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36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文档格式.docx

我们行知小学这二十多年的工作,就是在努力转变教育思想、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的运行机制,也就是探索农村小学该怎么办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一个大教育理念,它表现在几个“全”:

教育主体的全民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时间的全程性、教育空间的全域性,还有教育手段的全息性。

他实际上是倡导一种学习化的社会,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

我们是一个村级小学,如果我们是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小学,我们的小学是没有活力、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借鉴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

也就是行知小学在实践中提出的“村级大教育”的模式?

是的。

村级大教育是农村学校实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里,办学理念主要是两个字,就是“依靠”,依靠农民办教育,依靠国家办教育,积极地依靠,积极地争取,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仅仅懂得依靠也许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发展得有活力就不大可能了。

九十年代我们从村级大教育这个实践当中明白了,“依靠”是不够的,要用联合的办法办大教育。

当时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叫“统筹”。

国家从上到下,搞农村教育的改革,叫农科教结合,普职成统筹,谁来统筹呢?

是政府来统筹。

那么作为我们自下而上的自觉的大教育实践就没有权利来统筹了,我们只能联合,我们只能用互利互惠,你愿意我高兴的办法来合作。

“联合”这个办法是我们实施村级大教育的基本运行机制。

  村级大教育包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小学教育、教师教育,还包括校办产业,这些都是我们村级大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村级大教育就是以村办小学和它所联系的社区为单位,社区的老老少少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

大家以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为它的目标,以联合办学为它的运行机制。

小学教育是村级大教育的中心环节,幼儿教育是村级大教育的基础环节,成人教育是村级大教育的延伸环节,产业建设是村级大教育的中介环节,基地建设是村级大教育的开放环节,文化建设是村级大教育的相关环节,队伍建设是村级大教育的保障环节。

这么多环节,围绕小学教育这个中心展开。

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村级大教育里面,小学教育是它的中心环节。

我们办村级大教育的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办好小学,农村小学其他功能作用的发挥,是小学教育的副产品。

为了办好村级大教育首先要办好小学教育。

农民支持这种大教育吗?

谁是学校和农民之间的媒介呢?

大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

一个人在社会上可以是工人、是农民、是知识分子,在家里是爸爸、妈妈、或者是儿子、是女儿,每个人一生当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有两种角色不会改变,就是他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办教育者。

我们真的深入了解农民之后会发现,农民也许不需要读书,但是他们需要文化,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成长。

他们不是光顾种田,也希望了解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风尚,了解法律常识。

在这方面,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源泉,孩子是文化的传递者,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小孩子在这方面对家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比把农民拉到学校里面上课,给他们讲道理来得有效得多。

提供精神食粮是我们为农民、为社区服务的最重要的内容。

学校一旦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民的精神得到滋养之后,又会为小学教育创造非常好的环境,提供非常好的资源。

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教育的目标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

  学会赏识,为孩子的终身幸福打下基础

你刚才讲到村级大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办好小学,而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关键还是看教学质量。

这里首先要探讨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他说,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相信孩子,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是不相信孩子,紧紧地把孩子束缚住,时间给他安排好,空间给他控制好,不让他乱说、乱动,不让他去乱看、乱讲。

对孩子抱怨多,批评多,而我们的孩子就在这种抱怨、指责中失去了人格当中很多宝贵的东西,特别是失去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的求知欲,不快乐,不舒展。

我们的教育目标其实是在强调培养人上人,培养完美的人。

问题就出在这个“人上人”,出在完美上了。

因为苛求完美,而这个完美是永远实现不了的,于是人们就不断地挑刺,不断地挑毛病。

然后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推向了痛苦。

  1995年,我结识了周弘。

周弘教育他女儿周婷婷的过程给了我重要的启示。

从陶行知的儿童观和周弘的家教经验中,我们提炼出了“学会赏识”这个理念。

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会赏识,是我们应提倡的对孩子的基本态度。

对孩子,特别是对农村孩子,要通过学校教育,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教师在激动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努力中学,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你所说的“赏识”,包括那些内容?

我们用“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来解析赏识理念。

  “走近生命”就是强调要克服现在的教育目中有分、目中无人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能仅仅是分数意义上的“成绩”,也不能仅仅是功利上的“成功”,而是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幸福快乐。

当我们真正走近生命以后,就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潜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开发“潜能”的关键是要“唤起自信”。

教育必须解决怎样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根本点在“善待差异”,建立多重评价机制,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成功感。

引导孩子对于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

“学会赏识”是怎样体现在学校教学中的呢?

它最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要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要让他们在学什么、怎么学上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方式,但让不让选择,学习效果会有很大不同。

经常和学生商量商量,讨论讨论,孩子会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性、积极性会得到激发。

特别在课外学习中,要让孩子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我们在学校里提倡教师不布置或少布置固定的家庭作业。

我告诉孩子:

你们回家去,走在路上,看花看草,就是学习;

风吹在你们的头发上,你们感受到风的方向、风的温度、风的强度,就是学习;

回家去看好电视、读课外书,更是学习。

做好事也很好,如果自己愿意做点数学题、抄点词语,也不错。

我们还和学生讨论怎样进行自主选择学习,编了一个“自主选择十二多”顺口溜:

“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

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

好文章多写,好消息多传;

好节目多演,好作品多玩;

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

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这“十二”多,我们也是有重点引导的。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看课外书,只要能做到这一“多”,就不得了,我们的学生收获就很大了。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让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新课改的精神更强调亲近大自然、贴近生活。

我们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抓住三个关键词:

自然的、生活的、体验的。

在自然中体验,在生活中体验,把系统的书本知识放在自然中、生活中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带到自然中、生活中体验。

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是不是可以说,“学会赏识”是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

行知小学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用赏识的心态,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作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用赏识的心态从1986年开始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留级;

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用赏识的心态,不让一个孩子厌学。

  有三个名词都可以用来表现教育的效果,一个是“成绩”,一个是“成功”,一个是“成长”。

这三个词实际上表达的是三种不同的教育境界。

也许我们应该不必太看重“成绩”,成绩并不一定导致成功;

也许我们应该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并不一定导致幸福。

我们真正应该看重的是“成长”,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人们经常说: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更喜欢这样一句话:

“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教育的目标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乐幸福;

在教育过程中,要从现在就快乐、就幸福出发,要让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农村教师更要超越成功,关注成长。

成长是硬道理,成长对农村教师来说有特殊意义。

  超越自我,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你在农村任教二十多年。

作为教师,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是师德。

师德的本质就是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师德。

  我们过去理解这个“爱”,只注意了“要爱”,但为什么有的“爱”会变成“害”?

仅仅“要爱”还不够,还要“会爱”,也就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去教孩子,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到被爱,感到生命得到了呵护,产生前进的动力。

师德还要求“博爱”。

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

  在师德上,还要强调“自爱”我们过去常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但提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并不是就要否认关爱自己,呵护自己。

要想更好地为农村孩子成长服务,教师就要好好爱自己,好好关注自己成长。

作为校长,你如何看待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流动问题?

农村条件毕竟艰苦,无论是生活所迫还是事业发展需要,教师流动是难以避免的。

我也曾为骨干教师的流失苦恼过。

但后来想通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件好事。

一个教师离开了,表明行知小学又为社会培养了一个新人才,做了一份新贡献,同时也为行知小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资源。

要为有教师调出去而自豪。

  在教育实践中,我对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最急切的不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而是教师怎样对待农村教育的问题,是怎样对待自身成长的问题。

从成功这个层面上说,教师在农村工作,常常失去很多机会,可能参加竞赛、评奖比不过城里的教师,甚至出远门的机会都很少,难以体验到成功感。

但从成长的角度讲,农村学校却是一方沃土,这个地方虽苦,却能激发我们的斗志;

这个地方虽穷,却能激发我们的爱心。

农村学校虽然封闭一点,但是它受的干扰少,教学改革的环境比较宽松。

  强调自身的成长,对农村教师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

要确保我们自己在农村学校里不封闭、不僵化、不落伍。

如果是因为在农村工作,学校偏僻,信息闭塞,你封闭了,不成长了,落伍了,无论你曾经多辉煌,无论你曾经吃了多少苦你都要被淘汰。

我总结了20个字的成长准则:

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我们就用这20个字来引领自己成长。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我还有两个体会:

一是学校要有共同的目标;

二是多谈心,有发自内心的深层次的交流。

我们这个队伍虽然流动快,但成长也快。

只有成长的速度大于流动的速度,队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你现在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你理想中的农村学校发展远景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办学理念从“依靠”到“联合”,现在我想借用“经营”,用“学会经营”的理念来促进学校更快、更大的发展。

  学会经营,就要强化办学的成本意识,树立产业意识,强化资源意识,有机遇意识。

而最重要的是凸现办学的主体意识,让我们的校长,让我们的教师,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主人。

成为了主人,就有主动权,就有主动意识,就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迸发出来。

我强烈呼吁:

把办学权还给校长,把教学权还给教师,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办学权还给校长,校长成为办学的主人,他才能经营学校;

把教学权还给教师,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他才能去经营班级;

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我希望未来的行知小学应该是一所中国新型农村小学。

它应当是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专家点评】杨瑞清的实践与中国农村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朱小蔓

  杨瑞清和行知小学乡村大教育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今天的农村教育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今天的农村教育不能仅仅是学校教育,还要关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什么关系,学校教育和毕业以后的教育是什么关系,学校教育和周边的农村文化是什么关系,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是什么关系。

要思考学校能够为提高农民文化、丰富社区文化做什么;

要思考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怎么互动、互补,既引进城市教育资源,又用农村的教育资源来推动城市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出了农村教育的道路,就是走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教育的道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应该体现为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农村教育不解决现代化的问题,中国教育也就没有现代化可言。

杨瑞清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在农村如何突破,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实验性地探索。

  杨瑞清实践并提炼了赏识教育的育人思路、育人策略,创造了一套适合农村儿童成长的经验。

什么是好的教育呢?

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感到有希望,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农村儿童更需要自信,农村儿童更需要自尊,农村儿童特别当他们处于弱势的时候更需要关怀、更需要鼓励,更需要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希望,让农村的孩子相信只要努力了,生活就会有变化。

从而鼓励每一个农村的孩子为未来,为未来的幸福,为做一个自强的人,奠定基础。

这是一个非常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课题,因为有上亿的儿童在农村。

如果解决了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贡献啊!

赏识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行知小学,它揭示了一个道理:

教育应当怎样对待孩子,怎样对待农村孩子,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不能放弃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有希望的人生。

有希望的人生是从赏识开始的。

  陶行知先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

杨瑞清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农村校长,二十多年坚守在农村小学。

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从内心里认同陶行知思想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中国教育依然具有普遍的价值,具有新鲜的活力,立志传承陶行知思想。

因为身体力行,因为一以贯之,所以行知小学比较鲜明地、完整地体现了陶行知思想在当代的一个形态。

  我们希望有成百上千杨瑞清式的中青年教育工作者能够把陶行知思想继承下去,让中国千千万万的人通过教育走上幸福之路,通过教育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采访手记】走一辈子“行知路”——杨瑞清印象

  初识杨瑞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腼腆和谦逊。

即使在讲述他烂熟于胸的教育理念,也是与人探讨的口吻,全无时下所谓名人身上习见的傲岸。

交流深入了,对他的经历和行知小学的办学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就会发现你面对的这个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

  杨瑞清说,他的自信是找回来的。

他曾经最怕三种人:

有权的,有钱的,有学问的。

从晓庄师范毕业,之所以选择了到农村小学任教,除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服膺,除了青年人的激情,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杨瑞清内心深处,农村才是属于他的世界。

二十多年的农村教师生涯,让他找回了自信。

  也许是和自己成长的经历有关,杨瑞清把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

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

舒展和自信。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

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

  行知之路是不平坦的。

从创办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到进行不留级试验、办行知基地、探索村级大教育模式,一路上坎坎坷坷。

杨瑞清不是没有过困惑,他有过放弃的念头。

杨瑞清不是没有重新选择的可能,他有过进城从政的机会,也曾面对高薪聘请的诱惑。

但是杨瑞清最终没有离开行知小学,他选择了在行知路上继续跋涉。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使他坚定了一个信念:

要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在行知小学的校园里,杨瑞清种下了许多花草树木,他说他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它们成长,因为他要在这里呆一辈子。

小小优点卡

  每一个行知小学的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收到一两张“优点卡”。

  在这张印刷精美的“优点卡”上,记录着学生学习、生活的闪光点,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细节,还有老师的评点。

它着眼于学生的行为细节,真实、生动、感人。

行知小学的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给每个孩子写一张优点卡。

杨瑞清写过这样一张“优点卡”:

  小刚同学:

  昨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看到你手上拿着一个白色塑料袋。

很多同学吃完早点后就随手把塑料袋仍在路边。

我悄悄跟着你,想看看你究竟怎么处理。

结果你走到学校,把它扔到废纸篓里。

看到你这样的行为,我感到非常欣慰。

  当升旗仪式结束后,优点卡被隆重地颁发给学生。

获得优点卡的学生名单会在学校广播中反复播出,会在学校黑板报上表彰,优点卡也会被贴在班级的板报栏上。

获得优点卡的学生充满光荣和自豪,他们把它带回家去给家长欣赏,精心收藏起来。

同时,一个孩子的优点通过宣传成为全校孩子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个星期向40或50个学生颁发优点卡,无形中就在校园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

  优点卡的作用远不止此。

杨瑞清说,对孩子的激励性评价第一是要多,第二是要实。

语文的分数是一种评价,数学的分数也是一种评价。

有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但语文学得不好的孩子,跳绳可能是最好的,打乒乓球可能是最好的,学校要有全方位让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要重视学生长处、优点的迁移价值和分享价值。

优点卡给行知小学带来的是学生评价机制的整体变化。

八棵柿子树

  在行知小学的校园里,有8棵柿子树。

每到秋天,果实挂满枝头,把树枝压弯了腰。

行知小学的学生天天在树下活动,伸伸手就能够到柿子,但没有一个人摘。

  当柿子熟透的时候,学生代表把柿子摘下来,装在盆里。

全校师生聚集在一起,一年一度的柿子节开始了。

校长杨瑞清告诉学生,这不是一般的果实,它有很多美好的含义:

它是劳动之果,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丰硕的果实;

它是道德之果,没有大家的保护,早就没有了;

它是智慧之果,同学们在树下写日记、做习题,让大家变得更聪明;

它还是艺术之果,绿油油的树叶、红艳艳的果实把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这么好的柿子要分给全体同学。

柿子有大有小,怎么分呢?

要先分给女同学,大柿子分给小同学。

  分完柿子,杨瑞清又请学生把柿子带回家去,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讲柿子树的故事,考考爸爸妈妈能不能记住柿子的四大含义,然后全家人一起分享这精神文明之果。

  在杨瑞清看来,农村学校不仅仅是适龄儿童学习的场所,还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他和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为农民开办扫盲班、实用技术培训班、夜高中、家长学校,先后参加学习的有几千人次。

行知小学的学生也成为农村教育的“小先生”。

几百名小先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向家长传递着法律常识、实用技术,与家长一起谈论环境保护、港澳回归、海湾战争、奥运会等话题,精神文明的新风就这样吹向五里村的家家户户。

小学生成了传播文明的小天使,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26日第3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