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01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3.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必修一考点Word格式.docx

5.河流的水文特征66

6.河流的水系特征67

7.气候特征类67

8.气候特征类题目描述技巧67

 

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考纲解读]

1.识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半径。

2.掌握经纬线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3.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重点)

4.理解并掌握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作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2)地轴、两极和赤道

(3)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起始线

本初子午线: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

赤道:

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

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经线是半圆形弧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与赤道长度基本相等)

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纬线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到两极缩成一点

作用

指示南北方向(绝对方向,北极是地球最北端的地点,南极是地球最南端的地点)

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只有比较,才有东西之分)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划分半球

20°

W~0°

~160°

E为东半球,

160°

E~180°

~20°

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线)

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

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①30°

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

60°

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1.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判断经纬度、以及自转方向

2.根据自转方向判断经纬度

考点二 经纬网的应用

1.定“方向”

(1)南北方向绝对

(2)东西方向取决于两点之间的经度差:

经度差<

180°

,则,东经度的点在东,西经度的点在西;

经度差>

,则,东经度的点在西,西经度的点在东边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

纬度间隔1°

的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km,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

经度间隔1°

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

cosφkm(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注意】也可以根据两点间距离计算经纬度差,从而确定经纬度。

3.定“范围”

点拨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对称点位置”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

经度相同;

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

经线相对,经度数之和为180°

纬度相同。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

5.定“最短航线”

【方法技巧】定“最短航线”

(1)若两地同在赤道上,则沿赤道走劣弧。

(2)若两地经度差为180°

,即位于同一经线圈,则沿经线圈走劣弧。

①同在北半球,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如A到E。

②同在南半球,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如B到D。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则看劣弧过哪个极点再做讨论,如A到C。

(3)若两地在同一纬线上但不在同一经线圈上,则先偏向极点,再偏离极点,走劣弧。

考点三 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三要素

2.

比例尺的变化

将一张1∶1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一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面积)是原来的4倍(见上图)。

若将一张1∶50000的地图,比例尺缩小1/2,则新图比例尺为1∶100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面积)是原来的1/4(见上图)。

1.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

(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实际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

为原来比例尺的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

)2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

为原来比例尺的(1-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1-

第2讲等高线与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应用及相关计算。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及应用。

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与判读,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2.掌握等值线图的基本特征及判读方法。

考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

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

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2.等高线特征。

A.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陡崖,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温馨提示】 等高线的特征: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密陡疏缓;

凸低为脊;

凸高为谷;

重叠为崖。

3.根据等高线数值和分布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类型

主要特征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高原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顶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

边缘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

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

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

山脉处等高线多呈带状延伸

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

盆地

周高中低,内部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势陡峭

峡谷

两侧高,中部低,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

峡谷两侧等高线呈对称分布

4.坡的类型

(1)均匀坡:

陡坡,密集;

缓坡,稀疏

(2)凸坡:

等高线上疏下密,如甲、乙图所示。

(3)凹坡:

等高线上密下疏,如丙、丁图所示。

5.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ΔH=H高-H低

(n-1)d<ΔH<(n+1)d

注:

n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2)陡崖的相关计算

H大≤H顶<H大+d;

H小-d<H底≤H小

(n-1)d≤ΔH<(n+1)d

H大和H小分别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局部闭合等值线内的地点海拔高度的判断适用“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例如,上图中(数值单位:

米)200<A<300、100<B<200。

考点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等高线与点状地理事物的区位

区位要求

图示

水库建设

坝址

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

库区

宜选在河谷地区或洼地、小盆地,依据坝高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港口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港湾地区,保证陆域平坦、港阔水深,风浪小

航空港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

②地质条件好;

③注意盛行风向且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宿营地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预防突降暴雨造成的山洪;

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

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2.等高线与线状地理事物的区位

公路、铁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线路较短,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沼泽区、溶洞区等。

翻山公路应绕行(如EHF)或走鞍部(如EMF)

引水路线

首先考虑从高处向低处引水,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

输油、输气管道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3.等高线与面状地理事物的区位

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坡度陡缓,合理布局。

平原宜发展种植业;

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平坦开阔处

【补充点拨】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判断水系特征

①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②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③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④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⑤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河流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判断水文特征

①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②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流域的边界即分水岭)

③河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考点三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与应用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第一步:

确定剖面线。

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下图中的A—B)。

第二步:

画横轴和纵轴。

确定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第三步:

标刻度。

横轴数值范围参照比例尺确定,纵轴最大数值为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最大值加等高距,最小值为交点的最小值减等高距。

第四步:

描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第五步:

连线。

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

AB间的剖面图如下:

【易混易错】 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辨别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是否对应的方法

看起止点海拔

A在200m~250m之间,B在250m~300m之间,两图对应。

看高点和低点的海拔

a在250m~300m之间;

b在150m~200m之间;

c在350m~400m之间,两图对应。

看高点与低点间的水平距离及坡度

四点(a、b、c、B)的水平距离大致对应,但等高线图中bc坡上陡下缓,剖面图中无体现,可见两图并非完全对应。

3.确定是否通视

两点间若为山谷、河流、凹坡,可通视,若为山顶、山脊、凸坡、鞍部,需绘制剖面图确定。

【温馨提示】两点间的山顶、山脊、凸坡、鞍部不一定不通视,只有高于视线才不通视,所以应该绘剖面图分析。

【地形特征类答题模板】

1.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画出A—B之间的地形剖面图。

判断在A点能看到B点吗?

答案 能看到。

剖面图如下:

2.下面右图中地形剖面图表示的地势起伏,与左图中等高线地形图A—B之间的剖面线相符合吗?

在A点能看到B点吗?

答案 符合。

 看不到。

3.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在山顶上能看到A、B两点吗?

为什么?

答案 能看到A,看不到B。

山顶与A之间为凹坡,山顶与B之间为凸坡。

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考点一、二

1.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

2.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3.学会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重难点)

【公转】考点三----七

4.学会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考点一 地球自转特征与昼夜交替、运动偏转

1.自转特征

(1)描述三图中自转方向特点:

A自西向东、B逆时针、C顺时针。

(2)速度规律:

①角速度规律:

除南北两极外,其余地点角速度均相等,为15°

/h;

②线速度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南北纬60°

的线速度大约为赤道上的1/2.

(3)周期:

甲地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乙地连续两次看到北极上空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2.昼夜更替

(1)昼夜半球:

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

其形成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晨昏线:

图中弧AOB为晨线(填“晨”或“昏”)。

(3)昼夜交替的原因在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1个太阳日。

【晨昏线的判断】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看到日出现象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看到日落现象

(侧视图、俯视图中晨昏线的判断)

3.运动偏转

(1)南、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做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同一海拔)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度)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方法技巧】 线速度等值线的判读

(1)根据等值线数值判断所在半球和纬度高低。

自转线速度由北向南递增的为北半球,递减的为南半球(如下图为北半球)。

(2)根据等值线变动确定地势的高低。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小处(B),说明该地线速度较大,地势较高,为山脊。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大处(A),说明该地线速度较小,地势较低,为谷地。

2.偏转规律的应用

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

考点二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1.时间计算

(1)不同经度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2)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向东加,向西减。

(3)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4)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向东跨1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

每向西跨1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5)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

15°

(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

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易混辨析】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120°

E)的区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线(116°

E)的地方时。

当地时间是指当地的区时而不是地方时。

【拓展延伸】 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常见问题形式: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2.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①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②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③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3.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经线附近

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动

日期分割

日期变化

自然过渡

向东减1天,向西加1天

【判断技巧】日期及其范围的判断技巧

基本方法:

从已知点向东西两侧找日界线,两条日界线之间属于同一日期。

技巧1:

一般情况下,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

经线为今天的区域;

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

经线,为昨天的区域。

技巧2:

特殊情况下,当0时经线是180°

经线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当0时经线是0°

经线时,全球平分为两天;

当0时经线在东经度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

当0时经线在西经度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

技巧3:

经线上的地方时(X),就是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

例如180°

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则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就是12个时区。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X/2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1-X/24。

考点三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1.公转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无论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自西向东。

(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球的地轴上端指向北;

反之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2)周期(一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3)轨道:

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较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较慢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完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两分两至位置、名称、日期;

远近日点的位置、日期、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1回归年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小)

黄赤交角等于0°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直射赤道

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

无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无五带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不变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

始终昼夜平分

季节的变化

变化明显(不明显)

无季节变化

考点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

(1)北半球夏半年,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月21日--次年9月23日),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整个北极圈以内)

(2)北半球冬半年,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最大(整个北极圈以内)

【温馨提示】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4)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

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两个日期相同(赤道与极昼、极夜区除外),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2)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③变幅规律: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⑤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

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同上①对称规律)

3.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①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根据昼夜长度差,判断纬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