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310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7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然后阅读课文,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讲授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华

1.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900年6月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教师简述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在廊坊的狙击战。

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继而教师指出:

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提议学生回顾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4.教师强调战争危害: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字部分和图片,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制作《辛丑条约》的表格。

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2.教师讲解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条约内容。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强调: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师出示表格(《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比较),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共识:

《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较之以前的条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课堂小结】

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在中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勇敢的中国人民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反抗斗争。

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却联合列强残酷地镇压了农民运动,并抱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厚颜无耻心理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列强的半殖民地。

1901年,满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也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作业】谈一谈:

《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义和团兴起:

山东、直隶

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将领、国家

抗击联军的地点:

廓坊、杨村、东交民巷、西什库教堂

1、战况

时间、国别: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担保;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内容清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列强驻兵保护,中国人不准居住。

2、《辛丑条约》

影响:

该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的枷锁。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共5课时)

第1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近代工业的兴起·

1.知识要点:

①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②知道张謇创办实业的事迹,认识近代企业的曲折发展进程。

2.能力要求:

通过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通过学习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概况,一方面认识近代工业兴起的主要动机,另一方面感受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从而培养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②通过学习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的事迹,感受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感受他拯救民族的高尚爱国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立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评价实业家张謇。

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教具】洋务运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教师解释什么是近代化: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化过程。

本单元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化的初始阶段的内容。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请大家翻到课本P26页“近代工业的兴起”,那么,近代工业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基本概况如何呢?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自强”与“求富”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

“洋务运动”:

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主要企业有:

曾国藩创建的全国第一家自行制造火器弹药的企业――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另外还有“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

并且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

所以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

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筹划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

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

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三、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

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

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

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

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第四、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指导学生掌握主要史实。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唐胥铁路的开通和天津电报总局的设立等史实,感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4.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提问: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然后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活动事实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评价洋务运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首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其次,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⑴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⑵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⑶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状元办企业

1. 

教师提问学生:

你是如何评价张謇的?

(课前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张謇的资料)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

①目的:

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②情怀:

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③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2.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3.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中国出现了像张謇等以“实业救国”的人士,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课堂作业】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思路一:

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

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

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一、近代化工业的兴起

1、洋务运动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的军事和民用企业

军事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2、

民用

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

张之洞:

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张謇:

状元实业家;

大生纱厂。

实业救国。

3、状元办企业――

第2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②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戊戍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法、学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资料】戊戍变法相关表格资料

【课前导入】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人们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导言部分。

提问:

“这场运动是如何展开的?

这条道路能行得通吗?

由此导入新课。

一、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割地赔款,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于是在京应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书要求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同时教师强调这也是整个维新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2.公车上书的经过。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4月派李鸿章赴日,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国内各阶层人士反对割地讲和。

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举行会议,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力主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主张。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上书的内容时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反对议和”:

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变法”:

是指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3.公车上书的影响。

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二、百日维新

1.教师简单小结“公车上书“一目内容,指出: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的序幕,报刊、团体的创办又做了充分准备,那么变法的高潮又是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百日维新”的内容,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2.维新变法的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比其他列强更大的侵略利益。

也刺激了列强的贪欲,列强继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最终打动了光绪皇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历时103天的维新变法开始了。

(1898年是农历戊戍年,故又称戊戍变法。

4.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师出示变法内容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并逐项提问,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或是立宪法等措施呢?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

”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

”。

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作用)

5.变法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那么它的结局又如何呢?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验证下列说法:

“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

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最后,教师利用P35页“智能开发”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归纳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2)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不敢发动群众起来斗争,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教师强调: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6.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师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史实和课文内容讲解分析。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爱国救亡、变法图强的运动最终在中国封建势力的镇压下仅仅存在了103天。

历史的教训给了我们警示: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只有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中国才能有出路!

【作业】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它们的主要不同点是对西学的态度不同。

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立足的根本,用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来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而维新思想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用资产阶级新文化去改造封建的旧文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

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使维新运动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

维新运动继承了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并发展到“制度变革”阶段,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制。

维新运动是比洋务运动更高层次的变革,是对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二、戊戍变法:

1895――1898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良运动)

揭开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1、维新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发展:

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成立强学会

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内容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文化教育:

兴办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近代化的进程。

失败:

触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其强烈发对;

顽固派实力强大;

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

第3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①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②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资源】孙中山画像、“辛亥革命”课件及相关影视资源。

教师悬挂孙中山像,提问,画上人物是谁?

在学生回答是孙中山后,教师导入新课:

面对列强的入侵,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官僚地主阶级发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变法改良运动――戊戍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毅然竖起了用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旗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孙中山是怎样开展革命活动的,了解武昌起义是怎么回事,而辛亥革命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同盟会的创建

1.兴中会的建立。

教师出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1894年11月)、地点(檀香山)以及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然后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后,重点讲述四点:

(一)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师解释:

“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学生不易理解,教师根据P38页楷体字稍加解释:

“平均地权”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生活、消除贫富悬殊、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措施。

强调指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三)同盟会的性质。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时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并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讲完以上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