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84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1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忠也。

——曹操

4.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5.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知识·

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浪淘尽(  )公瑾(  )纶巾(  )

英发(  )强虏(  )华发(  )(  )

酹江月(  )舞榭(  )佛狸祠(  )(  )

狼居胥(  )元嘉(  )巷陌(  )

【答案】 tá

o jǐn ɡuān fā lǔ huāfà

 lè

i xiè

 bì

 xū jiā mò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当

(2)道

(3)强

(4)国

(5)应

(6)发

(7)顾

(8)望

【答案】 

(1)介词,处在某个时候/介词,面对/通“倘”,倘使 

(2)动词,说,讲/名词,道路/名词,风尚/名词,道义 (3)形容词,强大/形容词,有余/动词,音qiǎnɡ,勉强/形容词,强健的 (4)名词,地区、区域/名词,诸侯国/名词,国都、京城 (5)动词,应该/动词,应答、回答/介词,随着/动词,对付,应对 (6)动词,发射,放出/动词,暴露/动词,起,被任用/动词,征发,调发/动词,出发/动词,开放 (7)动词,回头看/动词,向四周看/动词,探问,拜访/副词,反而,难道 (8)动词,远看/名词,声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   (    )______________

(2)强虏灰飞烟灭(    )______________

(3)赢得仓皇北顾(    )______________

(4)尚能饭否(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名词作状语,向北 (4)名词作动词,吃饭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大江东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大河的泛指,包括长江。

(2)千古风流人物

①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②轻浮放荡。

【答案】 

(1)指长江。

(2)杰出,英俊,有才华。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

译文:

(2)故国神游。

(3)多情应笑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英雄无觅。

【答案】 

(1)被动句 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2)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我)神游当年三国的古战场。

(3)宾语前置句 应笑自己多情善感。

(4)宾语前置句 无处寻找英雄。

[常识·

速览]

豪放词宗——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谥号“文忠”。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思想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寻求解脱。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

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到任后,一方面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

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词是大约在盛唐初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

词的句子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至十一字句不等。

词有多种词调(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按作家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词多抒情,婉转缠绵细腻,语言含蓄,题材狭窄,多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斡、张孝祥、陈亮等人。

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又敢于突破格律束缚,“不喜剪裁以就声律”,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利畅达,把词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使词走上了健康广阔的道路。

[整体·

感知]

本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间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之情。

[文脉·

【答案】 ①缅怀、仰慕古代英雄豪杰 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答案】 ③警告当局 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本·

层析]

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完成下面的题目。

1.首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并为全词定下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的情感基调。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乱”“惊”“拍”“卷”“雪”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你对全词的理解,分析其好在哪里。

【答案】 “乱”写出山石的高低错落,“惊”写出巨浪的声势,“拍”写出波涛的力量,“卷”写出波涛的翻滚,“雪”写出波涛的色彩。

寥寥数语,绘形绘声绘色,蔚为壮观。

景物的描写也描绘了作者激荡的心情。

3.本词是如何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的?

【答案】 ①用英雄来衬英雄。

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

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②用美人来衬英雄。

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由貌美的小乔衬托周瑜英雄年少,才华横溢。

③用英雄来反衬自己。

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而作者认为自己功业无成却“早生华发”。

在相互的映衬中,作者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

二、阅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面的题目。

4.词的上片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答案】 ①孙权和刘裕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②作者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为。

5.作者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

其意图是什么?

【答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地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

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及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6.作者在整首词的结尾引用了“廉颇”的典故,请结合全诗理解这一典故的内在含义。

【答案】 整首词的结尾引用廉颇的典故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壮心不已,仍然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

二是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甚至像当年去询问、考察廉颇的人都没有一个。

豪壮中透出激愤,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结,也是感情发展的高峰,词在无限的悲哀之中,结束了。

[话题·

互动]

话题:

有人认为“‘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一种抒发。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

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间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赤壁怀古

永遇乐·

[写法·

借鉴]

1.写作特色

贴切用典,含蓄深刻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贴切,寄意深远。

词的上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刺与劝诫。

下阕用刘义隆和拓跋焘的典故,直陈史实,表达作者的担忧之情;

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因为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并且做到了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2.写法指导

贴切用典四方式

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文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词语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文内涵。

用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作者感情和所用典故一致。

(2)暗用。

即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文中,含蓄隽永,浑然天成、不饰雕琢。

(3)侧用。

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故事实,即故意避开典故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故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显现作者的意义。

(4)反面。

以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

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3.迁移应用

古人写作,善用典故,典故包孕浓厚的文化气息,值得挖掘和再次使用。

格言包含历史的厚重,也折射思想的灵光。

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些格言的寓意也发生了变化,换个角度看格言,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唤醒我们懒惰的思维,烛照我们前行的道路。

请选取某一句格言或典故进行逆向思考,颠覆传统观点,开凿新的思路,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200字)

【例文】

送炭何必非要等到下雪

“雪中送炭”这一成语流传至今,意思是说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都十分推崇这种高尚风格,只是我在赞同的同时还是有很多疑问。

送炭何必要等到下雪?

这世界需要爱。

但爱必须真诚,爱要发自内心。

我们要真诚地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如果总是看到落难者陷入“雪”中时,或者是为了自己某种想出名的“私欲”,才考虑到去“送炭”,这种“炭”是不纯洁的。

所以我要说:

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在深陷困境之前就让他感受到“炭”的温暖呢?

愿人人都去主动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素材·

应用]

1.课内素材

无奈的英雄又一次站在经历了几千年世事沧桑的京口北固亭上,面向苍天,面对着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沉重的土地,除了凭吊那些已经逝去的古代英雄以外,还能做些什么?

词人似乎看到了上天对于英雄故意的嘲弄!

然而,辛弃疾就是辛弃疾,在这懦弱的国家体制下,在不能被重用的境遇中,词人却又坚定地呼喊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这最苍劲有力的呼喊当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姿,虽然不能被国家重用,但是却丝毫不能退却一个英雄建功立业的雄心。

他不仅呼喊出对当下南宋王朝懦弱的失望,更呼喊出几千年来中国的英雄们共同的心声,以至一千年后的今天,这样愤怒的呐喊依旧响彻在中国这个民族的上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们燃起心中奔腾的火焰,继续着自己的英雄事业。

【应用角度】 “追求”“责任”“爱国”等。

2.精彩应用

风,依旧在吹;

雨,依然在下。

当“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时,你的心在隐隐作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你一生的心愿,你是唯一一位行伍出身的大诗人,你经历过马革裹尸的战场,你的诗词是用刀剑刻成的,其中融入了你的血与泪。

它们流传千古的同时,将散发着你的气息,你那豪放的气概将影响整个华夏世界。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你一生的无奈,有谁能理解你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苦楚?

你为何不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一种与世无争、闲静淡雅的生活呢?

你为何不像李白那样,借酒浇愁,抽刀断水,或者“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过一种随性的生活呢?

也许你骨子里那满腔的热血,始终渴望实现“封狼居胥”般的丰功伟绩吧!

你那执着的精神将激励整个华夏世界。

“可怜白发生”是你的叹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你的执着。

你虽年事已高,但你依旧等待着,等待着去收复关山五十州,等待着去光复南宋的大好河山,你期待着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再现当年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你那颗赤诚的心将照亮整个华夏世界。

稼轩,我们心中的英雄,华夏民族将因你而充满无限生机。

[佳作·

领悟]

坠入大海中的两只蚂蚁

在海边,两只蚂蚁一同爬到一棵凤凰树上,钻到同一枝鲜花的花蕊中吸吮花蜜。

也许这枝花曾被昆虫伤害过吧,一阵大风吹来,花枝被刮断了。

于是,两只蚂蚁赶忙抱紧花瓣,随着花枝坠入海中。

飘呀飘,咸涩的海水中小蚂蚁首先清醒过来了。

它摇醒大蚂蚁道:

“哥,你看,风把我们吹入海中了,趁现在离岸边还近,我们赶快游回去吧,不然一会飘远了,我们非葬身大海不可!

大蚂蚁抬头一看,由于波浪的推涌,现在离海岸已经有十多米了,它不禁吓得腿发抖,声音颤抖地说:

“千万不能,千万不能啊!

离岸这么远,我们能游回去吗?

那……那太冒险了,不是死也得伤啊!

“哥,现在冒点险还有希望,否则,波浪越来越大,离岸边越来越远,我们就真的无法游回去了,到时像后悔也来不及了!

”小蚂蚁继续说道。

“不,不!

说什么我也不游,那简直就是找死!

”大蚂蚁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见说服不了大蚂蚁,小蚂蚁狠了狠心便自己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