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018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导读及练习Word格式.docx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

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

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3.《女神》

《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1)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它的反抗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精神。

(2)艺术表现上,《女神》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

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知识点二写作背景

1.背景: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于是,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一篇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

2.解题:

“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知识点三基础知识

1.字音

放号(hà

o)

2.释义

律吕:

节奏、音律。

知识点四内容结构

1.结构思路:

全诗共七节

(1)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3)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小结: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

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

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

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

2.意象:

全诗涉及了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等意象,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具有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的特点,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人物形象: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

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知识点五 课文主题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

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知识点六 写作特点

1.诗境想象的奇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2.强烈的抒情色彩。

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表达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3.语言生动形象

(1)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叠词的运用,如“啊啊”,“力哟!

力哟!

”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

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知识点七 名句积累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2、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

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3、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下优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

5、不朽的途径有很多,然而精神总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恶势力的不妥协。

6、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7、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8、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

生是奋斗,死是休息。

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9、什么是天才!

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10、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11、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2、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

13、若无松柏志,超越不为高。

14、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15、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

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

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

16、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17、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18、我们人人要存着必胜的决心,然而我们也要不怕屡败的挫折。

19、宽不必善,猛不必恶,唯在性之所用。

为人而除害人者,则愈猛而愈善,对害人者而容纵之,则愈宽而愈恶。

20、科学虽不是充实人生的一个全圆,但它是这个全圆的一扇重要的弧面。

四.课堂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

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

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

诗的传统,(②)。

它靠的不是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

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③)。

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悠闲自得平分秋色另眼相看晨钟暮鼓

B.悠闲自得平起平坐另眼相看晨钟暮鼓

C.自得其乐平起平坐另当别论一朝一夕

D.自得其乐平分秋色另当别论一朝一夕

【答案】C

【解析】悠闲自得:

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

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

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乐哉;

自由清闲,心情舒畅。

自得其乐: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句中重在强调“乐趣”,应选“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

平分秋色: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句中重点强调“地位”,应选“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把某个人(或某种人)看得不同于一般。

另当别论:

原来看法等不成立,另加以有评论。

句中说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应选“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意思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

形容很短的时间。

句中强调“时间短”,应选“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中,“创造了……人民性”“创造了……平民性”搭配不当,应改为“造就了……人民性”“造就了……平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搭配不当,“心心相印”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心意完全一致,应改为“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A项“衍生……人民性”“衍生了……平民性”搭配不当;

B项,修改正确;

C项,“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

D项,“衍生了……人民性”“衍生了……平民性”搭配不当;

“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

故选B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答案】D

【解析】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第一空后面是“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排除B、C两项;

第二空,根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重在强调“底蕴”;

第三空,结合前面的“《堂成》一诗”,可知是“建成时”,排除A项,答案为D项。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诗句,语序正确的一组是()

啊啊!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哟!

A.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B.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C.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D.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

【解析】按照逻辑顺序选择。

应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

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

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

“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项”,A项,“奉还”是归还对方的物品,是敬辞,不合语境。

B项,“苛责”运用不得体,未考虑到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及受众的期待。

应改说“主播难免出错,望大家多多包涵”或“主播难免出错,但我们会尽量追求完美”。

C项,“小恙”,小病;

“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宽容地原谅自己。

语言表达得体。

D项,“割爱”,不是出自本意地放弃心爱的东西,其对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此语境中,衣服还是店家的。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满;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

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解析】B项,“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

(2)如何理解诗中的“骆驼”这一形象?

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答案】“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

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因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A.诗歌第一节中“殷勤”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思量”是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和希望,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

B.第三节“重见天光”是指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C.诗人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D.“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

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答案】C

【解析】“比喻手法”错误,这里是拟物的手法,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2)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答案】①“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②“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

③“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解析】先找出诗中描写“炉中煤”的句子,再联系写作背景和现实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