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08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Word下载.docx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3分)

▲▲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

(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成都市二○一一

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4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

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

参考示例l: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

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

语意相近即可)

德州市二0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得分

评卷人

(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9.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答案示例:

"

垂"

和"

涌"

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9、答案要点:

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10.答案示例:

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011

23.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23.(4分)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潍坊市2011年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9.

(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1分)

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

(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

《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贵州铜仁2011

13、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案:

(1)咏史诗(1分)。

特点:

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山东滨州2011

(一)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略。

评分:

共2分。

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8.思念故乡评分:

共1分。

河北省2011

第二部分(7~22题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

门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才匕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多。

天上官闭,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

鱼生元竟色j勉座上且。

转朱阁,低绩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7.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8.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7.示例一:

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

“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

“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8.“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湖北襄阳2011

、阅读与欣赏(40分)

(一)阅读古诗《过零丁洋》,完成10-11题。

(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和,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

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1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10、形式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11、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直抒胸臆,表现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了民族气节。

湖北潜江2011

(一)古诗赏析(4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

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1.国破或:

破(2分)

12.C(2分)

湖北黄冈2011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14.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15.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湖北荆州市2011

古诗文阅读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10.(2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1.(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10.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1.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湛江2011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1)高大巍峨

(2)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菏泽市二○一一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湖北十堰2011

(二)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每小题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23、行字为线索(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24如“争”生动的反应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带来的自然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的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江苏无锡2011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

①社日:

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⒒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⑴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

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

答:

⑵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⒒⑴(2分)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内猪满圈,鸡栖埘。

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⑵(2分)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江苏扬州2011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李商隐【乙】芙蓉楼送辛渐①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寒雨连江夜入吴,

巴山夜雨秋涨池。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当共剪西窗烛,洛阳亲友如相问,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

王昌龄的朋友。

②平明:

黎明。

③冰心:

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

玉壶:

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

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⑴“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⑵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的情感;

【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的志向。

⑴(2分)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各1分,意思对即可)

⑵(4分)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意思对借款)

.陕西2011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

②书:

信。

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作用。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

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21.反衬或衬托

2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

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广西桂林2011

(一)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

(共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6、c7、a

山东日照2011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7、8两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分)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7.答案: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爱(最爱)

8.答案: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四川达州2011

(三)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7——18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

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7.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

下阕写报国情。

(2分,意同即可)

18.C(2分)

山东东营20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24题。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

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

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②画梁:

彩绘屋梁。

7.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7.答案:

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

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

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8.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浙江杭州2011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春山夜月

唐·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23.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

“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四川内江2011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8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分)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一)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各2分,共4分)  

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

 

浙江省20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

跟随。

②浦:

水边,岸边。

③获:

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5.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16.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15.(共2分)逐移

16.(共2分)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

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意思对即可)

浙江台州2011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松高貌。

②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

1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1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16.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评分标准:

意对即可。

17.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浙江温州2011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15.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之情的自然流露。

16.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15.(2分)依恋(不舍、挽留)

16.(2分)

示例1:

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

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

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浙江舟山2011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24题。

(1)书院二小松(4分)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

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16.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