教育。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首先面临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适应失败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调节性发展与教育。

调节性是自我意识对思想行为的能动作用,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三部分构成,为此,学校教育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自主性发展与教育。

自主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发展,它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形成的,既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离开大学后发展后劲之所在。

自我规划注重对个人认识的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校和老师应形成引导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体系,明确大学生发展的周期目标。

新生阶段—起航期。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发展规划主要以“发展认知教育”为重心。

大二年级—定位期。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发展规划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和发展优势初步确定发展的生活目标。

大三年级—奋进期。

这一时期学校主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方向,客观地分析自我,为实现所定目标做好充分准备。

大四年级—扬帆期。

这一时期的规划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分析成败得失,展望未来生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服务社会,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就高校而言,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它可能严重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或师生的生命安全。

危机管理就是通过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回应与危机恢复,使破坏和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保障学校安全。

危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学校的全面安全,即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和幸福。

危机管理工作的原则和重点是:

第一、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

第二、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

第三、建立危机应对训练机制。

第四、加强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

第五、在及时有效沟通中恢复秩序,

讲授法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传授知识与技能(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

阐明规律)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这是高校最经典的教学法。

运用此教学法需做到:

(1)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科学地组织讲授内容;

(3)教学语言应清晰、精炼、生动;

(4)寓启发于讲授之中。

讲授法的优势:

其一是信息量大:

教师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的知识;

其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其三是用途广泛——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科教学均可使用讲授法,几乎每个教师所教授的所有课程均可运用讲授法。

讲授法的不足

其一是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二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兼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难以兼顾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基于上述情况,在高校教学中讲授法往往与其他方法交叉使用,以取长补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自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性主义的教育理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是洪堡、纽曼与怀特海。

其中洪堡的大学理念是:

①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

②科学体系内在的完整性与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与启蒙意义的统一;

③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纽曼是系统阐述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的第一人。

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知识本身即为目的,教育是为了理智的训练;

怀特海则主张智力训练以“智慧率知识“,把教育从死的知识与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

(二)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盛行

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是:

大学不应该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并与社会形成合作关系,成为社会大学。

并强调人们追求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不要使人完善,而要努力使人舒服。

认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在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盛行的时期,并不意味着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已让出自己的阵地。

两大流派总是在不断的冲突。

他们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如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批判者认为大学不是温度计,不必对社会每一种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不应受某种价值的约束更不能允许“工业巨头”的腐蚀破坏;

教育就是要传播永恒的真理,设计永恒的课程。

协调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矛盾关键要促进两者的融合,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各有其优点,又各有其局限,他们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不能简单说孰是孰非,理性主义侧重于教学,但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易脱离社会;

实用主义侧重于为社会服务,但过分强调实用主义易被功利主义冲昏头脑。

随着现代社会与大学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大学自身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大学在适应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社会促进大学的发展。

正是这一密切的关系,使得现代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

要使大学真正走向“社会的中心”,既要坚持富有时代内涵的经典大学理念,同时要形成和创新与时共进的现代大学新理念。

答:

计划方案如下:

(一)危机干预

(1)建立信任关系。

此时对学生的接纳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让她逐步倾诉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使她体会到辅导员对她的接纳、关心和理解。

(2)评估危机程度。

(3)干预结果。

每天保持与其联系,将她的情况告知班主任和系领导。

(二)跟进的心理辅导

(1)个别辅导。

通过个别辅导该学生对自己问题有所了解和澄清:

如失恋对她的打击很大,对恋爱关系过分依赖,恋爱不仅破坏了她的自尊心,而且导致了严重的心理伤害,低下的自我形象,长期压抑情绪等。

(2)团体辅导。

针对她的问题安排“成长小组”团体辅导,让她在一个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团体中改变自我。

包括客观的自我认识,体会交往的快乐,助人的价值等。

(三)和当事人的班主任与系领导联系,在危机期间系里安排同学照看她以保证安全,平时让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经常沟通情况,相互配合,给予当事人支持。

(四)成效:

对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记录

(五)经验总结:

对干预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可以包括:

(1)危机前积极预防;

(2)危机中的及时干预;

(3)跟进的心理辅导;

(4)与学生所在的院系、同学和家长等的相互配合

从职业定位的角度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具有以下专业特征:

(1)学术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

学术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学与科研为手段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在于培养人。

(2)学术职业具有崇高自由的的精神气质。

教学、科研等特殊工作,使得学术职业具有崇

高、自由、孤寂的精神气质。

(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

从事学术职业的高校教师,往往兼有学者、科学家等角色,有比常人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拥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拥有更大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大学教师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道德层面,即悟出真谛,融入规律;

另一个则是素质层面,就是记住具体的规划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书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定位,一个人生定位。

但这个定位却并不是一次性,它是个动态性的定位。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决定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适合教师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加教师工作的动力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前景,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

①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学识、智商、情商、思维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②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分析:

每一个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与成长,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需要结合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

③确定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明确的目标会调动自身更多的积极性、参与性,极大地调动出了自身的各方面的潜能,为成功做好铺垫,通常目标按时间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四种类型。

④评估与反馈:

评估与反馈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是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的过程评估与反馈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从职业定位的角度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有:

1、学术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

2、学术职业具有崇高自由的的精神气质。

教学、科研等特殊工作,使得学术职业具有崇高、自由、孤寂的精神气质。

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

在教师个人的精神追求方面,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

有了精神的追求,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追求中来,就有了工作动力。

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自我价值体现越高的职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大、越强。

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实现自我的自觉超越。

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使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创新的劳动。

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在不断发展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从大学精神文化系统建设的角度,大学精神文化的极大繁荣,及表征了现代大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同时也给现代大学发展带来了某些困惑。

解“困”的途径就是寻求大学精神文化的整合。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思路是:

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基础与依据,并根据大学精神文化元素各自的文化功能,建立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整合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文化整合具体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

(2)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

(3)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大学应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职业型人才,这一矛盾与冲突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所谓学术型人才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其培养过程中一般强调知识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其培养过程中一般强调知识的技术性与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确有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同而已。

其实不同类型与规格的人才,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与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学术型人才适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职业型人才则可以在胜任需动手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岗位。

而且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应注重多方面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

本人所在高校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学识水平,学校的办学水平等的综合衡量,并不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且所在城市为中等的二线城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科研实力较为薄弱,所提供的岗位多为操作、实践型的,学术型人才需求量少,不好就业,易造成人才与资源的浪费,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所以从实际出发,目前职业型人才就业前景乐观,更能促进本市经济发展,因此,本校重在培养职业型人才。

所谓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选择教学方法时一般可参考以下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师必须选择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

如,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可选用讲授法;

若是要学生验证某个定理或现象则可用实验法等。

(2)依据教学内容。

如:

人文科学常用讲授法,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往往要用演示法、实验法等。

(3)依据师、生的条件与特点。

教学方法是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服务的,师生的条件与特点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师的学术水平、对教学的认识与经验、性格气质等对选用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样教学方法的选用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来确定。

(4)依据教学方法的功能与类型。

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同时又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如讲授法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等。

(5)依据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

教师应力求选用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耗费时间和精力过多的教学方法是不足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离不开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

通识教育:

也即通才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尤其是具有高深的学问,高尚的情操、高级思维能力、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专业教育则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摸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

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分支细微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

因此,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单纯强调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将使得所培养的人很难在现代社会中享有满意的工作和生活。

单纯注重专业教育或单纯注重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足,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巨大的潜力和全面性无从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大学的主体性,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是高等教育经费问题。

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紧张已经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

(2)是高等教育机构调整问题。

(3)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

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学生来源也进一步分化,如何保障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如何发展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这仍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

(4)是就业问题严峻:

今年来,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的事实已向我们敲响警钟: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急需解决

针对以上的问题,基本对策主要有:

(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但政府在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高等教育需多投资。

(2)强化高等教育机构改革,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

(3)一是依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与基本价值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

二是依据劳动力市场要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4)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就业市场,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

1)高校的职能,分别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应历史变化的需要而依次产生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取代,而是发展并存,也就是说前职能并未因后一项职能的出现而消失,但也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自我改变,顺应历史。

2)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高级人才的保证,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任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3)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各自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化而联系了起来,从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从表面上看,三项职能似乎可以共同存在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的统一协调起来,甚至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可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富,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动的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

在此状况下,三项职能校际间的分工和合作就显得明确和必要,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选择或侧重适当的职能活动,使得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在单一的高校中得以协调共存。

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圆满完成。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

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

2)两种价值观是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

3)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类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

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