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913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Word文档格式.docx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

古代美洲

  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

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

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

真实是第一位的。

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一个个粗粗的,除非我们的祖先就长得那样。

还有水浒的那种古老的绣像,怎么看也和照片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它们独具的美感还是有的,甚至一看到这些人就能想象到他们的生活。

现在已经很难知道为什么古时的艺术家们要把人画成那样,是水平有限吗?

有一点恐怕要承认,基于透视效果的画法是近代欧洲艺术发展的产物,但由此得出我们的祖先不清楚人究竟什么模样的结论恐怕还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正是这一点总让我疑惑不解:

美,毫无疑问,却不能真实。

  看了本章Gombrich的描写,特别是对于艺术起源的描写,我大概明白了,艺术原本并不是为了再现现实的。

很多原始人的作品,离他们的真实所见差距很大,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能描绘他们的真实所见,而是因为他们所要描绘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东西。

Gombrich认为艺术作品都是有明确用途的,比如原始人画动物,很可能就是希望借此狩猎收获更丰,原始人画鬼面具,可能是为了避邪。

从这种艺术态度往后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描绘的东西越来越趋近于真实,而很可能越来越切实的逼近作者的内心。

正是这种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

也正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逼近真实”的态度使我们觉得非西方的艺术是“落后”的艺术——这种落后是技法上的落后。

  Gombrich以他的所见和所感断言,原始艺术家所缺少的并不是技艺水平,而是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所难于理解的态度去创作。

  正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对于艺术的思考方式不同,我们才有必要保留我们祖先的成就,以使我们不断从中能得到启发。

谁有能断定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就已经达到了思维的完美顶峰呢?

以前觉得,南美的原始文明的绝灭并没有西方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强调的那么可惜,一种被证明是“落后”的文明的绝灭并不见得就会影响“现代”文明的进程。

但是现在我似乎逐渐明白了,强势文明不见得就是终极文明,所有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类型都有其可资借鉴的地方。

灭绝了的文明也许里面就包含着更完美的文明的要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消失了的克里特岛文明,这种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文明类型以其优雅、灵动而区别于同时期以严谨文明的埃及及类埃及文明,从其艺术作品中也能窥见一斑。

而这种文明已经绝灭了,据猜测正是因为他们不恃武力而被来自北方的“野蛮民族”灭绝了。

  重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不意味着敝帚自珍,而是一种开放的、无偏见的、甚至是谨慎的态度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所有美的东西。

  2.“当时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

  ——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埃及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祖先,而欧洲又以希腊为学习的模板,但埃及风格又与近现代的欧洲艺术风格迥然不同。

它是“艺术的目的是艺术的风格区别的原因”的最好证明。

  埃及艺术的特征是“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犀利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真实再现,而是让自然尽可能详细、完整的被描绘出来。

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人物像,侧面的头、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膀、侧面的躯干、不分左右的脚,而且每一幅画均是如此,非常严格。

但同时,在构图上又非常和谐,以致于移动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失色不少。

  严格和活泼有时很难共存,但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严格往往必须先于活泼出现。

希腊艺术的活泼也不是一挥而就的。

  本章还提到了似乎超前(相对于埃及艺术)的克里特艺术,自在优雅是它的特征,如果不是克里特文明灭亡的太过迅速,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应该会更大,从而发展出与埃及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来。

  相比之下,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就没有没有那么出名了,它没有金字塔流传下来,也没有丰富的墓葬和庙宇,但实际上它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出色的。

可能主要是因为文明没有如埃及一般连贯,而且它又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从而很多古建筑毁于战火。

另外,它的地域内也没有采石场,因此很多成就都是用砖、木结构创造的,保留年限有限。

这一点很像中国,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很少能保存到现在的,不是毁于战火就是被风化了,因此能证明我们的三皇五帝的只剩下传说了。

  3.“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

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伟大的觉醒:

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繁荣时期,在东西方的几乎同一时间里,人类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进步,特别是人文方面:

哲学、文学、艺术等等。

《艺术的故事》的上一章介绍的是埃及艺术,古板而严谨是它的风格,到了这一变革的时代,艺术形式也向自由化发展。

一直以为那件著名的“掷铁饼者”是一件现代作品,现在才知道,原来它诞生于近2500年前。

拿它与古埃及法老的头像和现代的人像雕塑相比,古希腊是一个飞跃,甚至可以说在真实性上至今仍没有超过它多少。

不过,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的,真实并不是艺术的目的,也许之所以我们认为古希腊的艺术是一次伟大的飞跃,是因为那样更接近我们现在的审美观点。

但古希腊人已经会用自己的技能表现真实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4.“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

  ——美的王国:

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

  这是人类承认的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可以说,现代艺术(其实主要是指现代西方艺术)的风格就是这个时代形成的。

我最欣赏的是Gombrich在此时仍然能够说出我在文首所引用的那句话。

现代所接受的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即使它的确有很高的水平。

  5.“关键是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对希腊化时期那种单纯的技术精湛似乎已经不再心满意足,他们试图获致新的效果。

  ——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

  罗马人是实用主义者,是建筑上的大师,但,也可以说“所以”,在艺术成就上似乎远没有希腊人高。

后人觉得在艺术史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倒退前的停滞。

宗教的兴起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之一,反对偶像崇拜是犹太教的原则,这也影响到以人像为主的希腊艺术的继续繁荣。

Gombrich仍然秉承了“艺术无退步”这种观点,觉得罗马统治时期,艺术家们并没有停步,而是探索技巧层面以外的,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

也许吧,在宗教的感召和促进下,这种想法,如果有,那肯定是会取得进步的。

  6.“一开始,艺术家还是使用在罗马艺术中发展成功的叙事方式,但是慢慢地就越来越注重于事物的核心精义所在。

  ——十字路口:

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基督教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上的影响,可以从关于“偶像崇拜”的争执中略窥一端。

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

  7.“我们可以把那些精细的设计和丰富的配色最终归功于穆罕默德,是他驱使艺术家的心灵离开现实世界的事物进入那线条和色彩的梦幻世界。

  ——向东瞻望:

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毕竟是一位欧洲人,尽管他丝毫没有对非欧洲艺术有一丁点的偏见。

可以这么说,Gombrich是由于对东方艺术所知较欧洲艺术少得多,才导致他无法详述。

  在欧洲艺术被基督教一统江湖,虽然Gombrich将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轨迹归结为“为宗教服务”这样一个前提,但我仍然觉得这个时期欧洲艺术的发展相当缓慢。

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现代的很多艺术评论家把对这一时期的艺术评价很大程度上着眼于东方。

的确,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催生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可以当之无愧的作为全球的最强盛的帝国之一,它“喜欢弯曲的弧线”,“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

  大概作者更加赞赏中国艺术,所以在这一章里画了更多的笔墨来说明中国艺术的独到之处,从为什么作画,到如何作画,都留下了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最后,Gombrich也觉得这种中国式的艺术不容易引发飞跃式的进步,因为后人总是先向先人学习作画的方法,而且通常“思路”的学习先于“方法”的学习,然后才去欣赏大自然。

  8.“......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西方美术的融合:

欧洲,6至11世纪

  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称作“黑暗时代”一段日子,北方蛮族打碎了罗马帝国的荣光,也破坏了罗马帝国的很多艺术传统;

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蓬勃发展,权力笼罩于世俗政治之上的一段时间。

蛮族不仅仅是一个破坏者,从历史角度看,它也同时是一个重组者,它带来了属于蛮族的艺术理念,并最终将其融入到基督教为中心的艺术作品中。

  虽然Gombrich努力强调艺术没有倒退,但我想他也只是借此强调艺术的环境特点,我感觉中世纪的艺术成就仍然是一个倒退。

以往在技巧上已经很发达的艺术特点很可惜的失传了,但这也许又是一个好处,因为它给新的艺术特点腾出了发展空间,在融入了蛮族特点之后的欧洲艺术,才得以酝酿着旺盛的生命力。

  9.“绘画的确倾向于变成一种使用图画的书写形式;

然而这种简化手法的恢复,却给了中世纪艺术家一种新的自由,去放手实验更复杂的构图形式。

  ——战斗的基督教:

12世纪

  黑暗时代的教堂给人的感觉是肃穆、甚至恐怖的,Gombrich将其解释为“基督教在异教土地上表现出的战斗姿态”。

12世纪的欧洲正孕育着变革,至少,正在形成这自己的成熟的艺术风格。

  10.“在艺术家看来,基督注视着垂死的圣母时的态度,显然要比肌肉的精巧刻画更为重要。

  ——胜利的基督教:

13世纪

  这又是一个觉醒的时代,Gombrich把它和希腊的觉醒时期相比。

哥特式建筑是这个时期艺术成就的代表,从只注重宗教意义,忽视美感,到在注重表现什么的同时也注重如何表现,艺术终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个世纪快结束的时候,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那就是佛罗伦萨的乔托,一般的艺术史都把他当作欧洲近代艺术的第一人,他的作品第一次(至少是留存至今的作品中的第一次)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设计而更进一步接近真实,更大胆的用新的构图表现自己的创意。

  11.“兴趣已经逐渐转移了,已经从以最佳方式尽可能清除、尽可能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转移到以最忠实的方法去表现自然的一角。

  ——朝臣和市民:

14世纪

  不知道500年的中世纪宗教艺术最终给文艺复兴的人文艺术留下了什么,如果说是表现人物内心、表现主题,我没觉得从前的希腊艺术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差距。

Gombrich好像没有说。

  12.“艺术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目击者,一个不折不扣的目击者。

  ——征服真实:

15世纪初期

  这一节里Gombrich从意大利和北方(主要是尼德兰)两个方面介绍了15世纪初期出现的一股划时代的艺术革新旋风,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出现了很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艺术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真实”。

在意大利,追求“真实”是在“复兴古典艺术”的招牌下进行的,此时的意大利是全欧洲最富裕,也是最混乱、最富有活力的地方,正需要一个古罗马的光荣历史来作为鼓舞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经济上的富足,使得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首先从这里开始,并迅速流传到欧洲各地,艺术家也从此从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背后走到台前来受万人景仰。

  13.“艺术家的手段,他的技巧,固然能够发展,但是艺术自身却很难说是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前进。

某一方面的任何发现,都会在其他地方造成新困难。

  ——传统和创新

(一):

意大利,15世纪后期

  短缩法、透视法,这两个法宝是文艺复兴给艺术带来的礼物,也是这两样法宝造就了文艺复兴前期辉煌的艺术进步。

但光有这两个技巧还不够,甚至容易丧失构图上的美感,这就是Gombrich在本章中介绍了前期作品之后转折性的一句话,解决了如何将真实与构图完美结合的问题之后,艺术就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中世纪的绘画因为不具备短缩法和透视法的熏陶,常常简单化、平面化,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去追求美感,于是,构图上的技巧发展起来了。

回想起希腊化时代的绘画,也是平面化的,而更多的作品是雕塑。

雕塑相对于绘画来说,对技巧上的要求更小一些,因为雕塑本身就是立体的,不需要做更多的处理,只需要尽可能的接近模特就行了。

所以,从绘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确是在进步。

  14.“”

  ——传统和创新

(二):

北方各国,15世纪

  本章印象不深,虽然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大致意思就是说北方各国的“苏醒”比意大利要晚,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在跟学。

北方各国更多的保持了哥特式的传统,即重视构图,当它和来自意大利的追求真实的风格相互融合时,对两者都是有益的,Gombrich举了罗吉尔的例子,尽管他的那幅《卸下圣体》在透视运用上不如意大利同期作品明显,但构图上显得更加精巧一些。

  另外,在本章中还介绍了北方各国的版画,包括木版画和铜版画。

  15.“16世纪......初年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和谐的获得:

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对于这一章所介绍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大概我是读过最多的了,所以,再次看到《最后的晚餐》的时候,很自然的希望从这本书中得到以前没有看过的新东西。

  果然,我觉得Gombrich的确说出了一些别人没有提到的角度,当他介绍《最后的晚餐》的时候,特地给出了一幅米兰的圣玛丽亚慈悲修道院的餐厅的照片,《最后的晚餐》最初就是挂在这个餐厅的墙上:

“人们必须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在壁画展现的时候,在跟修道士的长餐桌并排出现了基督和他的使徒的餐桌时,景象是什么样子。

......那仿佛是在他们的大厅之外又增添了另一个大厅,......”的确如此,光看分割下来的画,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

这种欣赏艺术的态度和方式让我想起艺术是如何从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项“高雅”的活动的。

  这个时期的艺术领域最著名的三个人当属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

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个性是紧密相关的,Gombrich花了很大笔墨描写三人异常鲜明的个性,从中可以看出,三人的艺术风格相差之大是很自然的推论。

  唯一的共同点可能要算三人都是精力极其充沛的艺术狂人,达芬奇兴趣广泛,艺术仅仅是他好奇的一个领域之一,因此,他常常一幅作品没完成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然后马上投入到下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中;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典型的偏执狂,他的一生最适合于拍成令人激动和心醉的电影;

拉菲尔则和米开朗基罗几乎正好相反,他喜爱社交并且左右逢源,短暂的一生过得快乐轻松,而米开朗基罗漫长的人生路仿佛永远都在与人搏斗。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如何既能表现真实又能拥有完美的构图一直是有形无形地困扰各位艺术工作者的难题,一个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新风格、新技术,另一个是中世纪的宝贵遗产和优良传统,而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16世纪初这一批佛罗伦萨艺术家的杰作。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本章的题目叫做“和谐的获得”。

  艺术的发展总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是整个世界的焦点,而佛罗伦萨又是意大利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北意大利就像是冒险家的乐园,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此起彼伏,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又旋即下场,各城市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攀比,再加上海外贸易和冒险的收益源源不断地汇入各位新兴贵族的腰包,如此多的便利条件理所当然地鼓励和造就了一批一批的艺术家尝试各种新的风格。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艺术家最终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摆脱了“工匠”的地位,耀眼地走入主流社会。

  16.“”

  ——光线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相对而言,这一章所讲的对我这个外行高深了一点,因为我看不太出来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的画家是如何将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发挥出来的,特别是当拿他们的作品和同一时期佛罗伦萨的那些天才们作比较的时候。

  17.“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尼德兰艺术家不是出现在坚持新风格的人当中,而是出现在像德国的格吕内瓦尔德那样、不肯被拖入来自南方的近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当中。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所谓近代艺术应该要算是从南往北传播的,这一章讲述的就是德国和尼德兰这样的地方是如何接受并改造来自意大利的新思想新技巧的。

  18.“现代派艺术家告诉我们不要用同一个‘正确性’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艺术作品,这时埃尔·

格列柯的艺术才重现于世,得到理解。

  ——艺术的危机:

欧洲,16世纪后期

  这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过后的时代,南方是因为巨人们的影响,北方还因为新教禁止偶像崇拜,总之,欧洲的艺术家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发愁了。

看完这一章,有两点印象比较深,一个就是埃尔·

格列柯的那幅酷似现代画的“揭开启示的第五印”,夸张的、无视现有规矩的风格,如果放在一个现代艺术馆,外行很难分辨出它原来成画于十七世纪早期。

  另一个印象较深的地方是宗教改革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欧洲土地上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一直都很大,宗教改革肯定也有很大影响,但我一直以来都没注意到这个方面。

看了Gobrich的描述才知道,新教对于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浩劫,因为最大的资助者——教会不存在了,艺术家最繁荣的一块用武之地——教堂不能再用了。

除了较早接受新教的尼德兰以外,欧洲各地,特别是北部的多数艺术家都度过了他们的一段艰难时世。

不过,这场浩劫也逼迫,或者说催促艺术家们寻找艺术的另一条出路,于是大家各显神通,把眼光不约而同的朝向了平民百姓。

一个新的艺术时代也就快要诞生了。

  19.“用永远新鲜的眼光去观看、去审视自然,发现并且欣赏色彩和光线的永远新颖的和谐,已经成为画家的基本任务。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经过十六世纪后期的探索,艺术家们的大胆终于使欧洲艺术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按照我们后来的说法,叫做“巴洛克”风格。

看了这一章以后,觉得实际上“巴洛克”风格应该仅只欧洲的天主教地区,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的佛兰德斯,看起来和以前所知道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好像差别不大,都是用新的方式描述古典的题材,由此终于从文艺复兴风格的“阴影”下走了出来。

  看这章的时候,刚好也在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书中说“梦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想法图像化”。

画家所干的就是这样一种“梦幻般”的工作。

人越大仿佛这种图像化的能力就越差,现在要想让我把要表达的想法以图像的方式描述出来,已经相当困难了。

  鲁本斯应该是Gombrich所欣赏的艺术家,因为本章几乎是破例地为他刊载了五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幅作品的局部)。

尽管已经觉得Gombrich的叙述非常浅显了,我仍然看不出17世纪前期这些天主教地区的作品的特殊之处。

我注意到Gombrich将艺术的故事分成了天主教地区和新教地区两个方向,这在我以前看过的几本艺术史方面的书里没有见到,宗教在艺术中的地位肯定是相当重要的。

  20.“艺术和自然二者都不会像一面镜子那样平滑而冰冷。

反映在艺术中的自然总是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

  ——自然的镜子:

荷兰,十七世纪

  宗教改革不但分裂了基督教,也分裂了社会,因为新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新教的独立的荷兰,艺术家再也不能靠富有的教廷、宫廷赞助人来生活了,他们必须面对市场。

这种残酷性催生了荷兰的各种专门画,从事某一专门画的艺术家必须将其技艺不断提高,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

这些画派包括风俗画、风景画,以及最具荷兰特色的静物画。

  21.“新教徒越是宣讲反对教堂的外在排场,罗马教会就越是渴望借助于艺术家的才智。

  ——权力和荣耀

(一):

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是巴洛克风格的鼎盛时代,教会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也将艺术引向一条追求奢华的道路上去。

Gombrich面对那些“焰火式的东西”,认为它们的“持久价值要低于以前比较冷静的作品”。

进而断言“意大利艺术的伟大时代正在终结”。

  在本章结束前,Gombrich提到了本时代意大利艺术中唯一一个亮点——威尼斯风景画。

  22.“艺术家得到充分自由去尽情的设计,把他们的最出人意表的想象用石头和金色的灰泥去化为现实。

  ——权力和荣耀

(二):

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意大利的政治形势是散乱的,因此,艺术仍然在为势力最强大的罗马教会服务;

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天主教地区,巴洛克风格已经弥漫到艺术的方方面面,受其服务的人则是日益强大的王权。

凡尔赛宫就是巴洛克艺术的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