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265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9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大概教案全集Word文件下载.docx

“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

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3.小结内容:

《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

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

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

(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抒情的语句如:

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

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

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

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

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中获得的信息。

(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

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

“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提示:

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

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

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

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

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

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

(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

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八、提供网址:

三峡风光

http:

www2.ctgu.edu.cu/wxy/mi1.htm三峡文化图书目录

.tw/dream/yangtzepoeprg.htm三峡古诗选集

九、成果展示:

元旦之前,将开展以“走近三峡”为主题的论文交流活动。

肖邦故园·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2.导入: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发现·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时间】0.5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二、朗读:

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样悲痛的声音?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五、课外拓展

北方·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教学课时】0.5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

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

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二、文本研习: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2.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三、鉴赏与分析:

1.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

“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

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四、写作特点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

①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

②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

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我爱这土地

五、作业:

1.加强诵读。

2.完成《创新课时训练》一、二。

祖国土·

(1)认识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

(2)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3)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目标重点】

(1)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2)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难点】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2.语言知识

一、导入: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祖国土》饱含了阿赫玛托娃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领受了土地博大的恩情。

科·

楚科夫斯基的话多么令人感动——“庄严壮丽的诗句只能诞生在庄严壮丽的心里。

”只有了解阿赫玛托娃在前苏联饱受磨难的经历,才能体会到这首诗中所蕴含的那种对祖国深沉执著的爱。

诗的前四句用了“不用”、“不给”、“不像”等否定词表明:

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我们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国的乐土。

5——8句进一步表明:

不知道、不理解祖国土的价值在哪里,甚至有时不注意它的存在。

这是一般人的真切感受的流露。

这几句极写土地的不重要,为下文的张扬埋下伏笔。

9——12句更进一步用比喻表明平时对祖国土的无视、轻视。

13——14句一转折,我们实际天天躺在它的怀里,不拘礼节地称它为“自己的土地”,亲切、实在。

女诗人鄙弃地用“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等语,否定了那种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

接着她深刻地指出,我们对于“祖国土”是太习以为常了,竟至毫无感觉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哪怕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受难遭灾”,也会“甚至从不记起她的存在”、“牙齿间的砂砾”和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之类构成了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另一方面联系着“祖国土”的儿女们的苦难,女诗人写到“祖国土”本身也受到她的儿女们“践踏蹂躏”,透露出内心莫名的酸楚。

然而我们终究和“祖国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后还躺进“祖国土”的怀里,“和她化为一体”。

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

“自己的土地。

女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见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三、重点语段品读

[品味]在14句诗中,诗人用12句表达对祖国土地的无视和轻视,没有一点珍惜的感情,更没有热爱的激情。

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像宝物一样带在胸口,也不为它激情地痛苦,它也不像是神圣中的天国乐土,我们不注意它的价值,甚至经常忘记它的存在;

对土地,我们知道的就是污泥、砂砾,就是没用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

试想:

对待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泥土,谁不是这样呢?

只是我们没像诗人那样,把这种平常的感受真实、坦诚地表达出来。

第13句一转: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

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

”是啊,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我们不都是在祖国土地上生息吗?

没有祖国的土地就没有了我们生存的根基。

的确,我们是和它不拘礼节,我们是称呼它为“自己的土地”,因为我们是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我们和土地亲切、实在,我们为生活在祖国土地上而自豪。

[体会]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它用平实的语言,灵敏地捕捉住了绝大多数人对祖国土地的共同感受:

平凡地对待它,热爱它。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你从诗歌中,了解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吗?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为什么说这是“自己的土地”?

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痛苦,遭受灾难的时代,然而,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背弃祖国,号召人们要“躺进它的怀里”和祖国融为一体。

体现了一种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2、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是普通而又普通卑微而又卑微,同时也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

而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

3、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过程?

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前八句:

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

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情感总体是沉郁的情感上欣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

分两层。

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

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的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

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

/他们粗俗的谄媚我绝不歌也决不聆听,/我的诗也决不向他们献呈。

”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而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情感脉络:

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4、本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这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一)情感的变奏。

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

这四首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

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

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

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

《祖国土》中,选用意境,意象、衬托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

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作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

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

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

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五、写作特点:

⑴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

⑵欲扬先抑。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欲扬先抑,要表达的是对祖国土地的亲切和热爱之情,却先说对它的不珍惜,不重视,把它看得很普通,很平常,甚至“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一转,表现了我们对它的亲切和热爱。

⑶平实中见真挚。

用朴素的诗句,平常的比喻,表现一种看似平常,实际很典型的感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和任务】

1.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

朗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

2.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朦胧诗的写作特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朦胧诗的定义: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

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一、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舒婷:

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三、讨论、学习作品

㈠自读第一小节,体会本节诗出现的事物所表达的感情。

㈡挑选学生朗读诗歌。

㈢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并把握作品第一小节的感情及朗读方法。

1.本节出现的意象:

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作者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

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

3.表达的效果:

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4.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象征。

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②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如《白杨礼赞》、《小桔灯》。

5.感情基调:

深沉而悲痛。

6.朗读注意事项:

⑴语速:

舒缓;

音调:

低沉;

⑵重读对象:

修饰语、中心词。

方法:

声音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