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17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文档格式.docx

(1)增强目标达成意识,提高目标设计的清晰具体化程度,加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2)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增强情感参与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参与能力。

(4)针对典型学生进行个案分析,探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实践模式。

(5)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大音乐教学观。

(6)探讨音乐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切实改变音乐课堂,提升学生音乐创作创新素养。

(7)促进课题组成员的素质提高,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型师资队伍。

4、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

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对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对实验结果可以猜测,不可臆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上公开课、写课后总结、问卷等手段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5、研究的对象

二年级

(1)班、三、四年级

(2)班全体学生。

6、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同期定为二年,即2006学年下学期——2008学年上学期。

(1)准备阶段(2006学年下学期)

①制订研究方案;

②学习有关理论;

③探索教学形式;

④研究教学内容。

(2)研究阶段(2007学年上学期——2007学年下学期)

①选择研究班及对照班;

②进行研究前测;

③探索教学模式;

④建立研究档案。

(3)研究总结阶段(2008学年上学期)

①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创编音乐活动的兴趣;

②撰写研究报告;

③研究教学成果汇报。

7、预期成果

通过“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达到使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同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8、课题成员的分工

课题组职务

姓 

 

课题内分工

职务或职称

课题负责人

陈 

方案设计、资料收集、结题报告

办公室主任

小学一级教师

胡土亮

理论指导

校 

小学高级教师

李红雨

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论文、经验交流、资料收集、整理。

政教处主任

郑妍燕

二、实施过程

(一)创造情境,燃起参与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

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高段学生也不例外,生动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关注参与音乐学习的真实性,促使其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

1、转变观念,走进孩子们求知的心。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活泼的人来看待。

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信任,要全身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分担他的忧愁,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使得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创造的乐园。

通过教师这一教育观念的改变,保障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的需要,以激发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

2、优化言语,粘住孩子们驿动的心。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

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是进入课堂情境的前提,语言美更能突出音乐的美,因此,通过创设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情景能粘住所有孩子的心,是学生有欲望参与音乐活动的灵丹妙药。

让所有学生的身心都充满参与的激情,使其在美的滋润下,陶冶心灵,健全人格。

3、营造氛围,引领孩子们沉浸其中。

音乐来源于生活,小学生擅长对形象事物的理解,因此设计生活化、形象化的情境渲染代替强硬的说教,能勾起学生对音乐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充分引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

(二)主导发挥,提高参与质量

一切教学服务于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扬长避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音乐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和引导者以及学生的合作伙伴。

1、科学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根据高段学生的知识特点,科学地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参与的气氛。

⑴面向全体。

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的设计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活动的学生范畴,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得以发挥。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结合高段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

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

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

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提问、再参与回答,真正体现“生本”教育观。

⑵选择时机。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

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古人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

⑶体现量力性。

要适量即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

一堂课40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2、积极正确引导。

一节课中只有表面的热热闹闹,只看学生的“举手率”,只看学生蹦着脚举手,只听胳膊敲课桌震天响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察言观色,看看学生思维动得如何,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

音乐活动的开展需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教师要正确把握参与的标准,把握“好”与更好”之间的辨别尺度,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

⑴让民主入课堂。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过程,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乃至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放下“师架子”,与学生一起赏析、一起歌唱、一起舞蹈、一起讨论、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对学生关怀备致,促使学生自主求知、积极思维、勇于实践,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而且学生会把老师的关爱、关注,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⑵平等和谐参与。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师生共同交流、创造、分享经验、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全面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增进教师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到学生中间去,扮演“主持人”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人课堂,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参与交流,和他们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和他们一起成长。

3、真实有效合作。

合作教学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不要教师的“导”了,而是教师要“不牵着走,不跟着跑”,要求教师的导更高了,教师要学会“四导”,即:

会诱导想学、会引导自学、会疏导讲解、会指导运用。

教师要在课堂上当好学生的参谋,当好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支柱,达到合作活动的目的,即能让学生总结出本是教师要讲的内容。

⑴科学正确分组目前,课堂上的小组按座位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很大,这容易造成组员间的不公平参与。

应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科学正确的分组。

注重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搭配,还应分配角色,分享领导,体现真正意义上人人参与的思想。

⑵把握合作时机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遇到困难、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前,在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表现形式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⑶ 

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要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

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疑问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⑷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

脸谱刺激法、掌声激励法、星级评比法等等,使小组学习在轻松、略带竞争的气氛中,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评价多样,保持参与激情。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开放性教学理念背景下,我们采用了以下评价方式,以保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

1、“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便调控教学活动。

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2、“延时”评价。

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发言、表演、演唱、创作等,而应适当延时,待信息一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有利于学生更大胆、更有信心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3、“多值”评价。

传统课堂评价经常采用二值判断,即只在“对”与“错”上评估,这样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和削弱思维活动,应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和音乐的不确定性实情作出多值评价,即不仅指出“对”与“错”,更要指出“好”与“更好”,是否有创新的精神等,同时还要十分注意评价的“相对性”,有的想法虽有错误,但给其他同学以警示。

通过多值评价,充分挖掘全班同学的潜能,创设知识公享的氛围。

4、“激励”评价。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对离题的学生,教师应做到适当引导,不做生硬的打断或责怪学生;

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更不要罚站,要在肯定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或听听别人的意见;

对于不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对自己作积极地评价,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⑴自我激励。

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的自我激励成为评价的主流。

开放性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使内在激励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

因为,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如可以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等),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学习的魅力,也使他们更乐于体验这种来自心灵的内在激励。

⑵他人激励。

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这对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鼓励和赞赏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金钥匙,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如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的求知心扉,因此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体验到教师的呵护,觉得教师不仅是良师益友、参与者,甚至是服务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学习,乐于参与,课堂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与此同时泛滥的、武断的给予,对于学生泛滥陈旧的见解,走音跑调的演唱,杂乱无章的演奏你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喜之处给予鼓励。

以上只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研究,音乐课程的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保留好的方法,改正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真正的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更加有深度、有情趣!

三、效果分析

1、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1)养成了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有准备的教学,教师的有效课堂调控,要求学生关注老师,关注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格外安静。

如在歌唱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挥,让学生注意歌唱的起始、休止和结束,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步调格外统一,在师生默契配合的过程中,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由此形成。

(2)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注意能力。

学生的注意力直指音乐本身,对音乐的注意能力会不断增强,由此产生的音乐期待也将更主动而强烈。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内化”,使学生注意和记忆运动和声音感觉,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感觉,通过内心听觉让学生迅速感知、记忆音乐音响,产生音乐共鸣。

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多方位的音乐活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通过教师的指挥、开放的的教材观、体态律动等途径,强调学生的参与——身体的、心灵的,将再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达到能用儿童的官能直接反映情感。

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

通过体态律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体验音乐、体验情感。

(4)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我们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不断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多层次的音乐作品,让和谐、丰满的声音经常不断地回响在学生的耳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带着兴趣参加音乐活动。

如唱歌、跳舞、演奏简单的音乐并唤起他们的学习演奏乐器的愿望,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并能发展它。

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想象,用图画将音乐的结构和元素表现出来。

用身体律动、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发展了学生音乐感觉和体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5)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我们通过建立音乐资料库,选择美的音乐材料,选择音响效果好,表现力丰富的音乐,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聆听音乐的耳朵,给他们提供一个长期的、具有美感的音乐环境。

让学生有目的地聆听;

使学生时刻置身于音乐的环境中。

使学生对优秀的音乐有越来越多的积累。

通过开放的教材观,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

达到了培养具有丰富体验、感情细腻、品德高尚、具有高度人文精神和人文涵养的人的目的。

其中,有多位学生参加缙云县中小学生唱歌、舞蹈、器乐比赛获一、二、三等奖。

(见附件八)

2、提高了音乐教师的理论水平

通过研究,我校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都不断提高。

几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从2006年12月到2008年3月,课题组陈欣老师撰写的论文《活跃音乐课堂 

激发欣赏兴趣》、《自然·

和谐·

互动》分获浙江省教育学会活动课程分会论文评比二、三等奖,《挖掘德育因素 

铸造音乐之魂》获缙云县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郑妍燕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获缙云县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四、实践反思

1、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要“四思”而后行!

⑴游戏性活动参与,要明确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中的游戏不同于一般的“儿戏”,它有着较深的含义和目标,并非简陋、粗糙、肤浅,它是精心设计的将教学内容融于其中而不被儿童所发现的,使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音乐教育。

笔者看过这样一堂参赛课,教学内容是新歌《小白船》,施教者考虑到这是首韩国歌曲,结合当时世界杯正在韩国举行,设计了“坐飞机去韩国”及“看球赛”等游戏环节,学生参与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是引起很大的争议,原因是离教学内容太远了。

其实,问题就出在游戏的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没有获取与音乐课有关的信息与技能。

当然成功精彩的音乐游戏有很多,如“寻宝”游戏:

学生围坐一圈,将“宝物”(小礼品)藏于一位同学身边,然后让寻宝者走入圈内。

所有学生按要求拍手,如寻宝者离宝物越来越远,掌声便渐弱渐慢,反之,则渐强渐快。

寻宝者根据掌声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判断宝物在何处。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表现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用这样的游戏来感受力度和速度,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参与行为也是积极有效的。

多次游戏后,听辨力大大增强,也达到了游戏的目的。

⑵体验实践性活动参与,要强调要求。

新课标指出: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音乐教育所物有的审美规律,坚持以审美体验和实践为核心。

审美体验和实践的形式有很多,如欣赏、自由演唱歌曲,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

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教师在新授歌曲结束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用乐器给歌曲伴奏。

为了体现全员参与,给每位学生分发了打击乐器,让其自由练习,最后大结局。

从表面上看,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没有要求、没有分工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是盲目和混乱的。

假设教师在分发乐器后,对每一种乐器如何演奏都有明确的要求,自由练习时按要求分工、练习,其最后的效果必然会理想许多,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其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强。

⑶创造性活动参与,过程设计要缜密。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造性活动包含了演奏、律动、创作、创编等活动,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需要教师在课前缜密地设计每个过程。

我在“创编蒙古舞”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播放剪辑合成的短片,将牧民生活的画面再现给学生。

(短片精选了大草原美景、牧民骑马、套马、挤奶、摔跤等场景)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说一说看到些什么(此时学生都在思考,即使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都会说出一二来)3、鼓励学生学一学骑马、挤奶、摔跤等动作,教师做相应的美化和添加。

(将生产活动变成舞蹈语汇,学生参与学习的难度降低)4、分组互助学习,对所学动作进行巩固。

通过以上环节的铺垫和积累,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蒙古舞的舞蹈语汇,最后分句汇编的过程顺利而圆满,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很理想,最主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创编活动中,从“看”到“说”,从“说”到“做”,从“做”到“学”,从“学”到“编”,每个过程都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⑷合作交流性活动参与,要作好充足的铺垫。

新课标提出:

要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我们的音乐课随处可见三人一组、五人一圈的局面,动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看似热火朝天,混水摸鱼的大有人在。

当然,每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但在设计这类教学环节时,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更要做好充足的前期铺垫工作,如案例:

二年级儿童民族歌舞体验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分辨维舞、藏舞、蒙舞、傣舞的风格特点,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1)课前分发相关民族风土人情资料;

(2)课上播放相关民族舞蹈简介的短片(3)通过复习、欣赏、创编、体验等活动,体验四个民族舞蹈;

(4)按兴趣分成四个民族组进行讨论。

有了以上准备,教师提出“夸一夸我们民族”时,有的学生搬出资料中的内容,有的学生举出课上老师讲的例子,还有的学生索性摆几个美丽的造型。

别看只有二年级,组内的讨论却紧扣主题,教学效果显著,可见,合作交流性活动参与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即使在低年级,学生的参与行为也具有积极性和有效性。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

“告诉我,我会忘记;

做给我看,我会记住;

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学生参与是课堂生命力的所在,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我们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参与”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三思而后行!

2、由于这一课题仅仅搞了不到二年的时间,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还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五、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系列丛书

3、陈厚德编著:

《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陆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