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28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孟子》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重视规则和秩序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强调变革和法律

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重要思想主张。

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

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C.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了礼乐文明的社会

D.推崇夏朝

政治,立天下最贤之人为天子

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主张: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以下同属于该思想家言论的是

A.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B.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民贵君轻

C.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D.提出以法治国,强化君主权威

7.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

该观点旨在强调

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

C.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D.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8.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9.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荀子·

礼论》中说: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

A.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B.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C.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

10.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

此思想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11.有学者说,汉赋多以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无不与君主的举止进退有关,体现着“君德”“君威”。

这表明汉赋

A.体现了仁政理念B.宣扬了礼治思想

C.继承了楚辞艺术D.蕴含了批判精神

12.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天行有常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13.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观点是

A.三纲五常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D.限田薄敛

14.有学者认为: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针对当时社会普遍信仰佛教思想,他提出“格物致知”主张。

这说明

A.重在经世致用B.蔑视君主权威

C.追求普遍真理D.实质教条主义

15.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

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16.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主要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17.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

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

如王阳明强调:

“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18.明代著名书法家陈献章以别具一格

草书闻名于世,经常用硬质的无锋秃笔写成,行笔桀骜狂放。

在他看来,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便可以“浑然与物同体”,是进行一切认知和创造的基础。

据此可知,影响其创作的思想是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9.明代一位哲学家认为: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这位哲学家相近的是

A.陆九渊B.李贽

C.朱熹D.董仲舒

20.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方镇自治”“君臣共治”;

顾炎武提出一分权众治,据此可知,两人均主张

A.批判传统儒家思想B.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C.废除君主专制政体D.反思国家传统治理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董仲舒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于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结合材料一回答,顾炎武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的理由何在。

他认为振兴国家的途径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

 

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思想精华指的是对历史有积极影响的思想。

而“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指的是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份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思想显然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礼”维护等级差别,显然是消极的,故正确答案为D。

ABC项内容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故排除AB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

”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A项排除;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

”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项正确;

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C项排除;

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

故选B。

3.【答案】B

【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①不符合题意;

荀子思想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立法并用,“王道”和“霸道”并存,可见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

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

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

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这一思想主张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

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故B项错误;

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了礼乐文明的社会,故C项错误;

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立天下最贤之人为天子,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故C项正确;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故A项错误;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民贵君轻,故B项错误;

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强化君主权威,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儒家……道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可以用来弥补现代社会发展的不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A符合题意;

材料不只是涉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故BD不符合题意;

材料认为百家争鸣中的某些合理部分有助于化解现代化困境,故C不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发生转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

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

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可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说明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故选A项;

礼之三本强调的是自然及伦理关系,看不出法家、道家思想,排除B项;

祭天地,尊先祖隆君师,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排除C项;

材料强调先秦儒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不涉及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问题,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等信息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否则天就会降灾难于人间,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C正确;

A、B与材料无关;

神化封建皇权专制是“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D错误。

11.【答案】B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后,注重宣扬封建君臣伦理纲常的“礼”,汉赋所体现的“君德”“君威”,就是通过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物质形态来宣扬君“礼”。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无法体现仁政理念,排除;

C项,虽然汉赋的某些艺术特色继承了楚辞,但楚辞不以宣扬君主为主,该项表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符;

D项,材料中汉赋体现的是“君德”“君威”,没有体现对君主的批判,排除。

12.【答案】C

【解析】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排除;

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项排除;

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故C项符合题意。

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排除。

13.【答案】A

【解析】根据“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可知董仲舒构建了新的儒学等级制度,所以符合他这一观点的主张应该是三纲五常,故选A项;

独尊儒苏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C项;

限田薄敛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说明朱熹提出这一主张重在经世致用,故答案为A项;

朱熹推崇“三纲五常”,不会蔑视君主权威,排除B项;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

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对事物的探究,体验感受“理”的存在,不同于教条主义,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要求分析理学历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是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A项;

B项错在了“首倡”的表述上;

“君权神授”思想是从汉代董仲舒时期就提出了,故排除C项;

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是在宋代的时期,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这说明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说明理学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行为,故C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得君行道”强调的是士大夫对君主的期待,实现其政治理想,而明代士大夫“觉民行道”反映的士大夫对君主的失望,根据历史史实可知,明代时期内阁的出现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政治体制进一步僵化,故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士大夫的期待而不是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介绍儒学思想的变化,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得君行道”向“觉民行道”的转变不是启蒙思想引起的,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由“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结合所学知识,陆王心学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故D正确;

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

程朱理学强调的是事物的“理”,与材料无关,排除C。

19.【答案】A

【解析】从“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可以看出,这位哲学家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陆九渊观点接近,故答案为A项;

李贽的思想离经叛道,排除B项;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排除C项;

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方镇自治”“君臣共治”“分权众治”可推出黄宗羲、顾炎武两人对以前国家政治体制弊端进行反思,故D项正确;

材料中是关于提出分权的思想,属于批判君主专制,不是批判传统儒家思想,A错误;

黄宗羲等人此时尚未上升到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高度,B错误;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是废除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

21.【答案】

(1)异: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

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

强调法、术、势的作用;

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

宣扬君权至上。

成: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败:

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

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

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至上进行回答。

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统一全国进行分析。

结合所学从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22.

(1)理由:

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在中央集权钳制之下,地方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民穷国弱。

途径:

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以强国富民。

(2)相同点:

二者都针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弊端的方案。

不同点:

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郡县制的弊端的,而黄宗羲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来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的。

(3)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带有早期的民主启蒙色彩,对近代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