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91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

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总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它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身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的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他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世界发出了他的呐喊,写下了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诗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文学常识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三、背景链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于是,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

《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四、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节奏感和气势。

  2.播放朗读录音,感受把握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听录音后再读诗歌。

  3.本诗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意象: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作用:

“白云”,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下文的北冰洋相映照。

  “北冰洋”,背景是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

  “太平洋”广袤无边的太平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

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洪涛”,“滚滚的”形容波涛的动态形象,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力”,这也是全诗的主要意象。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第2篇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

  【教学重难点】

  明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探究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诵读法

  2.点拨法:

抓关键意象,了解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一、情景导入

  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文学体式,有的豪迈奔放、直白激烈;

有的含蓄内敛、婉约动人。

当你心中有所积郁,想要宣泄的时候,总要寻找一个突破口,而诗歌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郭沫若的一首现代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去体会一下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物轶事】聋子大哥

  郭沫若17岁上患大病后,听力大减。

在日本学医时,耳聋严重影响了他的听课和临床实习,急得他无法忍耐,一连三个月没下楼。

  可是,耳聋却促使他大长学问。

因为失聪,他就努力发挥视力和思考力的作用,潜心钻研文学和史学,使得他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对此,他深有体会地说:

“我得出一条经验,就是生理有缺陷照样可以取得成就。

只要自己不灰心,努力学习,尽量用一切方法补救自己的缺陷。

  1946年,在重庆社会大学开学典礼上,他风趣地对有残疾的学员们讲道:

“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悲观。

请看,你们的聋子大哥在这里!

  2.了解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3.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学习,加强诵读实践,养成诵读呈现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有机融合的自觉。

  2、从抒情表达的角度,进一步落实新诗创作实践。

  3、必备知识的积累:

郭沫若五四精神部分词语

  教学重点: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教学难点:

内容理解与清晰完整的表述呈现。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内容: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直抒胸臆与形象暗示

  一、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曰: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_______。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

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

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

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

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二、朗读辨境

  1.形象呈现——诵读体验

  ①放号:

阳平去声?

——读去声,解释成吹号,但是,诗歌内容跟号角不沾边。

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②8个“啊”、6个“哟”,如何读?

——学生诵读尝试,可结合网络诵读视频,丰富体验。

  2.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三、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内容赏析

  1.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形象解读——内容理解

  ①“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主语是?

——洪涛。

  洪涛的暗示性(联想)——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青春的生命力、五四时期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民主与科学的时代力量……

  3.诗歌写作借鉴点

  情感抒发——直抒胸臆——感叹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后记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渴望破坏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激情昂扬的情感。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1.课型:

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

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

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

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拓展:

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

“沫”“若”,即沫水和若水。

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

“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

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朗读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问题: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3.播放朗诵音频

  四、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五、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的号角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

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者“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请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

  白云、北冰洋、洪涛

  3、请圈出诗人所运用的动词

  怒涌、提起、推倒、毁坏、创造、努力

  4、问题讨论:

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教师点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使他的如擦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12539;

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12539;

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

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朝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5、问题讨论: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

  解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

  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

  美。

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6、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诤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郎的调子”。

它是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