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67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景德镇模拟)《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

材料本质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2.(2018·江南十校联考)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说:

“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

A.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B.地理之手推动民族迁徙

C.民族冲突不可避免D.文明演进呼唤社会和谐

3.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通济渠)两岸兴起了柳孜、蕲、墉桥、灵壁等商业大镇。

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

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

这说明(  )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C.少数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4.桓宽在《盐铁论》中说:

“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这说明当时(  )

A.长途贩运贸易充分发展B.北方手工业比南方发达

C.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明显D.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5.(2018·银川质检)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  )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6.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交子的普遍应用   B.商业型都市兴起

C.理学禁锢社会思想D.宋词成为科举内容

7.(2018·长沙模拟)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

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加强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普遍D.小农经济稳定

8.(2018·咸阳模拟)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9.(2018·黔东南模拟)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0.西汉武帝时任命理财家桑弘羊改革财政,实行“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法”等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专制君主的统治权威B.打击王国及地方割据势力

C.稳定物价进一步改善民生D.扩大国家的财政税收来源

11.(2018·长沙模拟)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

“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他(  )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

12.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

……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

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

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进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13分)

 

14.(2018·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 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

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

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

(12分)

(要求:

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B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临汾模拟)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2.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3.(2018·安徽六校测试)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等地区。

这反映了(  )

A.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B.南方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D.茶叶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4.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

5.(2018·甘肃模拟)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

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B.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D.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6.吐鲁番地区曾出土若干份唐代租佃契约,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两种。

这种租佃契约(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继续发展B.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

C.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7.“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C.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8.(2018·黄冈适应性考试)《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9.(2018·石家庄模拟)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

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

这反映了宋代(  )

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10.(2018·长沙一中模拟)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11.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

四年(1685年)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

七年(1698年)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

二年(1757年)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

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1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

“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

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  )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乌鲁木齐模拟)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

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沈冬梅《中国茶文化》

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

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

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

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

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与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经济方面自行提出一个历史问题,并就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12分)

(要求:

明确写出所提问题;解答须有史实依据;所提问题应有思维含量)

解析卷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景德镇模拟)《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

材料本质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解析:

选C。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没有强调农业的季节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播种施肥要讲‘时宜’”“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等内容都强调了“因时制宜”,但没有说明其本质,故B项错误;《氾胜之书》等各种著作对农时的记载和分析,从本质上讲服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种禾无期,因地为时”“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故D项错误。

2.(2018·江南十校联考)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说:

“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

A.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B.地理之手推动民族迁徙

C.民族冲突不可避免D.文明演进呼唤社会和谐

解析:

选B。

“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游牧民族越过长城”说明是灾难推动了民族的迁徙,故A项错误,“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表明由于地理因素的吸引促进民族迁徙,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民族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描述了因为环境变化不得不向好的环境迁徙,没有涉及社会和谐的问题,故D项错误。

3.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通济渠)两岸兴起了柳孜、蕲、墉桥、灵壁等商业大镇。

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

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

这说明(  )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C.少数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解析:

选D。

汴河“湮废”,使得皖北地区水利灌溉受到影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故D项正确。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就已完成,故A项错误;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金元时期皖北地区经济衰落并不是因为少数民族政权的轻视,故C项错误。

4.桓宽在《盐铁论》中说:

“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这说明当时(  )

A.长途贩运贸易充分发展B.北方手工业比南方发达

C.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明显D.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陇、蜀之……荆、扬之……江南之……燕、齐之……兖、豫之……”,可知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各地的特产,未体现长途贩运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特产,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并不存在优劣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古代手工业,故D项错误。

5.(2018·银川质检)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  )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析:

选C。

材料说明明朝工匠若不愿服役的可纳银代役,但“不愿者,仍旧当班”,表明当时工匠并没有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故A项错误;元朝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朝“不愿者,仍旧当班”,说明官府依旧对工匠存在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匠籍制,明政府可纳银代役,说明工匠服役由力役向银差转化,故C项正确;明政府纳银代役的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潮流,但材料是问纳银代役政策下工匠的变化,D项答非所问,故排除。

6.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交子的普遍应用   B.商业型都市兴起

C.理学禁锢社会思想D.宋词成为科举内容

解析:

选B。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商品经济发达,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商业型都市兴起,与文艺复兴时代特征相符,故B项正确;交子是北宋出现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没有普遍应用,故A项错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上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宋代理学禁锢社会思想”与之不符,故C项错误;宋词没有成为科举考试内容,故D项错误。

7.(2018·长沙模拟)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

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加强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普遍D.小农经济稳定

解析:

选C。

唐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规定官民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到唐玄宗李隆基下令禁止农地买卖,“……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说明当时土地兼并普遍,阶级矛盾激化,“君主专制加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流民问题”严重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普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当时土地兼并普遍,威胁到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错误。

8.(2018·咸阳模拟)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解析:

选A。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故A项正确。

9.(2018·黔东南模拟)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解析:

选C。

官方和民间赞成早婚,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故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民间婚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女大三,抱金砖”是民间对政府规定的一种附和,故B项错误;早婚,多子多福,都是农耕经济要求的体现,故D项错误。

10.西汉武帝时任命理财家桑弘羊改革财政,实行“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法”等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专制君主的统治权威B.打击王国及地方割据势力

C.稳定物价进一步改善民生D.扩大国家的财政税收来源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法”等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加强专制君主的统治权威”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打击了富商大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可以起到稳定物价进一步改善民生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国家的财政税收来源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11.(2018·长沙模拟)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

“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他(  )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

解析:

选B。

乾隆皇帝允许商人大兴土木,他的理由是商人经商获利颇丰,其有余力大兴土木,修建豪宅,这能够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材料中乾隆皇帝认为商人大兴土木可以促进市场发展而加以赞同,并不是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故A项错误;“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中乾隆皇帝认同奢侈有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是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指出了奢侈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

选A。

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不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选择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