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905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同一纬度的高地,海拔愈高者,其垂直分带愈多,垂直带谱愈完整。

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

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

5、厄尔尼诺:

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

备注: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大气的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

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很少。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

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热带地区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和改变了南北方向的经圈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6、拉尼娜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刚好相反。

7、沙漠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的过程。

(纯自然形成的沙漠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等)

第二章

8、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分成大陆西岸和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

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亚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在南北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

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的东南部。

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9、温带阔叶林带

本带又称夏绿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寒暖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温带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

亚洲东部夏绿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

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栎林等。

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温带阔叶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亚寒带针叶林: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向伸展着,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1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空间组合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第三章

11、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

现代海洋空间开发是指为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把海上、海中、海底和海岸带的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

海洋运输空间开发:

海洋运输空间开发的传统领域是建造海港和开凿沟通海洋运输的运河。

20世纪后半叶,海洋航运空间开发开始向多功能、立体化方向发展。

海洋生活与生产空间开发:

20世纪后半叶,海上空间的开发加强了生产或生活空间的综合开发,包括海上城市、海上工厂以及海上娱乐设施的建设等。

储藏和倾废空间开发:

海洋储藏基地是指在海中储藏石油、矿石、粮食、核燃料等物资的设施。

海洋不仅提供了浩大的空间资源,同时它还有很大的环境自净能力。

海洋倾废就是利用海洋所具有的这两方面特点,来处理各种垃圾。

12、赤潮的产生:

有机物污染与赤潮是近岸最普遍的污染现象。

有机物分解后使海水出现富营养化,加快了海水中某些海藻的生长,从而导致赤潮产生。

(有机物污染:

DDT)

第四章

13、结合非洲人口、资源、环境说明其人地关系(政治和经济方面)

非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一直是非洲的经济支柱。

非洲人口:

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沉重压力,成为导致粮食短缺和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龄化人口将一批又一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更加恶化。

非洲城市扩张过快,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畸形发展。

城市人口剧增膨胀,超过城市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承受能力,使城市在居住、就业食品供应、交通运输和环境管理等方面面临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

(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贫困的大洲: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

尽管独立以来许多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的落后与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仍使非洲经济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⑴洲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⑵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

第五章

14、欧盟是经济区域化水准最高的地区,是一个内部充分开放对外相对封闭的经济区域。

20世纪50年代建立“关税同盟”,1999年推行共同的货币“欧元”和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欧洲银行。

这个经济区使欧洲成为了一个人员、货物、资本、劳务和知识可以充分流动的经济区。

具有实质性的中央调节功能;

有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利率,有共同的外贸标准和外贸政策以及统一的政治经济决策机构。

15、东盟:

是一个促进内部贸易、工业合作,对外促进共同的经贸关系。

力求成为具有解决内部国际政治关系能力的国际组织。

必须依赖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区域。

16、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它是一个地跨亚洲、太平洋和美洲,有21个经济体参与的非正式的经贸合作议事体制。

这个组织可以就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合作、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出政府的承诺和实行共同的措施。

第六章

17、亚洲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169

亚洲气候的突出特征:

(1)强烈的大陆性。

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与气温年较差成正相关)。

(2)典型的季风性。

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极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的季风气候。

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

(3)类型的复杂性。

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

(最好有气候分布图)亚洲由于地处高纬和高山、高原地区很广,寒冷气候在各大洲中比较突出;

同时亚洲的亚热带范围也很广,且受地理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亚洲的亚热带气候自西向东又可区分出地中海气候、伊朗型气候、高山气候和季风型气候。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这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

18、西亚的世界地位(①和②)和热点之地(①②③)(P225—P230)

西亚亦称西南亚,是指东起阿富汗西迄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的亚洲广大西部地区,共有20个国家,它们是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总面积701×

104km2,人口28580万人(2001年中数)。

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西亚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常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

在近代和现代,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波斯湾地区巨大的石油资源的开发,其地理位置更显重要,其中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西亚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②石油资源的重要性:

西亚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2000年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5.3%,天然气占35%。

石油生产高度集中,油田个体规模大;

石油加工能力弱,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

③民族宗教问题复杂:

西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由于民族和宗教成分的复杂性,加之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西亚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旷日持久,以至导致大规模的战争。

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库尔德人问题

19、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P184)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NIEs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了这一战略。

20、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二战后)P191

①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

战后,经济几乎崩溃,遂采取集中发展煤炭、钢铁、化肥的倾斜生产方式,仍举步维艰。

1950年的朝鲜战争却拯救了日本经济,到1955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率11%,1964加入OECD,成功消除二元结构,强劲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出口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的1倍,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②石油危机以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给日本带来巨大冲击。

之后,日本一方面推动经济的省资源、省能源化,另一方面依靠技术革新成功地使其产品、特别是出口商品实现高附加价值化。

成为最快地从石油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在巨额的贸易黑字和日元升值背景下,致力于扩大海外投资,加快了经济国际化步伐。

然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缓慢,至今未走出“平成萧条”。

③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A国际环境

a)国际社会趋于和平

b)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c)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B国内条件

自然条件

a)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b)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c)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经济要素

a)人口与劳动力:

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b)资本:

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c)技术:

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d)市场:

自由、竞争性市场

e)产业组织:

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f)政府:

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

a)战后改革:

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

b)社会因素:

中流意识、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21、日本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195

五大工业地带:

京滨工业地带、阪神工业地带、中京工业地带、北九州工业地带和濑户内工业区。

1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的雏形确立于20世纪初,并在战争期间得到巩固。

恢复期复苏的四大工业地带,在高速增长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

2随着上述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

3京滨工业地带沿着东京湾向东扩散,形成京叶、鹿岛工业地带,成为广义的京滨工业地带的组成部分;

中京工业地带沿着伊势湾西部扩散,建立起四日市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阪神工业带向大阪湾两侧扩散;

介于阪神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之间的走廊地带——濑户内海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新建钢铁、石油化工大型联合企业,形成了新的濑户内工业区。

4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北九州,长达约1000km。

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汽车、炼油、造船、钢铁工业及高技术产业发达,属加工贸易型工业地带,是日本最发达的工业地区和世界著名的临海型工业地带。

影响: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面积约10.8万km²

,约占全国的29.1%。

1966年,当时该地带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高达78.3%,基础原材料型工业更是占到全国的86.3%。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是工业经济追求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在空间上的投影,出现了一大批大型临海联合企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的产业链结构。

22、印度的世界地位:

P209

印度是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

印度现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拥有核力量。

23、印度工农业发展P212

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三大中心,此外,兰契的重型机械、维沙卡帕特南的造船和恰内(原马德拉斯)的汽车制造等也占有突出地位。

纺织工业。

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特别是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两市;

麻纺织集中分布在加尔各答附近南北长约90km的胡格利河两岸的黄麻产区。

印度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占34%)、古吉拉特邦(占26%)和安得拉邦(占7%)。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

电力工业中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26%。

火电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产煤区,尤其是达莫德尔河谷地,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

另外在孟买、德里、艾哈迈达巴德、恰内等地建有6座核电站。

●农业地域类型分为四个区:

●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

●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23、中东的概念:

P226

中东共包括17个国家,即除阿富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区3国)之外的其他16个西亚国家和与之毗邻的非洲国家埃及,历史上欧洲殖民者根据距离欧洲远近所划分的。

中东位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常称之为“三洲五海之地”。

在近代和现代,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波斯湾地区巨大石油资源的开发,其地理位置更显重要,其中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中东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24、阿拉伯世界P228

具体包括23个国家和地区,即有西亚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也门和巴勒斯坦,非洲的埃及、利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吉布提和索马里等国。

因其人口以操阿拉伯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为主,因此被泛称为“阿拉伯世界”。

第七章欧洲

25、欧洲的气候特征P234

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

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降水量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内陆是降水稀少区。

年温差小,冬季一般在-15℃以上,夏季在15~20℃之间。

气候类型区分布的地带性特征突出。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

欧洲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

分布于挪威沿海、不列颠群岛、法、比、荷、德、丹等国西部

26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见表7.2.1)。

语系

语族

语支

语种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语支

英语、荷兰语、德语、佛兰芒语

北语支

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

罗曼语族

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

斯拉夫语族

东语支

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

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南语支

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波罗的语族

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

克尔特语族

爱尔兰语(盖尔语)、苏格兰语(盖尔语)、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

古希腊语族

希腊语

意大利语族

拉丁语

阿尔巴尼亚语

乌拉尔语系

芬兰-乌戈尔语族

芬兰语支

芬兰语、爱沙尼亚语

乌戈尔语支

匈牙利语(马扎尔语)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南语支

土耳其语

西北语支

鞑靼语

亚非语系

(闪-含语系)

闪米特语族

马耳他语

独立语系

巴斯克语

27、北海油田的开发晚的原因极其开发的影响

①从地质条件来看,北海油田条件好,钻井成功率较高,油气井均能自喷,并为多硫质油。

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阴雨天,平均浪高10米。

在这种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情况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从海底开采石油困难较高,因而开采成本较高。

②北海油田属于沿海国家共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开采都会受到别国的制约。

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世界油气市场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基于以上原因,北海油田开发较晚。

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贸逆差,而且带动了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电力等有关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发展。

并且带动了昔日经济较为落后ide苏格兰东部的发展。

其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英国是开发北海油田的主要国家

●1985年,英国石油产量达1.27*108t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

●现在英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国

28、法国的农业地位

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

法国农业在二战前,进展缓慢,还得从其他殖民地进口农产品。

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政府出台发展农业的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受益于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促进了其农业的发展。

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

(1)劳动生产率高

(2)农业结构合理

(3)专业化水平高

28、德国经济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见附页)

29、鲁尔区目前发展

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

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

重振经济的措施有:

(1)制定规划,统一整治规划基本原则是:

以钢铁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改善经济结构,拓展交通运输,消除环境污染。

(2)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3)调整工业布局

(4)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5)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6)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又恢复了生机,已成为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多种工业综合发展的基地。

30、俄罗斯

地形多样。

以叶尼塞河为界,以西多平原,以东多高原和山地。

较大河流有伏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