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255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6.汉代太学内部实行抽签选题考试制度,时称“射策”,汉武帝时,“何武、王嘉、马宫、翟方进皆以射策甲科为郎。

房凤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

匡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等。

这表明当时

A.通过功利化举措推动儒学发展B.选官权力的滥用严重

C.通过考试推动选官与教育分离D.太学的教学质量较差

7."汉初不任儒者,(汉)武帝始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靡然多风。

……自后公卿之位,未有不从经术进者。

"这一变化

A.导致了非儒学思想的消亡B.推动了“独尊儒术”的提出

C.表明了学术环境日益宽松D.加速了儒学的国家意识化

8.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前,都没有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

"这反映出明清的科举制

A.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已经基本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功能

C.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D.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9.有一些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B.迷信思想日益强化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D.皇权与儒学冲突不断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此项制度”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11.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而已,并且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谓圣人。

这位思想家

A.是心学的开创者B.世称阳明先生

C.注解了《四书》D.提出“众治”说

12.南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

北齐皇帝也曾下诏,“去秋已来,水潦人饥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诸富户济其性命”。

这反映了

A.宗教勃兴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B.政府借助民间力量应对自然灾害

C.南齐皇族较北齐更富有社会责任意识D.儒家的“仁政”思想得到切实贯彻

13.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他不仅把整个自然界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在更高层次上,把社会伦理道德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

材料中的“他”是指

A.朱熹B.李贽C.王夫之D.黄宗羲

14.当读到:

条件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

学堂上老师领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B.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

C.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

15.在汉代官修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则为15.89%,清代官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程朱理学不断强化B.史官思想逐渐僵化

C.思想控制更加严密D.专制主义日趋加强

16.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认为,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下列论断与其主张吻合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兼相爱,交相利”

1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B.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D.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18.《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后期另一部“《人权宣言》”,下列有关该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B.该书鼓吹早期民主进步思想,抨击君主专制

C.该书对中国后世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一定影响

D.该书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和见证

1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

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20.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理学已经衰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的空洞说教,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

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王杰《明清之际:

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

“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摘编自《明史》

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

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

……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

……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3)据材料三,概括阳明心学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

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

后世(指三代之后)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鰓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立法的主要目的何在?

他对“法治”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

材料三

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

直到八国联军之役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

“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刑律。

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法律。

……旧律的删改修订,新法如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的编纂,司法独立的试行,这三个方面合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清政府实行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2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

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

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

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

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

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表现:

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理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信仰危机的出现。

因素:

人心破坏所致。

(2)途径:

自求诸心(反省内心)。

致良知:

加强道德修养;

去掉人欲。

(3)原因:

孟子思想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僵化。

共同:

批判专制;

反对孔子的权威;

抨击程朱理学。

(4)认识:

儒学思想因时而变。

22.

(1)变化:

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逐渐兴起。

思想:

以德治民(德治)。

(2)目的:

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力,防范小人捣乱。

观点: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3)背景:

民族危机严重,国内革命形势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23.

(1)背景:

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

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

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

(2)影响:

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