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700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1.选择豌豆进行实验的诸多好处

⑴豌豆是传粉,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种。

⑵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        。

注意:

①去雄的对象是;时间必须在且要彻底、全面。

②相对性状:

指生物性状的表现类型

③杂交操作过程: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⑴高茎豌豆×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

说明:

①图中P表示。

F表示,F1指子一代;F2指子二代,以此类推。

“×”表示。

“⊗”表示。

②若高茎(♀)×矮茎(♂)为正交,则(♀)×(♂)为反交,正、反交是相对而言的。

③自交:

雌、雄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配的方式。

⑵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性状分离

①定义: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表现的性状即性状,未表现的性状为性状。

如:

如实例中高茎为性状,而矮茎为性状

②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

如:

3.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⑴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⑵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例:

DD、Dd、dd等

⑶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即每个配子中只含有个遗传因子。

⑷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

4.孟德尔用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进行验证

测交:

指待测亲本与进行的杂交。

如F1高茎与矮茎豌豆的杂交(Dd×dd)。

测交用途:

推断显性个体的组成(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5.分离定律

前提: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的遗传因子存在,不相;

实质:

在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假说——演绎法(四个环节):

问题→假说→演绎→验证→结论

注意:

孟德尔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是。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注意:

①9黄圆:

3黄皱:

3绿圆:

1绿皱=(3黄:

1绿)×(3圆:

1皱)。

②由遗传图解可见,黄色/绿色的遗传与圆粒/皱粒的遗传是互不干扰的独立事件,生物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现象。

③F2的四种表现类型中与亲本表现相同的类型占,重组类型占。

2.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说)

①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②受精作用中,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注意: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种,共种结合方式,形成了种不同的基因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⑴方法:

⑵结果:

不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代均出现种表现类型,且性状分离比接近。

4.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前提:

控制的遗传因子的和是互不干扰的;

实质:

在形成时,决定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5.孟德尔成功的启示

⑴选择具有多种优点的作为实验材料;

⑵采用数学中法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⑶分析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先独立分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分析对相对性状)

⑷应用的研究方法,使整个过程逻辑严密,科学严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采用方法,提出假说:

萨顿认为:

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明显的关系,理由如下:

⑴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和。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

⑵基因在体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也是存在的;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含个,同样,成对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也只含条。

⑶成对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⑷非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非同源染色体在期也是的。

注意:

萨顿只是提出假说,并没有直接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摩尔根采用法,找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⑴白眼果蝇的杂交试验(熟悉右图)

⑵假设:

控制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W/w位于

染色体上,染色体上没有相应基因。

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通过

技术,让基因结合上的

分子,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从而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3.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²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在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的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²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第3节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

位于上的基因控制的的遗传总是和相关联的现象。

①性染色体:

在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的染色体,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全是决定性别的基因。

如果蝇的眼色基因、人类的色觉基因等。

②人、哺乳动物、果蝇等由X、Y染色体决定;鸟类、蝶类等由Z、W染色体决定。

分别写出它们的雌雄个体内性染色体组成:

③判断“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主要依据:

例如: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中,F2雌、雄果蝇中红眼/白眼比例不同,就说明红眼/白眼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属于,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称果蝇的眼色遗传是伴染色体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1)设控制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为b,位于X染色体的区段上,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见右图)。

(2)在自然人群中,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正常(携带者)

正常

患病

(3)遗传时遵循孟德尔的规律。

(4)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母传儿,父传女”的现象,称为现象。

②“亲代与F2中有男性表现为色盲,而F1中无色盲”的现象,称为现象。

③在自然群体中男子发病率女子发病率。

3.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1)假设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D控制,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基因。

则D或d基因位于前面“XY染色体图”中染色体区段。

(2)在自然人群中,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与正常人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患病

正常

患病

正常

(3)总结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4.外耳道多毛症——伴Y染色体遗传

(1)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前面“XY染色体图”中染色体区段。

(2)特点:

限雄遗传,雄性患病后代雄性都患。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⑴肺炎双球菌——有两种代表类型:

①S型菌外包一层荚膜(主要成分为),有性,形成的菌落表面;

②R型菌无荚膜,无致病性,形成的菌落表面。

⑵格里菲斯的小鼠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步骤(见课本):

请描述第四组实验及其结果:

②实验结论:

思考:

格里菲斯的实验是否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步骤(见课本):

实验结果中哪一组既有R型菌落,又有S型菌落?

②实验结果证明:

③注意:

设置最后一组实验的作用是。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T2噬菌体:

①由(位于内部)和(位于外壳)构成。

②蛋白质中含特有的元素,而DNA含特有的元素。

③由于无结构,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所以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

④培养T2噬菌体必须先用培养,通过接种侵染才行。

⑵实验方法:

⑶实验过程:

1培养带标记的大肠杆菌:

②培养带标记的T2噬菌体:

③将标记的35S或32P的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经过的保温培养,就进行搅拌、离心,检测

④培养沉淀物中的大肠杆菌,获得子代噬菌体,检测

注意:

搅拌的目的使吸附的和分离。

离心的目的使和分层,位于上清液中,位于沉淀物中。

⑷实验结果

①35S标记组:

上清液放射性较,沉淀放射性较;

子代噬菌体(是/否)检测到放射性。

②32P标记组:

上清液放射性较,沉淀放射性较;

子代噬菌体(是/否)检测到放射性。

分析:

①组结果说明噬菌体的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没有遗传到子代。

②组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进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并遗传给了子代噬菌体。

⑸实验结论:

亲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即是遗传物质。

注意:

①35S标记组的沉淀物中有较低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有

②35P标记组的上清液中有较低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有

3.烟草花叶病毒成分的感染实验

①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烟草叶片→无病斑出现

②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烟草叶片→出现病斑

结论:

该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不是。

4.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少数生物(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思考: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者——

2.DNA分子的结构

⑴主要特点:

①通常DNA由两条形成结构,两条链顺序和方向是。

②构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

③双螺旋的两条链之间通过原则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靠维系。

其中A—T配对形成2个氢键,G—C配对形成3个氢键

⑵DNA分子结构的特性

①性:

取决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G—C数量越多稳定性越稳定。

②性:

每一给定的DNA分子中,含有特定的碱基(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③性:

DNA中碱基(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⑶根据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式图,

请在右图上标出以下结构组成:

①游离的磷酸基团;

②脱氧核糖;

③氢键;

④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⑤DNA的基本骨架;

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⑦3,5—磷酸二酯键;

⑧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A和C之间的连接部分。

第3节DNA的复制

1.真核细胞内发生时期:

在期。

2.DNA分子复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解旋:

利用,在酶作用下,使螺旋的双链间解开。

②合成子链:

以解开的条母链为模板,在酶作用下,利用4种游离的,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模板链互补的新子链。

③重新螺旋:

链与配对的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形成2个新的DNA分子

3.真核细胞内发生场所:

、、。

4.需要4个条件:

①能量();③原料(4种);

②酶(酶);④模板(链)。

5.特点:

(以提高复制的效率)和(每个子代DNA保留了一条亲代DNA中的母链)

6.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传递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

7.对半保留复制有关计算的分析——抓住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及规律变化

假定初始DNA(即亲代DNA)只有一个,在双链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复制N次后,总的子代DNA分子数为。

注意: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初始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都将保留在个子代DNA分子中。

②如果复制过程中严格按照模板中碱基序列,遵循原则,那么子代的每个DNA与亲代DNA的(即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第4节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基因是有的DNA片段

基因与DNA的关系:

基因是的片段,

一个DNA分子上有基因。

注意:

DNA上不全是基因片段组成(如图),所以

不能说DNA是基因的集合,基因与DNA是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

基因的功能:

①(携带)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从亲代DNA到子代DNA);

③遗传信息(控制或影响生物体的性状表现)。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RNA通常为单链且较短,适合充当DNA的信使

⑴从三个方面区别DNA和RNA

①化学组成上的区别:

②空间结构上的区别:

③能否穿过核孔:

⑵RNA的种类:

①——翻译的模板;②——搬运氨基酸;③——参与构成核糖体。

注意:

少数RNA有催化作用;在组成少数病毒的体内作为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的作用。

2.遗传信息的转录——从DNA到RNA

⑴过程:

①酶结合在基因特定位置(启动子),随着该酶的移动,该部位的双链

解开为单链。

②以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利用细胞中原料,在酶作用下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③新合成的RNA单链甩出,解旋的DNA恢复双螺旋结构。

⑵时间:

细胞分裂过程中主要在期和细胞分化全过程;

⑶场所:

主要在;

⑷条件:

原料(4种游离的)、(DNA的一条链)、酶和能量。

3.遗传信息的翻译——RNA到蛋白质

⑴遗传密码:

上碱基的排列顺序。

①密码子的概念:

mRNA上编码一个的三个相邻碱基。

②特点:

通用性和简并性

③密码子表的查阅和种类

ⅰ.起始密码子:

个,AUG和GUG(分别编码和)

ⅱ.终止密码子:

个,((是/否)编码氨基酸);

ⅲ.共有个密码子,其中编码氨基酸的有个

注意:

mRNA上相邻密码子之间既无碱基间隔,也无碱基共用。

⑵反密码子:

一端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可和mRNA上的配对。

注意:

①tRNA≠反密码子。

②每种tRNA携带种氨基酸,充当翻译的搬运工。

③tRNA是链,分子较mRNA,由于有折叠,少量碱基发生,故存在氢键。

⑶翻译的过程(结合课本P66的示意图说明)

①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与结合。

②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AC通过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配对,将甲硫氨酸携带至翻译起始部位。

③以同样的方式,tRNA将第2个氨基酸携带至相应位置,并与第1个氨基酸形成连接起来。

④之后,第1个tRNA离开核糖体,再去转运下一个相同氨基酸;并且沿mRNA后移个碱基,再次读取下一个。

⑤重复步骤③④,直至核糖体读取到mRNA上的(没有tRNA与之配对),翻译结束,合成的肽链从上脱离。

总结:

翻译的场所:

;模板:

;搬运工:

;原料:

约种氨基酸。

条件:

原料、模板、酶、能量、tRNA和核糖体

注意:

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只形成个tRNA的结合位点,然后沿mRNA移动。

⑷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先后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翻译)——提高翻译的效率

注意:

ⅰ.写出图中名称①;②;③;④;

ⅱ.用箭头在图中框内画出核糖体移动方向。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用以概括规律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⑴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性状的两种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来控制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控制)

如:

豌豆的粒形、白化病

②基因通过控制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如:

囊性纤维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⑵基因和性状之间(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总结: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细调控生物体的性状n

3.细胞质基因及其遗传(限于真核细胞中)

①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的DNA中。

②细胞质基因可以进行自主的复制,并能进行和合成某些蛋白质。

③细胞质基因的行为(遵循/不遵循)遗传基本定律,只能通过遗传给后代。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²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①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

②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

2.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而引起的的改变。

⑴基因突变的本质:

⑵基因突变可能不影响生物体的性状表现。

原因可能是。

⑶基因突变多是DNA复制差错导致,所以突变一般发生在时期。

⑷突变基因的遗传:

细胞(配子)内的突变容易传递给后代,并且遵循遗传规律;

体细胞突变可通过传递下去。

如芽变可以通过扦插等方式进行繁殖。

⑸基因突变的结果:

产生新的基因(与原来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互为)。

注意:

染色体上某基因突变后,该染色体的基因个数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改变。

3.基因突变的诱因:

⑴物理因素;⑵化学因素;⑶生物因素。

4.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性:

⑵性:

⑶性:

⑷性:

注意:

基因突变随机发生指可发生在生物体任何(有DNA)部位、任何时期。

5.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产生的原材料。

6.基因重组的概念

⑴狭义的基因重组:

在生物进行的过程中,控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引起的原因:

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发生时期);

②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上的基因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发生时期)。

⑵广义的基因重组:

凡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都属于基因重组。

如细菌的转化(如型细菌转化为型细菌)、基因工程利用的原理等也属于基因重组。

7.基因重组的意义:

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但由于基因的重新组合,使后代产生的基因型,这有利于子代在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生存,有利于种族的。

所以基因重组是

的主要来源,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第2节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变异可分为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两大类型

注意:

生物变异后,有时在表现型上不能直接区分到底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时,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但不能观察到。

2.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分为、、、四种类型。

注意:

①易位指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改变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且这种变异多是不利的,甚至导致死亡。

3.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增减和以的形式成倍地增减。

⑴染色体组:

指细胞中的一组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

①右图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

图中或可以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每个染色体组含条染色体,一共含有个染色体组。

该雄果蝇产生的一个配子中含个染色体组。

②染色体组的特点:

染色体组具有完备性(不能少);

同时具有不重复性(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③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如右图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

每个染色体组有条染色体。

⑵二倍体和多倍体

①概念:

由发育而成的个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②诱导形成多倍体的方法:

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是用(或)处理。

注意:

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作用时期是)。

⑶单倍体:

细胞中含有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一般由不经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

①如水稻的花粉发育成为的植株属于单倍体;雄峰含16条染色体(卵细胞发育而来)属于,而蜂王和工蜂含32条染色体(受精卵发育而成)是倍体。

②植物单倍体的特点:

植株弱小,而且(原因是)。

③单倍体育种的特点(优点):

注意:

不管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中含有多少染色体组,都视作单倍体。

如六倍体小麦的花粉发育而成的植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它是六倍体小麦产生的单倍体。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⑴操作步骤:

低温培养→固定(用液)、冲洗(用)→制作装片(方法同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

⑷实验结果:

视野有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甚至部分细胞会加倍后再加倍。

5.3人类遗传病

1.遗传病:

由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叫做遗传病

2.人类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

是由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判断下列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多指、并指();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苯丙酮尿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血友病和红绿色盲()。

(2)多基因遗传病:

由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遗传特点:

具有现象,且、。

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或染色体病):

由引起的人类遗传病。

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均可导致染色体病

如:

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类导致的;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是由于导致的。

②染色体数目异常通常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分离导致的。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1)遗传咨询:

了解家族病史→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推算后代再发风险→提供防治对策、方法和建议

(2)产前诊断(怀孕后方可做):

羊水检查(检查胎儿细胞内染色体等)、B超检查(检查胎儿外观特征的发育)、孕妇血细胞检测(是否会发生溶血现象)、等。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是测定条染色体(即: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全部序列。

5.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注意:

①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

②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是以某地区随机抽取的社会自然人群且数量足够大;

③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遗产方式是以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全体成员。

(2)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第6章遗传育种与基因工程

1.多倍体育种:

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或处理使)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

(1)原理:

(2)优缺点:

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多倍体通常生长周期较长,且获得多倍体的操作过程复杂。

(3)实例:

小黑麦的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2.单倍体育种:

利用技术诱导培育单倍体植株,再通过

处理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目的育种方法。

(1)原理主要是

(2)优缺点:

单倍体育种能;但是单倍体育种操作过程复杂。

(3)注意:

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处理对象是(因为单倍体具有高度不育的特点,通常没有种子产生)。

3.杂交育种:

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1)原理:

(2)优点:

①可以结合双亲的优良性状;②操作简便。

(3)缺点:

①只能制造不同的基因组合,不能创造新基因;②育种年限较长;

③不适宜进行远缘杂交。

(4)注意:

通过课本图解分析可知,杂交育种必须从代开始选择所需类型。

由于选择出来的类型中有杂合子,所以常常还需要继续,选育,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实践应用:

杂交水稻的选育、中国荷斯坦牛的培育

4.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1)原理:

(2)优缺点:

可以创造,从而产生。

需要处理大量的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原因是突变是、,。

(3)实践应用:

我国抗病性大豆的选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较完整的进化学说是:

拉马克的和。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释模型:

 

意义:

说明了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同时可以解释生物的和。

缺憾:

解释局限于水平;未能把握的本质;作为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