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38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Word格式.docx

选D。

第3题,围垦滩涂在获得耕地的同时,致使湿地减少,造成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海岸防潮能力降低,A、D错;

围垦滩涂需消耗大量淡水进行洗盐,同时新增耕地扩大后,也需大量淡水灌溉,致使淡水资源供应不足,B错;

围垦滩涂,会改变地表径流方向,造成河口泄洪不畅,C对。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5.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南部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

第5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可能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鄂尔多斯高原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

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

据此完成6~8题。

6.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  )

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

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

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

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

7.据材料可知(  )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8.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开天然降水干扰B.减弱气温变化

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

【答案】6.C 7.B 8.A

【解析】第6题,由材料中“原本平坦的荒漠”排除A项;

由“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排除B项;

由“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推知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

由材料可推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

第7题,据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

第8题,人为设置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故在玻璃房内进行实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的干扰。

下图示意《管子·

地员篇》中描述的某山地植物分布。

据此完成9~10题。

9.根据图示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

A.东南地区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D.青藏地区

10.“复吕”“泉英”海拔段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  )

A.光照强B.热量丰富

C.土层深厚D.水分充足

【答案】9.B 10.D 

【解析】第9题,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B正确。

第10题,“复吕”“泉英”海拔段生长有柳树,它是喜湿、耐寒树种,光照、热量、土壤对其生长影响相对较小,水分充足对其生长影响大,所以该地段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的原因是水分充足。

D正确。

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

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

据此回答11~13题。

1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区(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C.有泄水暗河D.多冰雪融水

1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  )

A.冷湿B.冷干

C.湿热D.干热

1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波动上升,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显著下降B.入湖泥沙减少

C.农业引湖水灌溉D.径流汇入增加

【答案】11.C 12.A 13.C

【解析】第11题,杞麓湖虽然“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但位于滇中高原,有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暗河供湖泊泄水,C对。

滇中高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A错;

杞麓湖是否为淡水湖,与其所在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密切相关,与杞麓湖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关系较小,B错;

滇中高原缺少高山,杞麓湖不可能多冰雪融水汇入,D错。

第12题,Ⅰ时期杞麓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是三个阶段中最低的,结合“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可知,Ⅰ时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所在流域内降水偏多,气候比较湿润,B、D错;

Ⅰ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总体偏低,说明有机碳生产力低,说明当时气温较低,A对、C错。

第13题,Ⅲ时期,降水丰富,湖泊水位应该上升,根据“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分析,碳酸盐含量应该减少,但受农业引湖水灌溉的影响,湖泊水位下降,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C对。

Ⅲ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较高,说明有机碳生产力高,气候较暖,A错;

入湖泥沙减少和径流汇入增加不会引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B、D错。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m,山顶海拔3099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

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  )

A.600~1099mB.1100~1899m

C.1900~2800mD.>

2800m

15.海拔<

600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

A.气候干旱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D.人类活动

16.海拔1100~1899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

C.土壤D.地形

【答案】14.D 15.D 16.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海拔600~1099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1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6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

海拔1900~2800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8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4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

海拔1100~1899m植被带内物种数量大约为1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5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42%;

海拔>

2800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4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3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75%。

所以海拔>

2800m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D选项正确。

第15题,海拔<

600m植被带,由于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植被物种较少,D选项正确。

海拔<

600m植被带,乔木物种占比较大,且峨眉山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不干旱,A选项错误;

600m植被带为山麓地带,地形坡度较缓,B选项错误;

由于坡度较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C选项错误。

第16题,海拔1100~1899m植被带主要位于峨眉山的山腰处,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且一般山腰处降水最多,降水增多,形成复杂的自然带谱,所以该植被带物种丰富,A选项正确。

气温、土壤、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B、C、D选项错误。

目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

读图回答17~18题。

17.通过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

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

18.该山地自然保护区中生长的成片阔叶树可能为(  )

A.桦树林B.胡杨林

C.樟树林D.桑树林

【答案】17.A 18.A

【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1995—2015年,气温均值降低,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可推断蒸发量减少,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对。

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错;

虽然降水量均值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错;

由于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基岩裸地不断减少,D错。

第18题,读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400~800mm,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其代表植物为桦树,A对。

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B错。

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C、D错。

伊勒呼里山(如下图)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

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

据此回答19~20题。

19.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典型的自然植被是(  )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20.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发生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  )

A.光照条件改善B.养分短时骤减

C.土壤酸性增强D.地表夏温降低

【解析】第19题,根据经纬度可知,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位于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处于寒温带,气温低,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D对;

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A错;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典型植被,B错;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典型植被,C错。

第20题,林区发生火灾后,林木枝叶多被火烧毁,遮挡光照的枝叶减少,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的光照条件改善,地表夏温相应升高,A对,D错;

草木燃烧产生的灰烬堆积在地表,养分短时会上升,B错;

草木灰烬多呈碱性,因而土壤酸性会减弱,C错。

【答案】19.D 20.A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对环境影响和实行森林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

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

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

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

间伐是长白山林区实行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图甲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乙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

(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

(4)请给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差异:

7月林地日平均气温较空旷地低。

原因:

7月份森林生长繁茂,枝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多;

林地热容量较空旷地大,增温慢。

(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亦可)

(2)差异:

冬季林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空旷地土壤温度高。

林内风速较小,林外较冷空气与林内较热空气的交换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森林对林地土壤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由于冬季积雪的存在,森林与空旷地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积雪的消融程度存在差异,)林内积雪厚度要大于空旷地,积雪对林地土壤保温作用更强。

(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即可)

(3)间伐调节了森林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间伐减少了自然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雪压等)的发生频率。

(4)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以间伐为主(防止皆伐或破坏性采伐);

建立自然保护区;

防治森林灾害(火灾、病虫害等)。

【解析】

(1)图甲显示,7月林地日平均空气温度低于空旷地。

其原因一是森林枝叶反射、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削弱作用强;

二是林内土壤、空气较湿润,环境的热容量较大。

(2)图乙显示,12月、1月、2月,林地月平均土壤温度较空旷地高。

其原因主要从森林对风力、积雪厚度等的影响角度分析。

如森林可削弱风力,林区风速较空旷地小,土壤热量散失较少;

林地积雪厚度大,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强。

(3)间伐部分林木后,林木的密度减小,改善了森林的光、热、水、土和防灾等条件,有利于保留林木的生长。

(4)主要从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资源利用方面,主要采取间伐措施,防止皆伐和破坏性采伐;

保护森林资源方面,主要有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森林更新和防治森林灾害等。

2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

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

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

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

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

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末次冰期及其以后东南亚海陆分布变化情况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2分)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

(3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

(2分)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

(2分)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

(2分)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

(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

(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

(3分)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

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

(1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

(2分)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

(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第

(1)题,由纬度及气候资料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判断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植被生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快慢方面,注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的表述。

(2)题,土壤贫瘠的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

注意火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

第(3)题,可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理解大陆桥成因:

气候变冷,大陆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显现。

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

第(4)题,连续进化说明环境稳定;

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化有关。

注意比较原生存环境与该岛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生存空间变化。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

“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

在我国川西、滇西北、藏东南以及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

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大量矿物质丰富的原生石头(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

下图为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示意图。

注:

郁闭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

(1)结合材料推断“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6分)

(2)结合材料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4)图中“红石滩”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

(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

潮湿干净的自然环境;

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

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岩石表层。

(2)分布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

纬度较低,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

(3)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

西侧主要受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相比较高山流石滩,红石滩海拔较低,温度适宜;

多河谷,水汽湿度大;

地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

人为破坏较少。

【解析】第

(1)题,可从气温、自然地理环境、原石表层特征等方面分析。

(2)题,可从地形、气温等方面分析。

第(3)题,图示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原因可从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角度分析。

第(4)题,可从温度、湿度、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