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81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确定为世界的基础,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5、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过: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它不会凭空产生意识。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1)意识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其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即意识在反映世界时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主观创造性,具有揭示本质和对生理起控制调节的作用。

二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形成人化自然。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决定意识,夸大意识能动作用,机械唯物主义则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2)意识能动性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

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7、简述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

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

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8、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9、社会生活实践本质的主要表现。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唯物辩证法与分歧。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1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1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换。

又称渐变。

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与质变相对。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

同量变相对。

又称突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

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3、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16、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实践给解决新课题提供经验资料,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推动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运动过程。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1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绝对真理如果离开了一个一个这样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那它是无法存在的。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人们不断地发现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使真理的绝对性不断拓展和深化。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实践”。

通过实践得出的认识,只有作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定认识的正确与否。

具体过程就是:

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众多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分析和整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理性认识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即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以检验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如果理性认识能够有效推动和促进社会实践,那么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

如果理性认识不能促进实践,反而产生了“制约”,那么理性认识就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并未完善,必须加以改正。

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

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辨证关系。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

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27、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两对矛盾中“一定要适合”的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是:

(一)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不是充当“救世主”,而是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因此,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神。

(二)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和执行者。

一切共产党员,包括党的领袖在内,都是社会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决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以权谋私,假公济私。

(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一切共产党员都要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把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确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要领导群众,首先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有事和群众商量,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群众观点的有机整体。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

(1)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党首先要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以实现。

(2)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

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坚持群众路线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前提,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又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2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综上所述,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3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获利多;

高于则获利少,亏本甚至破产。

商品的价值量:

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定义为: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的是体力或脑力劳动,不管制造商品的是哪一个行业,制造商品的人的劳动的质是一样的)。

3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

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变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

如果私人劳动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会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2、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

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

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前面两是最基本的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指的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33、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作用及其局限性。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