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48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7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格式.docx

②实验探索活动:

1.实验再平衡天平的两边分别都加(或减去)同样重的砝码,让学生观察。

问:

由此实验你能发现其中什么规律,学生交流探索得出结论。

设计目的:

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交流得出结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由直观角度得出结论,也由此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怎样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接着用数字来验证性质。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列式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用数字来验证性质1,因为式子表示是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可加深对性质1的印象。

2实验,在平衡天平两端分别都加上(或减去)各自重量3倍的砝码,学生观察探索。

“由此实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研讨“为什么不说乘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怎样为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学生交流讨论并用数字来验证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③运用反馈活动:

出示例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3)-1/3x–5=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步骤要有依据,设计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培养化归思想。

然后问“怎样检验这个数是方程的解“由例题中第

(2)题为例探索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检验方法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发表意见体会检验的重要性。

练习:

P25练习

(1)(3)习题2.14

(2)(4)④指导小结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学习情况,对学过内容进行归纳教师适时补充作业:

P25练习

(2)(4)习题2.14

(1)(3)设计目的:

通过小节,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课后作业把知识回扣到本节课的重点上来,起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设计说明:

纵观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二是能力主线以理解掌握等式基本性质及运用为主线,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探究,交流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从而形成技能。

《立体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3.1.2。

前面《多姿多彩的图形》为我们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本节课在第一节课认识图形的基础上,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然后过渡到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及组合体的三视图,体会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本节课从大量图形入手,把生活中的实物原型与几何图形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性和探索性原则,保证素材的真实性,让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探索“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

⑴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⑵识别简单的三视图4、教学难点:

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力目标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能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一)教法的选择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的情景,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然后过渡到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及组合体的三视图。

在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生新颖的学习情景,将教学素材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学法的选择“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

“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欢乐”。

本课设计了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

在活动中通过“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力图体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合作交流精神。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经历数学游戏、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畅谈收获、应用新知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

跨越学科界限,以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营造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二)、数学游戏、探究新知,在这个环节一共设置了“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五个小游戏。

1、比一比,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茶叶盒。

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

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感受新知。

从中自己发现从不同的方向看,确实看到的可能不一样。

2、想一想①、展示楼房,别墅,室内装修图片(3,4)。

如何进行室内装修设计呢②、多媒体展示中国第一位航天勇士杨利伟及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

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出示幻灯片5,6),并问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说一说①、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②、观察左图:

说说上列三副图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出示幻灯片8)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4、画一画,长方体,圆锥,球,正六棱柱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

(出示幻灯片9,10,11,12)

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

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5、练一练①、如果要做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工人事先要看哪个图(出示幻灯片13),然后根据这图形制造出水管接头呢?

②、这是一个蒙古包的图片(出示幻灯片14),小明认为这个蒙古包可以看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

在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会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动手操作、归纳新知探究活动1、这是一个正方体组合图(出示幻灯片15)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2、适当变动正方体的摆放位置,你还能解决吗?

小组合作学习,你摆我答,动手画一画,并进行展示。

此活动设计既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在你摆我答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又给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突破创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畅谈收获、应用新知,请学生谈:

我知道了什么?

我学会了什么?

我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知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课后作业,画一画:

埃及金字塔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

巩固本课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初步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有理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

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教学分析,鉴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

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口、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互动合作,解决问题;

归纳概括,形成能力。

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程序,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家里都见过存折吧,使用存折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也开了个存折,谁知道“880.00元”,“-2,000.00元”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呢?

“-”读做负号.存入、支出意义相反,因此称存入880.00元,支出2,000.00元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去掉存折中的“-”号,会出现什么后果?

都表示存入,因此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无法区分量的相反意义.怎么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我们把表示“存入”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来表示,如880.00…,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

把表示“支出”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来表示,如-2,000.00…,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数。

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强调:

①“+”可省略,但“-”绝对不能省;

②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体温计,对实验室温度计较陌生,因此理解负温度有一定难度。

而存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课前可让学生回家预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运用新知,体验成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零上123°

C,夜晚可低到零下233°

C,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123°

C记做123°

C(或+123°

C),零下233°

C记做-233°

C.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吗?

强调:

①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

②不要混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举一反三,列举用正负数表示的量,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填空:

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损了2.5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今年盈利了3.2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

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918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

汽车向北行驶75km,记做________km(或_______km),汽车向南行驶100km,记做________km;

下降

米记做

米,则上升

米记做__________米;

如果向银行存入50元记为50元,那么-30.50元表示__________;

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25%记做__________,-12%表示__________.指出:

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是相对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向北记做-75km,那么向南100米记做+100km.但习惯上,人们常把上升、运进、零上、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

建立了正负数概念后,每当考虑一个数时,都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习数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表示正负数,还是读正负数,学生开始时不大习惯,教学中及时巩固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法和读法.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合作学习)能把刚才出现的数0,1195,-5500,+123,-233,-2.5,3.2,918,+75,-100,-155,

,25%,-12%进行分类吗?

要求分得越细越好,并说出依据.既可按整数、分数去分,也可按正数、零、负数去分.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能进行分类,但未必说出依据.但重要的不是结论的得出,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因为可能影响教学进程而教师取而代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习热情,同时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

1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②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

③零是整数,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例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

哪些是负数?

哪些是整数?

哪些是分数?

哪些是有理数?

-8.4,22,

,0.33,

,-9.练习1判断表中各数属于什么数,在相应的空格内打“√”.探究活动:

练习2如图,两个圈内分别表示所有正数组成的正数集合和所有整数组成的整数集合.请写出3个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属于正数集合,但不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属于整数集合,但不属于正数集合的数;

既属于正数集合,又属于整数集合的数.将它们分别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设计题:

数的由来与发展,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

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

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可以单独一个人撰写,也可以多人合作.因为他们是首次完成这样的任务,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范围不限于文章内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六)概括梳理,形成系统,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新人教版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

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提问:

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你是怎样计算的?

2、自然过渡到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

有理数的减法(板书课题)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探索规律归纳结论: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 

4–(–3)计算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4–(–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设问:

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

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如:

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零、正数减去负数、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零、负数减去负数、零减去正数、零减去零、零减去负数等.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3)=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例题讲解,及时反馈:

1、师生共同完成P22例1,其中第

(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23“随堂练习”.2、师生共同完成例2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

(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例2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课堂总结:

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P25习题1.3第3.4.5题

4.2《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安排在几何图形及点、线、面、体等内容之后,它是几何的基础知识,在学生今后的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启蒙或奠基的作用.2.教材内容安排本小节分为2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直线的性质以及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区别与联系等.3.教学重、难点重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正确表达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言的意义。

理解直线的基本性质以及几何语言和图形的转化.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但思维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也不够规范。

要使他们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不困难,但要让他们正确表示(述)线段、射线、直线,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许多学生比较困难..三、教学目标界定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的建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以及几何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实际问题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学生导学卡,启发诱导,观察分析,讲练结合等方法,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所学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学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