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55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渡舟医案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

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30一31)按语:

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

”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

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

”察舌: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

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

(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

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

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

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

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

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

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4.麻杏甘石汤咳喘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

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21》按语:

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

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

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

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

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

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5.栀子厚朴汤烦满(神经宫能症)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

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

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

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立法:

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处方:

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

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

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场,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47)按语:

本案以心烦懊依,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

虽腹满,但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犹为无形邪热之郁结,非阳明可下之证。

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6.桂枝二越婢一汤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女,10岁。

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末愈。

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

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此乃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之轻证。

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3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3克,大枣4个,石膏6克,炙甘草3克,玉竹3克。

共服2剂,得微汗出而解。

按语:

本案发热恶寒,一日数发,表示太阳之邪未解;

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化热趋势。

脉本应浮紧而反无力,这是寒邪欲离肌表之征,即原文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所以治疗不用单纯辛温的麻佳合方,而用桂二越一汤另加玉竹以解表清里,生津养液为治。

[补述]关于本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一句,不少注家认为这是“亡阳”之象,所以将本条经文截为两段,“把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接于“热多寒少”句下,笔者认为此说不要。

这里的“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而言,脉由浮紧转为微弱,表示表邪欲罢而有入里化热趋势,而非亡阳证之脉微欲绝。

所以这里的“无阳”.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正如成无己所说:

“表证罢为无阳。

”邪气有离表入里化热之势,故不可单纯用麻桂发汗,而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兼清其里。

见呕吐。

治当清宣郁热为大法,用栀子豉汤为主7.、桂枝二麻黄一汤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女,12岁。

初春感受风寒邪气,头痛发热,家人自购“平热散”,服药后汗出较多,随后发热消退。

但第二天发热恶寒如疟疾之发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

脉浮略数,舌苔薄白而润。

究其原因,属于发汗太过,在表之邪气反而稽留不解,当用桂枝二麻黄一场小汗之法治疗。

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大枣3枚,麻黄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1剂。

药后得微汗出而解。

(《经方临证指南》l993:

19)按语:

大凡先发热而后恶寒,或发热恶寒同时并存,寒热一天发作两次或数次,如疟状,大多属于太阳病变,多由表证发汗太过,损伤营卫,而邪气又得不到彻解所致,此类病证,或用桂麻各半,或用桂二麻一,效果理想。

8.小青龙汤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

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18—19)按语:

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补述]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辨气色:

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

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

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

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

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

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

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

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

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

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

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

水寒犯胃,则兼呕;

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

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

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9.大青龙汤(溢饮)刘渡舟医案;

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

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

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经方临证指南bl993:

25》按语:

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

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

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10.葛根汤偏头痛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38岁。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主诉:

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

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

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治当发汗怯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

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

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

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134)按语:

本案脉证病机,切合葛根汤证。

临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佳兆。

11.麻黄汤伤寒表实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

1)按语:

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1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一、胸闷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46岁。

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

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

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o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

(《经方临证指南p199315—6》按语:

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云: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

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

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二、胸满痛刘渡舟医案:

王某,男,36岁。

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

每逢冬季则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

脉来弦缓,舌苔色白。

参台上述脉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

方用:

桂枝9克,生姜9克,炙首草6克,大枣7枚,附于9克。

服5剂,胸满、气短谙症皆愈。

38)按语;

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

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本方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13.五苓散(失音)刘渡舟医案:

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篇二:

刘渡舟医案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

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

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

64按语:

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

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

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

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福建中医药1964;

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

司开合"

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

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

汗虽多但口不褐"

、"

脉仍浮缓"

,可知"

脏气末伤"

,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

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

故治仍室桂枝汤"

复发其汗"

,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诅刘渡舟医案:

孙某,男,39岁。

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

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1993:

2)按语:

《京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

偏枯"

证。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孙百善医案:

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

其母代诉:

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

刻诊:

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

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

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9;

(5>

r45)按语:

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

荣弱卫强"

之桂枝证也。

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

卫强"

之势。

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

卫气"

外强"

,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

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

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

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

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祝诺予医案:

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

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

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

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

予桂枝汤5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剂,痊愈。

(中级医刊1979241>

,45)按语;

营卫不和之证。

卫不外因,则营不内守而汗出;

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

分肉"

无阳,必又畏恶风寒。

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任继学医案:

吴某,女,63岁。

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

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江西中医药l988;

(2>

10)按语:

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

《温病条辩》曰:

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

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

汗而发之"

,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

正如吴瑭所说;

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

温病初起,原可用之。

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