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30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渡舟验案精选.docx

刘渡舟验案精选

刘渡舟验案精选

 

伤寒表实证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二点:

一是麻黄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意义(本案用麻黄9桂枝6杏仁12炙甘草3);二是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服后使人发生心烦。

营卫不和

使用桂枝汤应注意:

1、桂枝、芍药用量应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本方凡增减桂枝或芍药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范围。

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患者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伴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

为邪客少阳;其身痛、无汗为邪热壅塞,气机不利所致;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

治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清解气分热毒。

柴胡16半夏14党参6炙甘草6黄芩10生姜8大枣7个桔梗10枳壳10连翘10石膏30板蓝根16玄参14.三剂知,5剂愈。

上热下寒证

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梦遗,舌偏红,苔根白腻,脉滑缓。

治以清上温下。

黄芩6黄连6大黄3(沸水泡10分钟去渣)附子12(文火煎40分钟)。

6剂而愈。

人体的水火阴阳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

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本例属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焦热盛,盛则亢,亢则不能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

气阴两虚发热

午后低热(37.5—38℃),口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纳少,头前额与两侧痛,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属阳明气津两虚,虚热上扰(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欲吐)。

竹叶12石膏40麦冬30党参15甘草10半夏12粳米20.五剂热、渴、呕俱止,纳增,心烦少寐加黄连8阿胶10滋阴降火,7剂而安。

竹叶石膏汤可用于凡热病或其他原因致阳明气津两伤,胃失和降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气逆欲吐,舌红少苔,脉虚数。

可作为清虚热,益气津的代表方。

气郁发热(皮肌炎后遗症)

1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剧痛无力。

治疗肌肉痛除,但每日低热(37—38℃),胸胁满闷,心烦不寐,身体虚羸,易外感,舌边尖红,苔白,脉弦。

证属少阳气郁发热,其辨证眼目有二:

一是胸胁满闷,心烦不寐,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不疏;二是舌边尖红,脉弦。

低热不退又为肝胆之郁热不得宣畅所致。

“火郁发之”、“气郁达之”,宜疏达发散郁火,疏肝解郁。

小柴胡汤为治气郁发热之代表方。

柴胡16黄芩10半夏12生姜10党参10甘草10大枣7个当归15白芍15(因久病之后,发热不止必伤阴血,故以之养血滋阴,兼柔肝气)。

湿温1

感时令之邪,发热头痛,胸满,饮食作呕,西药发汗,汗虽多而热不退,反增谵语,身痛,呕吐,体温39.6℃,脉濡,苔白腻。

方用三仁汤加藿香去通草。

服药无效,反增口渴心烦,体温40℃,一身酸痛,两足厥冷如冰,脉濡,苔黄白间杂。

更方:

苍术10石膏30知母10粳米15炙甘草6.一剂而愈。

此湿温先误汗,犯湿家之禁,亡失津液,使病情加剧。

本证胸满泛恶固属湿侯,而同时又有高热、烦渴、谵语则为阳明热著。

三仁汤治湿力大,清热力小,而藿香又增燥助热,热盛于里,湿阻于外,阳气不能下达故下肢冷,以白虎汤清热,苍术燥湿。

湿温2

发热体温39.6--40℃,诊断不明。

头身疼痛,发热自汗出,寒战,其状如疟,口渴欲饮,苔白黄厚腻,脉弦细数,发热日晡为甚。

为湿温之邪横连膜原,又犯少阳、阳明二经。

柴胡12黄芩9石膏30知母10苍术10草果3.一剂热退,再剂痊愈。

膜原居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病情侵此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在经络与胃交界的半表半里部位。

此证高热、汗口渴,似阳明热证;寒战、头身痛,苔厚腻,又似湿遏少阳横连膜原。

脉弦数少阳,用柴胡、黄芩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热;口渴、汗出为阳明,以石膏、知母清阳明气分之热;胸满、苔黄腻、日晡潮热为湿盛,以达原饮之苍术、草果化湿,理气开结。

此证热连阳明而湿连太阴,必须治从少阳,少阳枢机一转,则热清湿化,表里之邪方解。

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用西药虽热退,但干咳少痰,喘促胸闷,头痛汗出恶风,背凉,骨节酸痛,阴囊湿冷,苔薄白,脉浮弦。

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

桂枝10白芍10生姜10甘草6大枣12克杏仁10厚朴15克。

7剂,咳喘缓,仍汗出恶风,痰白稀,桂枝、白芍、生姜改12克。

7剂,证除,复查正常。

咳喘

心脏病咳喘,面目肿,尿少,舌胖,苔水滑,脉弦。

为水寒射肺。

茯苓30桂枝12杏仁10甘草6.十剂而愈。

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化裁,名苓桂杏甘汤,能通降水气,疏利肺气,用于“水气上冲”,水寒射肺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畅,疏利三焦而咳喘,面目水肿,小便不利,效佳。

咳喘(过敏性哮喘)

5岁小儿,过敏性哮喘并肺部感染,发热37.8℃,喉中痰鸣,不易咳出,纳呆,胸闷腹胀,烦躁,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偏红,苔白厚腻,脉滑数。

为湿热羁肺,积而生痰,痰湿上阻,肺气不宣。

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宣肺平喘为急。

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

浙贝12石菖蒲10射干10寇仁10茵陈10滑石12藿香8杏仁10薏苡仁12黄芩6栀子8通草10桔梗10厚朴12前胡10紫苑10克。

7剂减,继7剂愈。

水心病(冠心病)

体胖,因急性心肌梗死抢救2月。

见心胸痛,心悸气短,夜多发,每发则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濒死感。

颈旁之血脉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舌水滑欲滴,脉沉弦,偶结。

刘老辩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茯苓30桂枝12白术10甘草10克。

3剂症减,怕冷肢寒加附子9肉桂6复心肾阳气。

3剂肢温。

心悸气短加党参10五味子10补心肺脉络之气。

6剂安。

水气上冲之水心病,乃心、肺、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阴,上凌无制。

望色:

多见面色黧黑之“水色”。

病重者,在额、颊、鼻柱、唇周、下颌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为“水斑”。

察舌:

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

弦、或沉,或沉弦,病重时可见结代或沉伏不起。

辨证:

1、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左颈部血脉胀痛。

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出。

苓桂术甘汤一温阳下气治心悸、胸满;二利小便消水阴治痰饮咳逆。

茯苓作用有四:

1、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助肺之治节之令,4、补脾厚土,为本方主药;桂枝作用有三:

1、温复心阳,2、下气降冲,3、通阳消阴,亦为主药。

二者相配,缺一不可。

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

真武汤中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

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本经》云:

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胸满

胸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冬季更甚,兼咳嗽,气短,肢凉,时恶风寒,脉弦缓苔白。

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

当通阳消阴。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9生姜9甘草6大枣6个附子9克。

5剂而愈。

不寐

因情志不隧而心烦不宁,彻夜不寐,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瞤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乏力,尿涩赤,便结,舌绛,苔白腻,脉沉弦。

乃肝郁化火,痰热扰心。

疏肝清热化痰安神。

柴胡18黄芩10半夏20栀子10陈皮10竹茹20枳实10甘草10党参10龙骨30牡蛎30生姜8天竺黄12豆豉10大枣12个。

7剂知,12剂愈。

《灵枢·营卫生会篇》: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言人之寤寐与营卫气血阴阳循环运转有关。

今人之治不寐,多从心神论治,鲜从气机运转角度考虑。

少阳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

情志不畅使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达,则阳不入于阴而不寐,气郁化火伤阴,炼津成痰,肌肤痛、瞤动,乃气火交阻,痰热内扰有动风之象。

方以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温胆汤化痰安神。

但欲寐(老年性痴呆)

有高血压、脑血栓史。

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头痛,突然双目呆滞,表情淡漠,神志时清时昧,呼之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言弿不知饥,大便自遗,腹满下利,日2—4次,尿清,夜尿多,,怕冷肢凉,周身痛,苔滑脉沉细无力。

为少阴寒化证。

附子12甘草10干姜10党参14克。

3剂精神大增,神志明多昧少,言语不乱,仍肢凉腹满下利,以四逆和理中汤温脾肾。

20剂而复。

躁狂

因情志而发精分症。

精神亢奋,不能成寐。

躁动不安,胡言乱语,口臭,少腹硬满,大便1周未行,苔黄厚干,脉滑大有力。

为火郁三焦,心胃积热。

大黄8黄连10黄芩10克。

3剂。

虽有泻下,但

躁狂之势不减。

病重药轻,大黄改12.泻下燥屎甚多,随之神疲乏力入睡,醒后安静,1周后恢复。

烦满(神经官能症)

心烦懊憹2年。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失眠惊惕,呕恶纳呆,大便不调,尿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为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宜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栀子14枳实10厚朴15克。

7剂大减,继7剂,仅多梦,舌干燥,口苦太息,尿黄,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枳实厚朴汤清热化痰。

黄疸

柴胡茵陈蒿汤(柴胡、黄芩、茵陈、栀子)对急慢性肝炎黄疸属湿热者,皆可使用,对亚急性肝坏死,黄疸虽隐现黑色,只要尿赤便干,苔腻,脉弦有力,亦可用本方。

若久服使脾胃虚弱大便溏者,可用栀子柏皮汤代替。

黄疸

凡湿热郁蒸,热大于湿而发黄,均可用茵陈蒿汤治疗。

注意的是,茵陈宜先煎,大黄、栀子则后下,以发挥其退黄作用。

由于湿热粘腻,胶结难解,治疗时还可用茵陈煎汤代茶时时呷服,更为理想。

 

黄疸

男,26岁,久居山洼之地,又淋雨衣湿,劳而汗出,内外交杂,隧成黄疸,用清热利湿退黄月余不效。

见黄疸指数85U,ALT500U,身黄而暗,面晦滞如垢。

大便溏日二三次,尿少,身虚浮似肿,神疲短气,无汗而身凉,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为寒湿阴黄,宜温阳化湿退黄。

茵陈30茯苓15泽泻10白术15桂枝10猪苓10附子10干姜6.初日进2剂,3天后好转,继日服1剂。

3周痊愈,化验正常。

刘老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性肝炎、肝硬化属寒湿内阻者,服之即效。

刘老经验:

注意疏肝解郁,黄疸无论阴黄、阳黄,总由肝气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无论何型黄疸,均应疏肝助枢为要。

肝胆湿热(乙型肝硬化)

男、31岁,面色青暗无华,肝区不适,口苦齿衄,腿酸软,食少寐差,尿黄,便溏,ALT200U,ALB↓,WBC↓,B超:

肝硬化少量腹水,舌红苔白,脉弦无力,为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蕴郁不化,湿热较重,当治标为主。

刘老自制治肝炎之方:

柴胡15黄芩10茵陈15土茯苓15凤尾草15草河车10炙甘草4土元10泽兰10茜草12大金钱草30白花蛇舌草15龙胆草4.服14剂,纳增,大便常,尿微黄,ALT80U,脉有柔和之象,齿衄腿软,舌红,少寐。

湿热渐去,阴血亏虚之本已露,毕竟湿热犹盛,不可骤补,宜清利湿热中兼养阴血。

柴胡15黄芩8茵陈15土茯苓15凤尾草15草河车10炙甘草6茜草10当归15白芍15土元10泽兰10红花10海螵蛸15虎杖14丹皮10丹参16酸枣仁30克。

14剂,衄止寐佳,ALT50U,舌红,乏力,脉大无力,为气阴两虚,宜清利湿热,益气养阴。

柴胡15当归15白芍15茵陈15旱莲草12土元10茜草10鳖甲12龟板10海螵蛸15泽兰10.连服2月。

症消,ALT38U,皮肤有出血点,面色黧黑,为气虚不摄,血虚不荣之象,宜气虚双补,补中益气与人参养荣交替服用。

服40多剂,化验均基本正常,B超:

肝硬化好转,与“肝炎舒胶囊”善后。

刘老认为:

引发肝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毒邪,在一定条件下,如情志内伤、劳倦太过、饮食所伤等,邪犯肝脏及其所连属的脏腑与经脉,首先导致肝脏气机的条达失畅,疏泄不利出现气郁的病变,继而气病及血,由经到络,则可导致经络瘀阻的病变。

在病程中,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从而挟有阴血方面的病理变化产生。

气滞血瘀,血瘀则水不利,又肝病及脾,影响脾运水湿,肝之疏泄三焦水道随之失常,水停体内,致发肝硬化腹水。

所以,刘老诊治肝病,先辩阴阳气血发病阶段,在气者,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毒;在血者,又当佐养血凉血。

刘老自拟的柴胡解毒汤(小柴胡汤去党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见《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为“肝炎气分阶段”而设,加“三草”者,在于加大其清热解毒之力。

本方降转氨酶、球蛋白良效。

本例经治湿热渐去,见气病及血,阴分不足,转方可用养血和血,搜解肝脏、经络中之湿热毒邪,并补养肝之阴血。

临床证明,本方能有效地阻断肝炎向肝硬化发展。

待湿热之邪尽去,当治本为主,尤其补脾更属重要。

肝胆湿热(乙肝活动期)

肝区胀痛,口苦纳少,头晕乏力,腰酸痛,尿赤,大便不爽,面垢,舌红苔白腻夹黄,脉弦滑。

乙肝大三阳,ALT230U。

辨证湿热毒气侵犯肝胆,疏泄不利。

宜清热解毒利湿,疏利肝胆气机。

柴胡15黄芩10茵陈15土茯苓12凤尾草12草河车12炙甘草4虎杖12大金钱草15垂盆草15白花蛇舌草12土元10茜草10克。

7剂症减。

1月后ALT28U,继续巩固,多次化验正常。

刘老的柴胡解毒汤降ALT疗效非凡。

肝血瘀阻

肝区痛,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正常,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少食乏力,寐少,小便短赤,便溏,苔白厚腻,脉弦滑。

乃肝之湿邪为盛。

先利气祛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

15剂,胸闷腹胀减,纳增,大便平,苔变薄,两胁仍痛,夜甚,舌边暗红,脉弦涩。

为肝血瘀阻,脉络不通。

柴胡15黄芩8茵陈15土茯苓15凤尾草15草河车15茜草10当归15白芍15土元10泽兰10红花10海螵蛸15苍术10.服2月症消。

肝功能正常,HBV(-),继服刘老”肝炎舒胶囊”巩固疗效,复查肝功能正常,HBV(-)。

肝炎病及血分,刘老发明了“柴胡活络汤”,本方具疏肝活血通络,祛除湿热毒邪之功,能有效地阻断病毒性肝炎发展进程,防止肝硬化腹水及肝癌发生。

若见ALT↑,可加大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垂盆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名“三草活络汤”。

肝阳虚衰(慢性肝炎)

3年前因急性肝炎选用苦寒损伤肝脾阳气,黄疸虽退,但腹痛胁满胀闷有增无减,GPT250U,头晕痛,动则更甚,精神抑郁不舒,腰膝酸软无力,心悸气短,肢凉懒言,脉弦细,舌暗淡,苔薄黄。

为肝阳虚衰,疏泄不力。

疏肝通阳,兼扶脾肾之虚。

桂枝14当归12白芍12黄芪30吴茱萸3生姜6枳壳12厚朴12淫羊藿12菟丝子15克。

10剂,心悸气短,腰腿酸软大减,加党参、白术等健脾,约服百余剂,症瘥,GPT正常。

肝阳虚衰之因或由素体虚寒,或因治疗伤肝脾之阳,或病久阴损及阳。

肝内寄相火,寓一阳之生气;肝肾同源,肾阳亦与肝相关。

肝气不足,则机体生化功能减弱,必寒气四起。

肝阳虚病理变化有二:

1、肝气失温而疏泄不及,气郁不伸,则精神闷闷不乐,善太息,胸胁满,脉弦细;2、阳虚不温,则寒浊内生,继之上逆横逆,变化多端。

肝寒上逆则头痛目眩;上凌于心则胸满心悸气短;横犯脾胃则呕吐清水,便溏;乱于经脉则小腹冷痛,阴囊湿冷。

本例为桂枝加桂汤加减,重用桂枝温疏肝木,下气降浊;芍药柔肝养血,于阴中和阳,二药相配,能调和肝脏营卫气血。

 

鼓胀(肝硬化)

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肢冷便溏,尿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桂枝10麻黄6生姜10甘草6大枣6个细辛6附子10丹参30白术10三棱6。

服30剂腹水消退。

后以疏肝健脾丸药善后。

本案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据刘老治腹水之经验,凡便溏下利,脉弦或沉。

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每用必验;腹满而两胁痞坚,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效为捷;腹胀居中而且利益甚的,用理中汤,服至腹中热时,则胀立消;小腹胀甚,尿少而欲出不能,用真武汤,附子可制大其服,则尿出胀消。

此上、中、下消胀之法为刘老治肝硬化腹水独到经验。

 

鼓胀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便秘不畅,尿点滴不利,痛苦万分,脉沉弦有力,苔白腻而润,神完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

为邪气有余,正气不衰之实证,法当祛邪以匡正。

桂枝汤减甘草合消水丹:

甘遂10沉香10琥珀10枳实5麝香0.15,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4克。

每次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10芍药10生姜10大枣20个,煎汤送服。

服药后患者感胃肠翻腾方,腹痛欲吐,心中懊憹,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至二三次时,尿亦增加,腹胀随减。

时隔2日,腹水犹未尽,照方又服1剂,大便作泻3次,比上药更为畅快,腹围减少,觉乏力,腹中食后不适,脉沉弦而软,苔薄。

改补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后五补一攻,或七补一攻,终化险为夷。

本例乃湿热积滞,肝不疏泄,脾肾不衰。

消水丹为近代方。

利之过猛,恐伤正气,故以桂枝护其阳白芍护其阴,生姜健胃以防呕吐,大枣重用以监甘遂之峻驱,又防脾胃气阴之创伤,甘草与甘遂相反,故去之。

腹胀

患慢性乙肝,平时无所苦。

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发,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大便溏薄,日2—3次,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尿少,右胁痛引肩背酸楚,脉弦缓,舌淡嫩苔白滑。

刘老曰:

凡下利腹满不渴,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发,脉缓属太阴,弦属肝胆。

太阴病腹满临床不少见,如此严重则与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有关。

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肝脾并治。

柴胡16桂枝10干姜12牡蛎30天花粉10黄芩4甘草10.一剂知,三剂愈。

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中,由于长期用苦寒清利肝胆,往往造成脾气虚寒。

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

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用量稍大。

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

此方为刘老治肝炎常用方。

胁痛(胆结石)

右胁痛如针刺,连及右肩背,身微热,尿深黄,便溏。

苔白腻,脉弦。

B超:

肝胆管泥沙样结石。

为肝胆湿热郁结,疏泄不利。

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刘老自拟柴胡排石汤:

柴胡18黄芩10大金钱草30虎杖16海金沙10鸡内金10川楝子10元胡10鱼腥草15姜黄10茵陈15白芍16刘寄奴10克。

7剂大减,1个半月B超正常。

半身不遂

左侧偏废,左手拘急难伸。

血压200∕120,眩晕,心烦不寐,急躁易怒,便结尿黄,舌左歪,红绛少津,苔黄干,脉滑数。

此火动伤阴,兼有动风。

当泻火清热,熄风活血。

大黄5黄芩10黄连10克。

5剂,便通头目清爽,心烦除,血压170∕100,腿脚便利左手挛急未解。

转方用芍药甘草汤加羚羊角粉1.8克冲服而瘥。

本案火动伤阴,血不柔肝,动风伤筋。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本证半身不遂形似中风,实为“火中”之证。

刘老用泻火清热,釜底抽薪。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黄既降胃火,或、又活血逐瘀,推陈致新。

大便不燥而小便赤涩不利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为好。

少阳病气上冲

患风心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满,心悸,时觉气上冲喉,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此为少阳气机郁勃不舒,复感风寒,由于心阳无权,故脉结而挟冲气上逆。

宜解少阳之邪,兼下上冲之气。

柴胡12黄芩6桂枝10半夏9生姜9大枣5个甘草6克。

3剂而安。

此为小柴胡汤加桂枝法。

桂枝一解表,二通阳下气,三治风心病。

柴胡汤方后注: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不渴,为邪未入里;外有微热,是兼有表邪,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解外。

可见本方用于少阳病兼表邪不解之证。

少阳病腹痛

肝气素郁,常胸胁满,胃痛,每月经时小腹拘挛作痛,月经色黑有块,苔薄白,脉弦细且直。

为肝气郁结,血脉受阻,宜疏肝和血止痛。

柴胡12赤白芍各10甘草6党参6生姜10半夏10归尾12泽兰10.6剂愈。

小柴胡汤方后注云: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少阳病见腹痛,是木郁于土,脾络不和,故去黄芩,防脾阳之寒伤,加芍药取土中伐木,能和脾络而止腹痛。

本方多用中少阳病兼肝脾不和,血脉不利的腹中痛。

心下悸

胃中停饮一证,临床可见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下利,苔水滑,脉滑或弦。

用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本例用茯苓24生姜24桂枝10甘草6.生姜能健胃化饮行水,用于水饮停胃,与气相搏,阻碍气机与阳气所致的“厥而心下悸”。

生姜为本方主药,用量要大,至少15克以上,病重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本证特点是水饮停滞中焦胃腑,而非下焦之水邪,治以温中暖胃,通气化饮。

胃脘痛

胃脘痛1年,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痛使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有时则变为灼热之气由胃上冲咽喉纳少,腹胀满,少寐,尿黄,大便不燥,舌红绛,脉弦。

为厥阴郁勃之气上冲于胃,胃气被阻,不得通降。

拟寒热并用之法以调肝和胃。

黄连5川楝子10乌梅12白芍15生姜10川椒9当归15陈皮10枳壳10香附15郁金12。

5剂胃痛即止,气窜消失,纳增,腹满微胀,加焦三仙30厚朴10,3剂而安。

本例胃痛伴上冲之气时寒时热,为寒热错杂,脉弦为厥阴之气犯胃。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痛热,饥而不欲食”,指出了肝热胃寒,阴阳错杂,与本例相符故以寒热并用之法,调厥阴肝气以和胃。

 

小结胸证

胃脘痛,按之痛甚,痛处向外鼓起包,大如鸡卵。

滑软不硬,纳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中带滑。

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

糖瓜蒌30黄连9半夏10,3剂。

大便下多量黄色粘液,痛止包消。

刘老认为:

1、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用量宜大,且先煎。

2、服药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液,乃痰涎下出之象。

3、本方可治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兼少阳胸胁苦满,可合小柴胡汤。

火热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纳少,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舌红,苔白滑,脉沉弦小数。

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当泄热消痞。

大黄3黄连10,沸水泡片刻去滓饮。

3剂而愈。

水气痞

心下痞塞,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尿少,便稀,日3-4次,肠鸣,少食,体胖,面部水肿,色青黄不泽,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苔带水,脉滑无力。

为脾胃之气不和,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

生姜12干姜3黄连6黄芩6党参9半夏10甘草6大枣12个茯苓20,8剂而愈。

本案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

重用生姜辛散之力,健胃消化散饮。

临床凡见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痛或见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方。

水气明显,水肿,小便不利甚,加茯苓利水。

呕利痞

感冒后头痛,周身酸痛,无汗。

胸满,纳少,午后身热(37.5-38℃),尿黄,苔白腻,脉弦细而浮。

为湿热羁于卫、气之间,宜芳化与淡渗相兼。

寇仁6杏仁9薏苡仁9半夏12佩兰9连翘9滑石12通草9大豆卷10,2剂头身痛大减,仍午后发热,下痢粘秽,里急后重,腹痛,心胸烦满,脘痞,呕恶纳少,苔黄根腻,脉弦滑。

根据六经辨证为表邪入里,湿热蕴结三焦,少阳枢机不和,阳明胃肠不调。

柴胡12黄芩9半夏12生姜12枳实10大黄5白芍10大枣5个。

服第一煎,周身汗出,肠鸣,第二煎后,大便排出许多臭秽之物,腹痛随之缓解,再剂后,下利、痞满、喜呕悉愈。

此为太阳表邪已罢,病入少阳兼阳明里实,故用大柴胡汤,其下利当属热结旁流,虽下利而里实燥结仍在,加之少阳气机不舒,故下利伴腹痛,里急后重。

呃忒

因多食酒肉而发呃忒,声震屋瓦,不得安宁,头两侧因呃忒而酸痛,口苦而臭秽,烦渴欲饮,腹满便秘尿黄赤。

为肝胃火气上冲。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治当苦寒直折,使其火降则呃忒自止。

黄连10黄芩10黄柏10栀子10大金钱草20白花蛇舌草15龙胆草8,3剂病去大半,转方黄连导赤散,使火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黄连10生地30木通10竹叶15生甘草6,5剂而愈。

火性急速,火气上逆多发病急骤,声音洪亮。

患者年高(70岁),脾胃功能衰退,过食肥甘,消化不及使肠胃积热,以黄连解毒汤清泄胃中火热。

因苔腻脉滑。

兼挟湿热浊邪,故加金钱草、白花蛇舌草、龙胆草清湿热。

泄泻

腹痛腹泻月余,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则痛减,日7-8次,夹粘液,时反酸恶心,舌淡红,苔薄腻,右关脉弦。

此木旺土虚,肝木乘脾,拟平抑肝木,培脾补土。

陈皮10白芍30防风10白术12,3剂知,6剂愈。

本证辨证眼目:

1、痛泻并见;2、右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