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03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Word格式.docx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比较一下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一二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其中似有几分渊源。

我们吟唱的《月满西楼》(其实李清照的词牌名叫《一剪梅》)有两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缠绵悱恻,无端端就会把人感动。

其实唐代的刘长卿那首诗也很不错,却没能像女词人的这首词那样深入人心: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关于月亮,引用和化用的例子就多了。

李白在唐朝举杯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一问,到宋朝还无解答,于是苏轼接着问“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这恐怕是个万古不解的迷。

唐朝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后一句一直萦绕在很多诗人心中,怎样才能从情感、字句和音韵上对出一个下联?

到了北宋,一个叫石曼卿的诗人终于找到了圆满的对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毛泽东则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配出另一个对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又将忧愁化成了豪气。

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有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到了南宋,姜夔也来扬州吊古,想起杜牧诗句,面对历经几百年沧桑的二十四桥和当年那一轮不变的明月,不由得嗟叹: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月多与相思紧相随。

东汉有位无名氏留下《古诗十九首》,平白如话。

其中第十九首写道: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首诗在唐朝宰相张九龄心中久久激荡,当他面对海上一轮明月静静升起时,留下《望月怀远》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明月总引起诗人不尽的遐想。

还是唐朝,张若虚集古人望月抒怀之大成,写就《春江花月夜》,其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依稀可辨前人的影子。

月亮也总让人联想起纯净、高洁的品格。

南宋词人张孝祥在贬官北还时,途经洞庭湖。

他眼中的洞庭湖,水波不兴、恬淡静谧,他心中的月亮,冰清玉洁、明亮浩瀚,正如诗人的胸襟和品格: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这些诗句让人联想起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两处异曲同工,两人心心相映,只是穿越了几百年的时空。

夕阳也被古人千百次借用,来抒发离愁、乡愁。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有云:

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夕阳山外山”,多么富有诗意、色彩和层次的画面!

近代集诗词、音乐、书画、佛学一体的大师李叔同在《送别》一诗中借用这句诗词,谱就一首经典校园名曲传唱至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无论何时唱起,心中都是带着凄凉的温暖和缠绵。

我们再看看北宋王禹x的一首《村行》怎么写斜阳: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立斜阳”在柳永的词里便染上更多哀愁: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哀悼亡妻,也引用了此句: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默默站立在夕阳的余晖中,本身就意味无穷。

隋炀帝杨广有《野望》诗云“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北宋秦观在《满庭芳》中将其化用为“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两人相隔五百年,竟能看到相同的景象,发出相同的感慨。

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流水让人想到时光飞逝、韶华不再,因此,除引发愁绪万千外,还能催人奋发。

李白在《古风》中写到: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这诗马上让人联想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像日子一样一去不返,我们还是抓紧手上的每一天,奋发努力,更上一层楼吧。

类似的诗句还有编入汉乐府的无名氏所做《长歌行》: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

对时光的匆促感,西晋的傅玄也在《杂诗》如此中表达:

常恐寒节至,凝气结为霜。

落叶随风摧,一绝如流光。

这四首一脉形成,把流水比作流光,催黄花叶,催老人生。

写长江流水的几部冠绝古今的“巨作”,在我看来,应该是这几首,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唐朝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北宋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明朝杨慎《临江仙》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看得人激情澎湃,直感叹,住在长江边的我怎么就没有如此豪迈过?

长江似乎有种神奇的力量,让这些大诗人豪情迸发,即便是使用相似甚至形同的字眼,也是新意层出,使品读者“心潮逐浪高”。

关于诗词里词句的引用、化用和创新,据我所知,使用最多的是北宋周邦彦的《西河.金陵》,几乎句句化用前人文章,读来又意味深长。

第一句: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佳丽地”一称来自南朝诗人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接下来“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来自唐朝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其中“髻鬟对起”,把山形比作女人的发髻,比他大十多岁的黄庭坚在《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二)中有此一喻: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后来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夜借此一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登高远眺,山重水复,天涯游子归乡不得,惆怅满怀。

下阕中有一句“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引用刘禹锡这首《石头城》的三四句: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接下来的引用和化用更为寻常: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显然,周邦彦化用的是刘禹锡一首更为脍炙人口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见,周邦彦特别钟爱刘禹锡的诗。

其实,后来者中也有特别钟爱周邦彦的诗人,如清末民初的着名诗人顾顺鼎就在《天桥曲》中化用了“酒旗戏鼓甚处市”一句来写老北京繁华的天桥: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引用、化用前人诗作,还有一首不得不提,只要是上过初中的,都能慷慨激昂地背上两句,这就是曹操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短歌行》(其一),全诗抄录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这里曹操借用一女子在城楼等待恋人的焦急情绪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是该诗的一二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借用来表明自己敬重人才,有贤士投奔必盛宴款待。

最后一句“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韩诗外传》,说的是周公有时洗一次头发、吃一顿饭都要中断几次去接待投奔来的仁人志士,唯恐怠慢了他们。

曹操用典表明自己也有周公的襟怀,渴望天下归心。

古诗词中也有一些描写不同季节景物、触景生情的词句,为后人在创作中引用、化用。

小学课本里我们学过王之涣的《出塞》,后两句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状写边关的凄凉和将士的怨尤。

但在剑啸长虹的李白的想象中,出塞是何等豪迈悲壮的事,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以至于他60岁、去世前两年还主动请缨到边关杀敌,所以,他的《关山月》一扫《出塞》的悲凉感,写得浩瀚壮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小王之涣20岁,应该是李白化用王之涣的诗。

杜牧的《清明》里有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宋的刘仙伦在《一剪梅》中有一句:

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不仅借用了杜牧的词句,还借了他的韵脚“uen”。

同时,他还化用了隋炀帝杨广的“流水绕孤村”一句。

这些意象、词句的化用,使他的《一剪梅》特别感人。

春风、春雨外,还有春花的引用也很精彩。

唐朝有位叫崔护的诗人,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估计记得的人不多,但念出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北宋晏殊的《清平乐》大胆化用此诗写道: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换了一种场景,换了一种情绪,读来也换了一种意味。

写秋景,说来奇怪,自先秦时代宋玉一首《九辩》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好像后来的大诗人们写秋天首先就想到此句,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首联就写到: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之后李商隐《楚吟》中写到: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而自愁。

之后又过了几百年,北宋柳永《玉蝴蝶》中又想起宋玉:

望处云收雨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纵观全文,我们看到,古代诗人们都喜欢引用、化用别人的诗句或使用典故加以创新,无论是李白、杜甫等文人,还是曹操、辛弃疾等武将(毛泽东更不待说),无一不借用前人锦绣华章渲染气氛,深化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获得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无论是被引用的诗文还是引用别人的诗文后再加工的作品,我们今天体会起来都是意味无穷,品读起来还是口齿生香。

在此与诗文爱好者共赏!

部队文外摘录:

1古诗词中,常见有化用前人诗词句意现象。

李白“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化用南朝徐陵《长相思》中“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两句。

徐的“长相思”全词:

“长相思,好春节。

梦里恒啼悲不泄。

帐中起,窗前咽。

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

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

”情思凄恻,文彩斐然。

徐陵南朝梁陈时骈文、宫体诗大家,诗文风格虽“绮艳”,但文彩特出。

其《玉台新咏序》,后世誉为:

“云中彩凤,天上石麟”、“惊才艳艳,妙绝人寰”、“倾国倾城,无双无对”。

此文常读,益人文彩。

我每隔数日,难禁想读。

秦少游《满庭芳》词名句: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用宋蔡绦《铁围山丛谈》所载隋炀帝诗: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然秦词加“斜阳外”一句,则境界全出。

王勃《滕王阁序》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庾子山《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化出,王句却景色悠远,气象宏阔,远胜庾句,是再创作,不愧“初唐四杰”奇才。

李白应制《清平乐》词“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两句,在白居易《长恨歌》中,则化为“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四句生动诗句,以状杨妃容貌颦笑之美,冠绝后宫。

较之李白原句,实为升华。

苏东坡“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两句,我觉似从白居易《花非花》词中“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两句化来。

因东坡极慕白居易,其号“东坡”,即取自白居易之《东坡》诗。

另东坡有爱妾朝云,甚有文才,其名东坡所取,当然源自宋玉《高唐赋》中神女朝云之名,但肯定与白居易“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句关联甚密。

东坡的朝云果然死于随东坡晚年流放途中,使东坡如失魂魄,不久亦逝。

“去似朝云无觅处”,在古人看来,似成“诗谶”。

化用前人诗,有套其全篇韵者;

有化用其句意者;

有用其原句者。

毛泽东“一唱雄鸡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纯用李贺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用《增广贤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句。

毛氏自幼至老读书很杂很广,且喜反复阅读一书,晚年仍喜读其少年时所读启蒙读物《增广贤文》。

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此举数例而已。

化用前人诗句,为古诗词家惯例允许,就连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等都未能免此,杜诗中多处化用何逊等前代诗人诗句。

然此种作法名人可以,如非名人而行此,则有被外行者视为抄袭之嫌,为其所哂。

故我作古体、近体(绝句、律诗)诗,在上述各方面一无依傍,全为己创,不愿蹈袭前人,如此才心中舒服。

2运用“古诗化境”的手法,有四种:

一曰借用,二曰化用,三曰比用,四曰反用。

借用,也称作袭用,即借其意而用之。

用这种方法,一般不大变动原句,只是在原句基础上产生新意,为己所用。

如北宋与柳永并称的张先,因其作有三处善用“影”字,被称为“张三影”。

在其词《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有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就是袭用了白居易《三游洞序》的“云破月出”之句,而且古乐府唐氏谣《暗别离》也有句“朱弦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张先也是借用了此句句意。

但其超过前者之处,有一字用得特好,即“花弄影”的“弄”字,一个“弄”字,意境全出。

所以有人评道:

“'

云破月来’之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景物如画,画示不能至,绝倒绝倒!

”(杨慎《词品》)

借用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全句挪用。

这一点,北宋晏几道运用最为自然。

其有词《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即借用古人诗句,却有着点铁成金之妙。

此联原出自五代翁宏《春残》一诗: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情?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被晏几道信手拈来,用于词中,比起用在原诗中更为贴切、浑成、和谐,以致被评为“名句千古,不能有二”。

让后人只知此二句为晏几道所作,而不知翁宏。

化用,也称作暗用,即化其意而用之。

这种手法,要在变动原句的基础上发挥出新意,一般不留或稍微有些原句痕迹。

如大诗人陆游,有一首历来为人们称道的七言律诗《临安春雨初霁》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这是一首用描绘生活细节衬托心情无聊,表示品格坚贞,盼望早离京师(当时陆游被召在京暂住)愿望的诗。

诗中有一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于整首诗的苍黯蕴蓄中含有了一种清雅灵秀。

而此句正是化用了同朝诗人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杏花消息春雨中”的句意。

陆诗把一句化为两句,时空上加以延深,涵义、意境也更加深远了。

比用,也称作仿用,即用参照、仿照原诗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来写诗作文(主要是形式上的仿照)。

如李清照在其《醉花阴·

九日》中有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绝了秋风中相思的人儿,历来为人称道。

其实她这一句也是仿用了同朝前人康与之词作中“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的比喻方式。

只是李词中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

而且菊花花瓣多长、多垂,色泽以黄色为基调,与“瘦”易于联系。

又时值重阳,黄昏黄花,更显憔悴,借本地风光写“人比黄花瘦”,既新奇,又可见其形,传其神,高了康词许多。

“古诗化境”最后一种方式是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大凡反其意而用之者,一般都超出常规,具有新颖、传神的特点,有独到之处,为后人传诵。

如南朝萧子显在其《燕歌行》中有一句“洛阳梨花如落雪”,把梨花比作雪,后人便常常袭用。

而唐岑参却反用梨花如雪之喻,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传世佳句。

此句取喻新颖,不但传神地描绘了雪的皎洁、鲜润,而且充满奇情妙想,将寒风写成春风,将边关雪写成充满春意的“梨花”,使人不觉塞外之苦,反而感到冷的新鲜,寒的风趣。

同时,本句写景取动不取静,“忽”字写出了雪之气势,“开”字写出了花之竞相开放,用词造句都是泼墨式,让后人感叹而不能及。

3

古诗词中的用成句李文明摘要: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被后学者引用,在文学创作中造成了一种用成句现象。

本文把此类例句分类整理,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作家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所谓用成句,就是在诗词创作中,把别人或别诗作中的一联或一句诗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1)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一)

长恨皆欢浅,各在天一涯(唐·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2)泉上到池尽,山色上楼多(唐·

张佑《惠峙》)

叫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宋·

杨万里《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3)时情因客老,归梦入秋多(唐·

李成用《待旦》)

故人经乱少,归梦入秋多(宋·

林京熙《客意》)诗词借用成句情况有三一是两人所写的诗句完全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决不是抄袭前人的诗句,因为他们长期浸淫在古人集子太久了,当他们遇到相同的精彩场景或灵魂底层悸动,此时情景与古人们心意相通,于是乎,激情流于笔下,于不知不觉中写出了与古人们相同的诗句或趁势使用了古人的句子。

(1)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唐·

殷光藩《喜雨》)

天外海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宋·

苏轼《有美堂暴雨》)

(2)流水断桥芳草路。

淡烟疏雨落花天(唐·

牟融《陈使君山庄》)

飞絮游丝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宋·

方岳《题八士图》)(3)可怜怀抱向人尽。

欲问平安无使来(唐·

杜甫《所思》)

行边使客引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唐·

张藉《京州词》)(4)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外无送者(唐·

张藉《伤客行》)

身着青衫骑恶马,日行三百未嫌迟(宋·

王安石《戏蔡天启》)二是两诗之中的字数略有增减。

这种增减,或是减头去尾,由七言变为五言,或由五言变为七言,或是在一句诗中变换一个字,但我们在阅读时,在后者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前人作品大致相同的影子,我认为这依然是借用成句。

李白在《秋浦歌》中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元好问在《寄杨飞卿》中则有“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的诗句;

在同代诗人中欧阳修写下了“饱食杜门何所事,日长偏与睡相宜”的诗句,苏轼则说“半脱纱巾落纨扇,日长惟有睡相宜”;

唐代牟融唱出“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陆龟蒙则吟诵着“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三是两句涛虽然变化略大,但诗意却极其相似,这虽归为用成句的范围,但更准确地说应是化用前人诗句。

古诗词的用成句,最标准的应是借用一联才算是成句,不应只是一句,但笔者总是认为,一首诗的空间太小,能借用前人一句诗用在本作中,已经不算太少,故前文所举事例皆是一句诗,现举一些上下旬都基本相同的例子:

(1)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欢乐极兮衰情多(汉·

刘彻《秋风辞》)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衰乐何其多(唐·

杜甫《美陂行》)

(2)何事晴窗来笔砚,一杯相属更从客(宋·

苏轼《韩仲勉子文》)

何日睛窗来笔砚,一尊相属要从容(宋·

黄庭坚《和高仲本喜相见))在古诗中如七律最多八句,五言绝句仅为20字,在这极短的空间里,古人们不断地引用前人的成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其中原因不外乎四:

一是同代人的互用成句,主要是他们或相熟相知,或阅历相同,或文风相近.如唐韩促《懒起》,“懒嫌罗衫窄”一诗,其意与李商隐《拟沈下贤》,“千二百轻鸾,春衫瘦着宽”极为相近。

李商隐与韩的父亲是同事.且是韩的长辈亲戚,韩自幼在李的眼前长大,其熏陶亦深,前人曾说:

韩诗继承了李沉郁顿挫律对精切的文风。

二是被引用者的文气大,名气大,其文流传广远,后学者多.像前例中的汉武帝、杜甫、张籍、苏轼等。

或为帝王或为诗圣.或为名士大家,其文其诗,被后人顶礼膜拜.学其行止,师其诗文,长年浸淫,皆已入脑入心,故当面对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感情、同样的事物时,他们心意相通,信手挥毫,于不经意中在诗中嵌人他们的成句。

三是作者艺术造诣的等同亦能对同样事物描写出相同的意境。

李白和杜甫是祖国的诗坛上最伟大的天才,他们常通过对万古常新的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同时.他们的胸襟是阔大的,他们的气概是豪迈的.他们或以天马行空般的精神风貌,或以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是何其相似之乃尔。

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唱出“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杜甫则在《旅夜书杯》中高吟“星垂乎野阔.月涌大江流”。

四是诗人们的际遇相似,在发古人之思时,其用辞用意不免相同,也可理解。

陶渊明因无法施展他济世的抱负,且叉不为五斗米折腰,低吟一曲《归去来辞》,挂袍而去.为历代文人称道,尤其是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在咏诵这个主题时,又岂能不一样。

杜甫先唱出“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接着高适园心中不快也唱出“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那悲愤深沉的李商隐也用嘶哑嗓子吟出“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词是从诗发展出来的,宋词中借用唐诗成句的很多。

小山词《临江仙》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句,被古人誉为“干古不能有二”的名句,可这二句词的老家却能从五代诗人翁宏的五言诗《闰怨》中找到,但由于晏几道在《临江仙》中配置得当,就显得通篇和协,而在翁的《闺怨》则是有句无篇。

古人在作诗时,此时情景,感觉到某人的某句,甚至自己的旧作中某句诗,在此时更加贴田,就趁势拿来。

宋朝晏殊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