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081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精选10篇文档格式.docx

“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想“说”好,就必须先“想好”,即必然要经过深思熟虑。

可见,引导学生“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严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会“说”呢?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课堂轻松氛围,鼓励学生敢“说”

学生如果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学习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

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包容,要鼓励,不要急于否定评价,更不要压制。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回顾和整理”这一课时,课始我首先说:

“同学们,今天你们来做一次老师,把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讲给别的同学听,老师只是在旁边做做评委,看哪位‘老师’讲得最好?

评出最佳“小老师””“唰!

”一大半的同学举手了。

生1说:

“我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特征是……”。

“多称职的老师啊!

讲得真好!

”我适时评价。

生2说:

“本单元我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它是由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推导来的。

”生3立即举手说:

“如果由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

高推导的话,圆柱的体积还可等于底面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乘高。

”生4立马站起来说:

“如果以半个侧面为底面积,半径为高的话,圆柱的体积还等于1/2个侧面积乘半径。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再让别的学生来评价哪位“老师”讲的最好,为什么最好,这样又锻炼了其他学生倾听、评价以及说的能力。

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

学生不仅敢说了,而且是争论着说;

学生不仅敢评价了,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评价。

如此一来,不正好达到了复习本单元的目的了吗?

显然教学效果要比老师引导着学生复习好得多。

二、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会“说”

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只会把题目解答出来,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此,我们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核心,构建数学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一个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台阶”去认识和理解题目的本质。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有这样的两类题目“光明畜牧场养了900头肉牛,①其中肉牛比奶牛少20%,奶牛有多少头?

②其中奶牛比肉牛多25%,奶牛有多少头?

”有的同学很容易把两题的方法混淆。

有的同学即使会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我认为,教学时我们应多和学生交流每一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地思考模式。

如老师可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回答。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带有百分数的条件不同)第一题“肉牛比奶牛少20%”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

(奶牛)奶牛的头数知道吗?

(不知道)可以怎么办呢?

(把它设为x,再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第二题“奶牛比肉牛多25%”又是把谁看作单位“1”呢?

(肉牛)肉牛的头数知道吗?

(知道)奶牛比肉牛多的头数也就是谁的25%?

(900头的25%)可怎么列式呢?

(直接列乘加算式就能解决)。

在明白了思考方法之后,老师和学生可一起归纳出思考模式: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分析关键句,找到作为单位“1”的量,再看看作为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如果已知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答;

如果未知,还是列方程解答比较好。

所以找到单位“1”的量,再分析它已知还是未知,是两类题目解法的分水岭。

利用这种引导学生说的方法,有效地化解了题目的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解题过程。

长期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说得有条有理,必然也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爱“说”

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感兴趣、新鲜的素材创设有效情境引入新课,是使学生爱“说”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喜羊羊请懒羊羊吃蛋糕,懒羊羊很贪吃。

喜羊羊分给他一个蛋糕的1/3,他嫌少;

于是喜羊羊分给他这个蛋糕的2/6,他还不满足;

后来喜羊羊分给他这个蛋糕的3/9,懒羊羊满意地笑了,觉得自己赚了一个大便宜。

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赚了便宜吗?

”从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入手,立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爱开口回答问题。

“没赚到,懒羊羊虽然拿的份数多了,但是分的总份数也多了。

”生2说:

“他拿的每份变小了,所以没有赚到。

”生3说:

“我觉得他每次分的都一样多。

”趁热打铁,当学生“七嘴八舌”猜测时,再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圆片操作一下,通过比较发现三个分数其实是一样大的。

古话说:

“善于始者,成功已半”。

本节课因为创设了这样一个有效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迪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爱开口回答问题,于是很容易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

我们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严密、活跃。

篇三

今年是我连续第六年任教六年级的数学、科学学科而且担任班主任。

感谢领导的信任让我发言,那我就说点什么吧。

首先我站在一个数学老师的角度来谈谈,经过这几年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对提高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如果学生上课不听讲,就算你讲得再精彩,那么也是在做无用功,目前阶段其实六年级上课听讲率是比较低,由于要毕业了,要离开了,一个个蠢蠢欲动,心神不宁。

再加上季节原因容易犯困,那注意力就更不集中了。

那么如何培养他们课堂上的注意力呢?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课堂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利用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百分率”时,就可结合学生到校情况,参加比赛情况等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出勤率、缺勤率、参赛率的理解。

从而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我们也可以在课前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发现有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或没精打采的学生,不定期的随时来个提问,反正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认真听讲。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大部分的数学题目都涉及到算,计算能力提高了,自然数学分数也能提高。

那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我是坚持培养学生用草稿纸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老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我在课堂上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也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六年级的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应用题都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思想上怕应用题,。

而应用题在数学考试中占据相当高的分值,那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分类讲解。

小学数学中许多问题都是有共同特点和规律的,寻找问题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分类和归纳,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将应用题分类,给学生一类一类的去整理复习,让学生多做几道相同类型的题目,这样不仅概括性很强,而且这一类应用题的题型特征学生也容易理解,方法更容易掌握。

2、重视解题过程的回顾、总结。

很多学生不懂得总结学习经验,做完题后,不久就忘记了,后来遇到同样的题时,又束手无策,无法举一反三。

这样的话,学习效果很差,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经验。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教学目的主要就是通过回顾解题的过程来实现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过程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方法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以上是我站在一个数学老师的角度谈了几点想法,

下面我站在一个班主任的角度,谈谈毕业班的班级管理以及如何协助任课老师上好非语数外学科。

我随便谈谈,我首先做的第一点就是------打好纪律底

要想班级有良好的纪律,就必须定规矩,我制定的规则往往说一不二。

比如不管你是谁,你只要在班上打架斗殴,形成恶劣影响,影响班风班纪的,最后评“优秀少先队员”时一票否优,没有资格参加评比。

我觉得这样的话,学生不会太调皮,科任老师上课各有风格,但作为班主任只要管理好这些调皮的孩子,那其他老师上课就轻松多了。

第二点就是-------培养良好的学风

为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我觉得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感觉到你对各个学科都很重视。

让他们感觉到他任何一科不认真都会引起你的不满,班主任重视其他学科了,学生自然就会重视,那么在上综合学科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会认真听讲。

总之,我们老师只要能调整好心态,把自己该作的事情作好,学生自然也会想办法把他们该作的事情作好。

人是有感情的,学生是有良知的,只要我们舍得花时间花心血,感化学生,转化学生,使问题学生问题更少,那么肯定也能达到育人的理想境界。

篇四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

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发现、搜集、分析、处理数学信息,实现人本对话。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存在“方法比较匮乏、策略运用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数学的学习和发展。

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对数学文本的“品读”,提高阅读的质量?

现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为例,谈谈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建议。

一、问题驱动,靶向阅读

问题驱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有指向地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阅读材料中,往往贯穿着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的线索,是探索的阶梯。

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找到核心问题,以问题为任务驱动,靶向性地进行阅读,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节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中,阅读材料有图像、文字、对话等元素,有多个不同的问句或问题,如“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物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那些数据?

”等等。

“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以此“问题”为驱动引擎,开展阅读,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组织、选择信息,有助于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最后获得解决方法。

围绕这一问题,学生需要思考:

不规则物体能否转化成规则物体?

不能改变外形怎么办?

排水法操作测量分哪些步骤?

排水法有什么局限性?

二、反思追问,思辨阅读

学生阅读时,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则会肤浅;

仅停留在课本的具象、例子中,则会狭隘。

我们应引导学生反思追问,在字里行间得到启发而又不囿于题材的局限,不断地走向深度思考。

在学生阅读本课时,预设大部分的学生会有三个层次的理解:

一是理解“橡皮泥加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转化法;

二是理解“v上升=v物体”“v后-v前=v物体”的排水法;

三是初步理解排水法不适合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

但阅读仅到此为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追问”,进行“思辨阅读”,打开学生更开阔的思维空间。

如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反思追问: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层):

追问①“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转化为规则物体来计算体积?

”。

②“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乒乓球、冰块、塑料泡沫的体积?

通过追问,学生认识到“排水法”可用于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适合计算完全浸没的物体体积,不适合计算浮于水面的物体体积。

第二层次(深入认识层):

追问①“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海绵的体积?

②“用排水法能否计算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体的体积?

如固体‘钠’”。

通过追问,学生进一步理解“排水法”中应“保持物理属性不变”的核心前提。

第三层次(思辨认识层):

追问①“排沙法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

②“排水法真的不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

”学生经过思辨追问,认识到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想办法转化,排水法仍然是可以测量乒乓球体积的,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排水法中“完全浸没”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

三、对比建构,系统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指出:

“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

”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段确定不同题型、类似题型的异同关系,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建构,从而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

本课阅读材料中有三个练习题例,内在联系紧密,可以进行题组对比,以促进学生感悟内化、进行系统建构。

如下:

一是p41第7题(如图1),反映的数量关系是“v后-v前=v物体”。

二是p41第9题,“在一个长8m、宽5m、高2m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m、宽2m、高4m的石柱立放着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

”,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

h水,部分浸没,则v溢出=v浸没”。

三是p120第14题(见图2),“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

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

”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

这三个题型,从水位的原始高与物体的高度来进行对比,呈现“h物h水”两种情况;

在进行排水法测量时,出现了“完全浸没、部分浸没、水位上升后再完全浸没”三种不同的情形。

阅读时进行题组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发现“物体所排水体积与浸没部分物体的体积相等,与未浸入的部分无关”这一要义。

经过这样的对比建构,学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弄清排水法的内涵,感悟到“形变”与“神不变”的关系。

四、体悟思想,升华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我们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语言由文字、图片、表格、符号等组成,比较抽象、逻辑强,往往渗透着推理、类比、变换等数学思想。

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不仅要掌握文本的表层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感悟深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字、图片的信息中,感受转化、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提高阅读的认识,升华阅读的品质。

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形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中体悟到什么思想与方法?

课本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形态变化,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①文中提到:

“可以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从形态上看,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从思维方式上看则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渗透等积变形的方法。

②课本主题图(见图3)所示,受测物体“梨”形态不变、水位上升,实则是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③p41第9题(见前述),则是受测物体“石柱”形态不变、水位上升且溢出,方法上是:

浸没部分的体积转化成溢出水的体积,即v浸没=v溢出。

三个题例,呈现的角度不一样,从直观到抽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转化与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

这样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热情,又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内涵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得到方法的启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维度、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五

长期以来,做作业已经成为学生一个基本的学习任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存在着题海战术的落后思想,总是通过大量习题作为学好数学提升质量的基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仅靠题海战术是根本行不通。

如何保证数学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直没有得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

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业已成为有识之士诟病教育的热门话题。

那么到底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呢?

一、当前数学家庭作业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一)作业质量缺乏有效性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特别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但是各科老师布置作业没有经过统筹,家庭作业是量大质劣,收效甚微。

学生是穷于应付,很多小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完成作业上,从而导致学生闻作业而色变,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作业设计耗时低效。

(二)作业形式缺少多样性

很多老师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方面非常随意,通常只会在已有练习册中选取一定量的题目进行训练,忽略了各种题型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作用,作业的式非常单一。

学校、家庭对于学生文化成绩的好坏更是极度重视,而利用家庭作业进行课后强化正是教师惯用手段之一,这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针对某一类型的题目往往会设计很多的练习题,机械性地重复强化,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僵化迟钝。

(三)作业设计缺少层次性

个体的差异是小学阶段学生之间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非常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但是目前很多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忽视学生知识习得的差异性,设计的作业层次性不高。

对于基础较好学生来说,题目设计的较容易起不到激发兴趣的作用,而同样的题目对于基础较差学生来说又太难,同样无页法起到好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自然会让所有人都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四)作业设计缺乏生活性

生活是问题的来源,只有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突出数学学科的有效性。

不过在实际作业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是死板的练习题,而学生很少有时间去生活中发现问题。

另外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很多都脱离实际,甚至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建议

(一)作业形式多样化、趣味化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首先要避免千遍一律的设计模式,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出多样化和趣味化的练习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设计形式包含很多,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比如说知识典故、数学门诊等等。

在知识典故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首先就所要了解的知识进行典故阅读,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一数学知识的由来。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部分知识时,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冲之这一个人,然后再了解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从而对圆这一部分知识有所了解。

而在数学门诊这一部分时,则可以讲数学问题融入到趣味化的情境中,特别是要注意一些常见问题可能存在的陷阱,继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注重层次性、可行性

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同样是也是衡量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设计的可行性以及层次性。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在研究较深问题之前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设置一些铺垫性问题,从而对学生思维加以引导点拨。

另外一方面还要根据不同学生设计出不一样的问题,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布置不同梯度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力求保证所有学生学习兴趣都能够得到有效激发。

(三)作业设计注重开放性

固定模式化的习题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固化,在进行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出现思维定式,因此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应当要设计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释疑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所选择的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同时又要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并且与生活内容相接轨。

其次在进行作业设计过程中还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

最后在作业量方面也要合理控制,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来完成,可以是一两天,也可以是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

(四)作业设计注重生活性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进行作业设计过程中应当选择从生活中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