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223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7.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8.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9.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0.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1.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迅速发生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的影响不包括:

()

A.打破了东西方的交通阻隔B.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C.促进了中国三大发明西传D.引发了亚欧民族的大迁徙

12.下图中,A、B、C、D所示的是中国历史某一阶段并存的政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是西夏政权

B.B南下,导致A南迁

C.C灭了A、B、D后统一了中国

D.A、B、C之间形成长期的鼎立之局

13.康熙皇帝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事件符合该史实的是

①雅克萨之战

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平定回部叛乱

④发兵台湾,设台湾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14.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

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

1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6.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转变。

其中政治方面转变的主流是指

A.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制

B.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共和制

C.由君主专制转向君主立宪制

D.由君主专制转向资产阶级帝制

17.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巴黎和约》签署,独立战争已获胜

B.《邦联条例》实行,邦联体制弊端

C.《合众国宪法》制定,联邦体制确立

D.联邦政府成立,三权分立制度实现

18.“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是

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19.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D.倒幕运动的胜利

20.林则徐仪态庄严的坐像曾被陈列在某地博物馆里。

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民众的赞同

②禁毒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是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

D.①③

2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22.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

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

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3.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964309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24.有学者说,“中国社会结构具有一种早熟的特征.但是在某一方面却缺乏任何早熟性”。

从近代中国社会看,这里的“缺乏任何早熟性”的“某一方面”最可能指中国的

A.经济体制

B.教育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25.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深受霍布斯思想影响

C.与儒家民本思想内容一致

D.深受卢梭思想影响

2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7.张謇评论某人时说:

“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2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29.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描绘了1917年下半年的一幕:

“数百万俄国军队人心浮动,有如大海波涛。

他们派了成百上千的代表团来到首都,高呼着‘和平!

和平!

’”这样强大的力量此后推翻了

A.沙皇专制政府

B.工兵代表苏维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人民委员会

30.朱熹曾写道“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

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

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文中的“书”指

A.《史记》

B.《史通》

C.《资治通鉴》

D.《文史通议》

31.两千年来,儒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32.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幅名为《恭祝民國萬萬歲》的漫画,该漫画的历史价值在于

A.体现了部分大众对民国政治的殷切期望

B.表达了漫画作者对民主共和的热切追求

C.证实了民国初年专制残余影响根深蒂固

D.反映舆论对民国初年政策措施颇有微词

33.下面《1870~1913年的西欧对外投资》示意图,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的结果是

A.投资遍及世界各地

B.英、法和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家

C.资本主要流向欧美

D.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4.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民主在美国》说:

“战士之后便是立法者。

战士志在破坏,立法者专于建设,但两者都有功劳。

”他表达的主旨是

A.创建民主国家必须革命和法制

B.建立法制才能够创建民主国家

C.建设民主国家需要破旧与立新

D.创建民主国家需要破坏旧制度

35.“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这一主张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二、材料分析题

36.中世纪的城市

材料一如果总览历史资料,无论关于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我们将发现我们所得的材料是残缺不全的。

欧洲的广阔地面上,在长久时期内,好象曾笼罩着一块漆黑的帷幕。

当这幕布揭开的时候,城市已经形成。

——摘自汤普逊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在我主降生后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年,意大利的城市中最美丽的城市——就是那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

任你怎样请医服药,这病总是没救的。

也许这根本是一种不治之症。

这瘟病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靠近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

——摘自薄伽丘《十日谈》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城市复兴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请以一位游历者身份谈谈你在佛罗伦萨的见闻。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中世纪城市对揭开欧洲“漆黑的帷幕”起了怎样的作用?

37.中央集权的“大厦”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如下图所示:

问题:

(1)根据图示,请在①、③空格内,填充“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的基础性制度。

(2)以典型朝代史实为据,分别论述图中前三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大厦”。

38.工业革命与人文灾难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英国的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巨大的人文灾难。

随着财富的积累,英国的穷人不是减少了,反而增加了,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约占总数1/4的中、上阶层家庭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其中,不到家庭总数1/200的上层收入者其收入总额超过了国民总收入的1/4。

1841年,根据教会慈善机构报道,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

因此,他们的伙食是:

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当时的英国工厂,大量使用童工。

在工厂里的工作非常艰苦,除工作时间长、工资少之外,劳动安全毫无保障,机器很容易出事故,而一旦出事,受害童工就被赶出工厂,再也没有人过问。

在煤矿地区,大量童工用于井下,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用四肢着地把几百斤的煤筐拖到地面上。

井下事故频繁,经常发生伤亡情况。

英国的经历给我们留下这样的思考:

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

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这种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意义?

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只是为少数人造福而伤害多数人,这样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是不发生更好?

——以上材料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1)概括文中反映的英国人文灾难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以后的百余年间,人们是怎样试图解决人文灾难的?

(3)你如何理解钱乘旦教授的思考?

三、论述题

39.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围绕上述时代主题,叙述陈旭麓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40.钱玄同的转变

材料一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

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

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

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摘自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

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摘自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根据材料,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公正之主’石碑……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

认清他所应当得到的权利”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汉穆拉比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原文刻在石柱上,故B正确;

梭伦属于古代雅典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

恺撒属于古罗马时期,故C错误;

穆罕默德生存于公元6-7世纪,故D错误。

2.A

据材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佛教思想,《大藏经》属于佛教,故A正确;

《古兰经》属于伊斯兰教,故B排除;

《圣经》属于基督教,故C排除;

《吠陀经》属于印度教,故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佛教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在欧洲眴窄的一隅”,排除B,因为古罗马曾经是地跨欧亚菲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排除D,因为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不属于欧洲;

根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指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然而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深远,排除C,答案选A。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的目的是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并意图恢复僭主制的野心家,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的行为是政治野心家的体现,有可能遭到流放,C正确;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并不会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AD排除;

B为雅典公民的共识,同样对民主政治无威胁,都不会遭到流放,排除。

故选C。

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故①正确;

它以成文法的形式将传统习惯法进行汇编,故②正确;

《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罗马共和国建立前,故③排除;

《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故④排除,故选A,排除BCD。

6.D

材料明确了法官在处理贪污受贿案件的基本程序,所选取的陪审员必须是有一定财产的,所以不能说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材料只是对个例进行了规定,不能以偏概全说其是罗马法完备的标志,该法与罗马的政体无关,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

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罗马人的法律·

陪审制的产生及影响

7.C

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

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

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

具体考查分封制。

8.D

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该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为第一手史料,所以是研究秦朝历史最直接可信的证据,故选D;

ABC均为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的史料,排除。

9.C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

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

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

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10.A

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

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唐代史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帝国打破了东西方的交通阻碍,使中国三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故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蒙古帝国并未引发亚欧民族的大迁徙,故D说法错误,选D。

12.D

材料图片反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A政权是北宋,B政权是辽,C政权是西夏,D政权是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辽、西夏之间形成长期的鼎立之局,故D正确;

B政权是辽,故A排除;

金南下,导致宋南迁,故B排除;

当时统一中国的是元,不是西夏,故C排除。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时期进行了雅克萨之战,并且发兵台湾,设台湾府,故①④正确,故选D;

准噶尔部叛乱是乾隆时期彻底平定,故②排除;

平定回部叛乱也属于乾隆时期,故③排除,故ABC排除。

14.B

材料所述理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和普遍性,可以说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体现了理学的博大精深,但其不关心外部事物带有明显的封闭性,所以选B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评价

15.C

马丁·

路德和教皇都认为信仰是有必要的,因此,在“《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这一问题上没有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能够仅仅依靠《圣经》实现信仰并得救。

路德认为信徒可以通过阅读《圣经》与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

教皇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信徒曲解,个人的得道需要依赖于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

因此双方分歧点在于:

对教徒来说,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即听取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有无必要。

16.A

据题干“16—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方面转变的主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9世纪是欧洲国家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制的时期,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故A正确;

英国并不是民主共和制,故B排除;

1875年法国并不是君主立宪制,故C排除;

资产阶级帝制,概念错误,故D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6—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方面转变的主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7.B

据材料“1787年3月……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建立之初,邦联体制弊端严重,华盛顿主张联邦制,故B正确;

独立战争获胜在1783年,故A排除;

1787年9月《合众国宪法》制定,联邦体制确立,故C排除;

当时三权分立制度尚未实现,故D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787年3月……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邦联体制的弊端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8.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难度中等。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这一思想与“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具有“小排炮”与“大炮”的关系,即这一思想是对“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启蒙思想、生物进化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A、B项错误。

C项“空想社会主义”为题干本身,故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C

1853年“黑船事件”促使日本开国,民族危机加剧,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外部因素,C正确;

其他不是外部因素,排除。

20.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的主要历史贡献是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其坐像被陈列在某地博物馆里,说明禁烟运动得到民众的赞同,故①正确;

虎门销烟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故②正确;

其开明态度和爱国精神也受到尊重,故③正确;

禁毒并不是19世纪世界共识,故④排除。

故①②③正确,故选B,ACD排除。

21.D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

在华开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

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英法美俄与清政府签订)的内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