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30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

计算机

电力

2

5

环境

水利气象

4

矿山

11

16

交通

土木建筑

冶金

轻工纺织

医药卫生

13

22

农林

17

金属材料

6

自然

12

重大科技成就奖

技术合作奖

合计

19

38

112

172

 

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奖者简介…………………………………………1

一等奖项目简介………………………………………………………5

重大科技成就奖、技术合作奖

重大科技成就奖……………………………………………………29

技术合作奖…………………………………………………………29

科技进步类、自然科学类

环境…………………………………………………………………30

机电…………………………………………………………………30

医药卫生………………………………………………………………30

金属材料………………………………………………………………31

化工…………………………………………………………………31

电力…………………………………………………………………31

矿山…………………………………………………………………32

电子…………………………………………………………………32

土木建筑………………………………………………………………32

水利气象………………………………………………………………32

农林…………………………………………………………………33

自然…………………………………………………………………33

机电…………………………………………………………………34

金属材料………………………………………………………………35

矿山…………………………………………………………………36

农林…………………………………………………………………36

交通…………………………………………………………………37

化工…………………………………………………………………37

计算机…………………………………………………………………38

土木建筑………………………………………………………………38

水利气象………………………………………………………………38

医药卫生………………………………………………………………39

自然…………………………………………………………………40

机电…………………………………………………………………41

环境…………………………………………………………………43

化工…………………………………………………………………44

矿山…………………………………………………………………45

土木建筑………………………………………………………………48

交通…………………………………………………………………48

医药卫生………………………………………………………………49

农林…………………………………………………………………51

水利气象………………………………………………………………55

电子…………………………………………………………………55

计算机…………………………………………………………………56

电力…………………………………………………………………58

冶金…………………………………………………………………58

金属材料………………………………………………………………59

轻工纺织………………………………………………………………59

自然…………………………………………………………………60

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奖者简介

获奖者:

李建刚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李建刚,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11月出生,安徽庐江人。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原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ITER理事会理事。

李建刚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学术带头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稳态、安全、高效运行的托卡马克聚变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系统设计、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负责了三代聚变装置的技术发展、实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建并培养了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

自主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首台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建成多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系统,将EAST发展成为国际高性能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最重要的实验平台;

积极倡议我国参加国际ITER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并主持重大采购包工程实施,使得中国ITER采购包项目进展跃居合作七方(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的前列;

在托卡马克装置建设及ITER工程研制过程中组织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得到开拓与应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他从事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和实验30余年,为我国稳态托卡马克聚变研究走在国际研究的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主持EAST长脉冲高参数物理实验期间,提出并实施系列技术方案,成功实现了在EAST上放电时间411秒、电子温度大于2千万度的等离子体,远超欧美日最长为60秒的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的记录,标志着我国在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安全运行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李建刚坚持科学精神,学风严谨,精益求精,长期以来提倡敢于创新、自力更生、甘于奉献的大科学工程文化,凝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化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带领团队先后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连续三次资助、安徽省先进集体、中科院创新文化先进团队、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发表学术论文145篇,发明专利6项,在国际主要聚变大会上作邀请报告超过30次。

培养研究生20余位,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曹仁贤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曹仁贤,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7月出生,浙江萧山人。

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93年获得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现任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

曹仁贤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和电力电子技术研究20多年,他主持研究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网光伏发电用系列逆变器产业化”、国家发改委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光伏发电逆变及控制装置的产业化”、“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可再生能源”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功率直驱式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的研制”课题和“863”重大项目子课题“100KVA、500KVA并网逆变器的开发”等共6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及5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提出了先进的并网逆变控制方法、新型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以及独特的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光伏、风力发电系统安全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国内新能源电源行业领军企业的负责人,曹仁贤带领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网光伏逆变器,主持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光伏、风力发电系统安全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开发出多项行业领先的光伏逆变器成果,研发产品的性能水平与国际顶级品牌相当,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稳定占据着国内30%以上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使国际主流品牌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了专著《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合著《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用技术》。

目前已获授权专利82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

基于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曹仁贤被合肥工业大学聘为电力电子专业博士生导师(兼)。

曹仁贤一手创办的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从无到有,发展到如今拥有千余人、年产值20多亿元的上市企业。

先后荣膺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安徽省创新型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可再生能源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伏并网发电省级实验室等,公司SUNGROW商标也被认定为新能源行业迄今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曹仁贤以行业的共同发展为己任,每年组织、参与行业内各种高峰论坛、年会等,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为我省成功引进了晶澳、海润、赛维等全球知名的太阳能光伏企业,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来我省讲课和交流,对促进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省光伏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等奖项目简介

一、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信息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奖励类别:

科技进步类

项目简介:

该项目在充分调研国内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国外先进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协同处置废弃物的独特优势,将垃圾处理系统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的100%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及特点如下:

1、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方法,首次建立了一种适合无需分选、低热值、高水份、成份杂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

2、研发了处置生活垃圾的低温气化炉,无需补燃,使垃圾中的可燃部分完全气化,不可燃部分完全分离,有效解决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3、开发了垃圾气化产生的烟气导入水泥窑分解炉的工艺系统,利用水泥窑高温、高碱环境的特点,有效降解并阻止二噁英的二次形成,二噁英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

4、开发了垃圾处理专用自动控制系统(DCS),并与新型干法窑自动控制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垃圾处理与水泥生产一体化的操作与控制,确保两个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该项目已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

项目实施后,获得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提名奖,并先后获国家工程咨询成果和建材行业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0年4月,首套示范线在安徽省铜陵市试运行;

2012年11月,第二套垃圾处置系统在贵州省贵定县投运,两项目自投运后运行情况良好。

二、乙醇灵活燃料发动机系列产品开发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系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完整的乙醇灵活燃料发动机系列产品,包括1.3LE22、1.5LE100、2.0TE22和2.0LE100发动机,主要配套江淮J3(同悦)、J6(和悦RS)、T8(瑞风和畅)等车型。

该类发动机除满足乙醇燃料燃烧特性所做的结构优化设计外,还针对巴西严格的排放法规、环境适应性等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开发。

该系列产品突破乙醇和汽油可以灵活任一配比的燃料发动机技术,开发了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的电加热喷油器控制系统,突破采用副油箱技术解决乙醇灵活燃料发动机冷启动的技术难题。

该系列产品同时采用龙门式全铝缸体,塑料进气歧管、塑料缸盖护罩、涨断连杆、集成式冷却系统、不锈钢排气歧管等轻量化技术和进气VVT、正时链系统、直接驱动DOHC、电加热喷油器等先进技术,具有优异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噪音、重量等指标表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系列发动机已申报专利33项,已受理发明专利9项。

通过该系列产品的开发,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乙醇燃料发动机平台和开发体系,带领了一批优秀的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走出国门。

自该系列产品上市,已累计销售6.3万台,新增销售额达255亿,位居中国自主品牌在巴西市场的销量第一名和巴西整车进口品牌销量第一名,市场总占有率排名第十三。

该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和运用,为国内乙醇燃料发动机的研发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三维数字化口腔CT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该项目是集CBCT系统、二维/三维数据重建技术、数据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控制系统和精密机械结构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于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科、正颌外科、种植科、牙体科、颞下颌关节科及耳鼻喉科等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及特点如下:

1、高分辨区域重建。

通过合理选取Nyquist截止频率,并结合非线性滤波等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保持图像细节分辨的基础上对1*1binning拍摄模式下的噪声进行滤除;

另外结合区域重建的特点,采用180度扫描的方式,减少了一半的传输数据量。

2、混合X射线发生技术。

含利用模拟信号实现闭环控制的高压斩波技术、混合模式射源技术。

3、CPU-GPU协同异构并行加速重建技术,重建时间大大降低。

4、金属伪影校正算法。

首先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金属区域进行准确分割,进而对金属区域进行插值并进行重建,最后将金属区域叠加到重建图像,使金属伪影降低到最小程度,减少金属伪影对医生的误导。

5、非线性多特征空间滤波技术。

采用非线性空间滤波器,综合考虑图像数值和几何位置两层关系确定权重系数,避免由把几何关系作为唯一确定权重系数的标准而带来的模糊效应。

可在抑制重建图像的噪声的同时,不丢失图像细节、不损失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该项目于2012年取得我国第一个口腔CT医疗器械注册证。

该项目申请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该项目产品自投产以来,实现销售60余台,2013年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实现收入2200余万元,利税1500余万元。

四、高性能线路板及新型锂电池用环保型电子铜箔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合肥铜冠国轩铜材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

该项目主要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行业发展中高性能线路板及新型锂电池用电子铜箔的重大需求和依赖进口的局面,依托已建成的安徽省首家年产万吨级电子铜箔生产线,通过开展高性能环保型电子铜箔的产业化技术研究,获得无砷化咖啡色电子铜箔、光面粗化电子铜箔、高Tg板材用电子铜箔和锂电池用双面光超薄电子铜箔四项新产品。

该项目主要技术特点有:

1、从铜箔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洁净电解液供应、优质添加剂和表面精细环保化处理,实现对铜箔结构和性能的精准控制;

2、产业化技术具有高效、稳定、环保和节能的特点,其中锂电池用双面光电子铜箔的成品率达到80%,居于行业的领先水平;

3、研制的高性能电子铜箔具有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低粗糙度、高剥离强度和优异的环保性,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论文3篇;

参与起草1项国家标准和1项电子行业标准;

制定企业标准3项。

项目已形成了年产3.5万吨高性能环保型电子铜箔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电子铜箔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

项目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5.1%,近3年累计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75亿元,新增利润1.90亿元,新增税收5197.26万元。

该项目产品综合性能优越,对下游CCL及PCB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项目产品可替代进口,并实现出口,加快了电子基础材料国产化进程,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高硫冶炼烟气绿色高效制酸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西理工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常州联慧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该项目综合运用系统学、湿法冶金、物理化学、传输原理等多学科理论,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硫冶炼烟气绿色高效制酸关键技术,解决了烟气SO2浓度过高、制酸尾气治理时硫无法回收利用、污酸需单独处置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产业化。

该项目核心技术内容为:

1、“支路循环-预转预吸”高浓度SO2烟气直接制酸技术。

开发了烟气SO2浓度控制技术,在不补充稀释空气的情况下,将可处理的烟气SO2浓度上限由传统的12%大幅提升至17%以上;

开发了配套的预吸收塔含硫烟气酸封防逸散技术,消除了含硫烟气逸散造成的环境隐患。

2、“亚硫酸镁载硫-污酸脱吸”尾气与污酸综合治理新技术。

自主开发了MgSO3转化气液双逆流深度脱硫技术,脱硫效率由传统工艺的90%提高到95%以上,尾气SO2浓度降至100mg/Nm3以下;

开发了MgSO3吸收液高活性再生和污酸脱吸SO2相转移技术,将尾气深度净化脱硫与污酸治理有机融合,使硫资源得到了回收利用,实现达标排放和绿色制酸。

3、“蒸汽管网压力调蓄-SO2转化热能回收”技术。

独创了全新的蒸汽管网压力自动稳控系统,解决了烟气量、烟气浓度大幅波动等复杂情况下汽包压力无法稳定的技术难题;

开发了SO2转化反应热回收新技术,实现了中低温热能的高效利用。

该项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江西铜业公司、金川集团公司等5家大型骨干企业。

本技术在金隆公司应用,每年可回收SO22.2万吨,节约用电1169万KWh,产生蒸汽25万吨。

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9亿元,新增利税3.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烟气制酸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六、特高压与新能源背景下的安徽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关键技术研究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该项目针对“皖电东送”,从源网协调、电网运行及用电负荷三个方面入手,对在特高压及新能源背景下安徽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进行研究,保证了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及用户三者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满足安徽及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提供了保障。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有:

1、特高压与大机组的源网协调技术研究及应用;

2、风电接入对安徽电网低频振荡的影响及协调控制措施研究;

3、光伏电站输出功率平滑技术的机理研究;

4、淮沪特高压的投运对安徽电网运行的影响;

5、安徽电网经济运行技术研究;

6、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快速恢复技术研究;

7、不同类型用户不同用电负荷特性对安徽电网运行的影响研究。

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软件著作权1项;

发表论文25篇,其中EI收录19篇;

获得标准3项,其中国标1项。

该项目的电能质量研究成果应用于来安、全椒、天长、南谯、萧县、龙山、定远、凤阳、寿县风电等一系列共计1800MW容量的风电工程的并网电能质量评估工作,并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给出合理的无功补偿配置调整方案。

该项目的源网协调技术在大唐安徽发电有限公司4台机组和华电国际安徽分公司3台机组进行应用,最大可能地排除了源网协调问题引起的跳机隐患。

该项目的节能降损和电网经济运行研究成果应用的三年中,使得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损失电量减少量可观。

七、深部中软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成套技术研究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理工大学、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煤与瓦斯突出有效能量转换机理、突出与瓦斯含量关系的理论、准确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突出临界值确定的关键技术,创立了一整套适合我国深部中软煤层的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体系。

1、系统研究了煤与瓦斯突出中有效能量转换机理及瓦斯含量与突出的理论关系,阐述了瓦斯含量法预测突出的科学性。

2、针对煤层瓦斯含量直接测定中两个关键技术:

“损失量”补偿计算和中软煤层深部取样技术,给出了基于煤层瓦斯扩散解吸规律的“损失量”的补偿计算公式,同时根据深部中软煤层的特点,发明了两种煤层深部定点快速取样技术:

双管正压逆流取样技术与双管单动卸压密封取样技术。

3、针对煤与瓦斯突出诱发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开发了具有煤、瓦斯和水耦合功能的特有的突出数值模拟软件,实现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的量化认识。

4、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系统研究了瓦斯含量指标与常用的传统预测指标的相关性与敏感性。

5、结合国内相关技术标准与规定,参照国外成功经验,利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综合手段,提出了瓦斯含量预测煤与瓦斯突出指标的临界值确定方法。

该项目成果在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五个煤矿推广应用,可大大的缩短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所需要的时间,并提高预测的成功率,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技术保障。

应用该技术期间,没有发生一次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大幅度的提高了突出煤层单位时间内煤炭产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与控制技术

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针对煤矿深立井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上的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型试验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设计方法、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煤矿深立井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

该项目主要技术内容与特点如下:

1、深入研究了煤矿深立井(600m以深)连接硐室群围岩在施工过程中应力与变形分布特征,探索硐室群依次施工引发的围岩扰动效应机制,分析影响围岩扰动效应的主要因素,揭示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下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演化规律。

2、基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稳定性演化规律,研究了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空间位置与围岩扰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在满足各硐室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布置主要硐室的原则,完善深立井连接硐室群设计方法。

3、针对影响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的主要因素,探讨抑制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的有效技术途径,揭示相应的抑制机理,形成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综合控制技术。

4、深入研究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控制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支护策略,根据其对深立井主要硐室(巷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不同要求,研发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新型支护结构,提出设计计算模型与方法。

5、深入探讨了硐室群施工顺序与围岩扰动效应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硐室群施工和经济约束条件,建立施工顺序对围岩扰动效应最小化寻优模型,提出硐室群最佳施工顺序的优选方法。

该项目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受理发明专利5项。

2006年以来,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13个煤矿共计34个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得到成功应用与推广,确保了硐室群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各深立井连接硐室群节省工期约0.5~1月,实现了共计约9.4km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的建设与运营安全,合计产生经济效益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