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60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

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同课异构4套

8蝴蝶的家

课题

蝴蝶的家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6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

重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课件出示2)

师:

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

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

美丽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视觉,蝴蝶看似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它的家却不为人所熟知。

“蝴蝶的家在哪里?

”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了铺垫。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一读: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身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想说说:

(课件出示3)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读懂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三、紧扣课题,研读课文

(—)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

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课件出示4)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

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

下雨着急)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圈圈、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课件出示5)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

“天是那样的

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

这里是谁在喧嚷呢?

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

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

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

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

烈的风雨呢?

(1)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

什么样的结果呢?

(课件出示6)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

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

的弱不禁风啊!

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课件出示7)(板书:

猜想)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

是躲在这里吗?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课件出示8)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

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

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课件出示9)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

“它们和我们一

样,肯定有家。

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课件出示10)

(2)一个女孩对我说:

“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

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11)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

一定是这样的。

”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

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

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情入境,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的提出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又使他们对课文的探究目标更为明晰;教师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和引导者,陌生的师生关系因交流而不再陌生,在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流中,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现,师生融为一体,易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设计意图:

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难以言说的意境;读与交流中发挥想象,形成意境,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表达与耐心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分享学习成果的愉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畅谈感受。

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交流。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有哪些猜想?

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8蝴蝶的家            

 下雨着急

猜想

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粗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震撼gǎn()hàn()玷污wū()kuī()家雀qiǎo()què()

二、比一比,再组词。

避()憾()喧()

僻()撼()宣()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躲避——()确信——()猛烈——()柔弱——()

四、课文在线。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发挥想象,自己试着写一写。

【答案】

一、hànwūquè

二、躲避偏僻遗憾震撼喧闹宣告

三、逃避确定激烈娇弱

四、略

教学反思

1.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关系,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

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著有《苦女翻身记》《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

全世界大约有14000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

中国有1200种。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7厘米左右。

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生字注音、组词。

素()()炊()()檐()()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猛烈地()银色的()

三、选词填空。

   柔弱柔软

1.厚厚的落叶铺在地上,像()的地毯。

2.草看起来很(),但是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四、根据例句改句子。

例:

它们的家不知在不在桥下面。

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

花瓣被雨点打得直抖,不能容它们藏身。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整体梳理。

《蝴蝶的家》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的关爱之情。

六、重点段落分析。

《蝴蝶的家》片段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

“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

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

麦田里呢?

也不能避雨。

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

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

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写出反义词。

  低沉(  )  轻盈(  )  确信(  ) 柔弱(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作者想到了什么,竟那样的着急?

  

4.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

概括起来说说。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

它们在哪里呢?

赶快动笔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一、sù素洁chuī炊烟yán房檐

二、风雨雨幕

三、1.柔软2.柔弱

四、花瓣被雨点打得直抖,会不会不容它们藏身呢?

五、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幼小生灵

六、1.晴朗笨重怀疑强壮

2.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3.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

蝴蝶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

4.作者开始这样想的:

屋檐下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松林里、园里的花、老树干的底面也无法藏身;桥下面、树叶下面都没见过.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七、略

【创新教案】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

蝴蝶在干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是什么心情?

(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2.学生汇报。

(1)第1段:

如果汇报到第三句时,教师引导:

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

谁来读一读。

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

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读这句话)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第2段:

还从哪儿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生: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如果学生汇报出:

我从“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教师引导学生:

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

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是啊!

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

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指导朗读: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第3、4自然段

最后一句话“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同学们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

(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所以更着急了。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第5段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她的话是谁的话,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段)

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

(三个一定)

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确信不疑)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

你过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好,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

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板书设计:

8蝴蝶的家

着急

6蝙蝠和雷达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难点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较多,因此在生字教学中,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中,先出示生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老师对生字的字形、写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生字的识记情况,要求基本上达到当堂识记。

2.阅读理解

只有充分阅读,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发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表达运用

学习科普类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写法。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来点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

(1)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

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4)认真读课文,整理出自己读完课文后提出的问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掌握“系”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深度体会蝙蝠超强的飞行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课件出示:

雷达:

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

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组成。

目标的距离可通过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又反射回雷达的时间测定。

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领域。

2.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

为什么会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设计意图:

把蝙蝠和雷达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交流预习,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课件出示:

会认字:

蝙蝠启即锐系铛绳证障荧屏

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

如:

“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

系鞋带(jì);系列(xì)。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生读课文,并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师指导:

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在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改写,我们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句子。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通过对这个句子进行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谁来说一说?

生改写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答案,师总结。

主要内容: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这个环节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对科普文章的阅读兴趣。

3.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课件出示:

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科学家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研究

模仿显示驾驶员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文章,仔细品味

探究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

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

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和眼睛无关。

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间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

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

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一个铃铛也没响,一根绳子也没碰着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

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

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

预设: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

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

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师引导:

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如,可以从文章的写法上提出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

雷达是如何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预设2:

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3.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根据老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预设:

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

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板书: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这篇文章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识字。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