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619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Word下载.docx

胡·

维滕巴赫同马克思的父亲有过友好交往。

马克思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受到了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启蒙精神的教育与熏陶。

在这里还值得提到的是,他未来的岳父路·

冯·

威斯特华伦男爵向他介绍过圣西门的学说,并促使他注意社会问题。

马克思始终对这位男爵怀有非同寻常的感情,1841年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献给了他,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意。

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虽然作为中学生的马克思是否参加过上述社会活动尚待考证,但是他无疑受到了上述政治上与宗教上的自由主义倾向的感染,这对他精神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作明显地体现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之中。

1835年(17岁)马克思在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

虽然神也给人指定了获得幸福的共同目标,但是人类至今仍未接近这个目标和找到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做为手段)应遵循的主要指针应当是促进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他坚决反对狭隘的利已主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能够成为名学者,伟大的贤哲,优秀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完美的人。

”这篇文章虽然反映年仅十七岁的马克思当时对人类历史的见解还是属于唯心主义的,甚至还有些迷信色彩,但是可以看出马克思有着强烈地追求自由的渴望,确立了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产生了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这就给马克思进一步探求真理提供了第一个推动力,成为他毕生伟大事业的起点。

2、恩格斯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

恩格斯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状况与马克思相比是不同的。

恩格斯的故乡巴门是莱茵省有名的纺织工业中心。

与特利尔自由主义运动蓬勃开展的情况不同,在巴门精神生活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虔诚主义。

它反对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进步思想,宣传劳动群众的罪孽是他们贫困的真正原因,蛊惑劳动人民保持严格的宗教信仰和安于难以忍受的穷苦生活。

巴门的资产阶级与特利尔的资产阶级不同,根本不参与为争取出版自由和宪法的自由主义斗争,资本家所关心和议论的问题,只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事务。

恩格斯的父亲是一位怀有这种虔诚主义的纺织工厂主,在1835年还担任过革新教区负责人,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所以,在恩格斯家庭里是严格保守的和虔诚主义的精神占统治地位,父亲对儿女们施以严峻的宗教教育,要求他们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得听信宗教信条。

恩格斯作为长子,父亲对寄予厚望,并严加管教,希望他成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恩格斯开始就读的巴门市立学校也是虔诚主义精神占统治地位。

1835年(15岁)恩格斯转学到爱北斐特中学之后,他周围的环境开始有了变化。

该学校是普鲁士历史悠久的最好的学校之一,这里一些怀有自由主义信仰的教师对他产生过重大的思想影响。

可见,与马克思所经历的道路不同,恩格斯一开始就不得不为初步树立自由主义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而进行艰难的斗争。

(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成长的不同环境决定了他们早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途径或特点。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他们思想发展总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具有共同性,但是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却存在重大差别,并对他们早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出现不同的结果。

马克思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下,初步确立了拥护社会进步事业和自由主义的立场。

而恩格斯必须冲破社会与家庭的虔诚主义的重重精神枷锁,才能找到通向自由主义的道路。

相对地说,马克思走向社会的道路是比较平坦的,他在父亲的亲切关怀与严格要求下,通过大学的深造而走向社会。

恩格斯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1837年),就不得不按照父亲意旨缀学从商,从而使他上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泡影,不得不走上自学成才的艰难道路。

恩格斯的家庭环境与工作经历形成了他思想发展的如下特点:

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立场的确立,主要是通过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和自我钻研理论而实现的。

在学习经商的过程中,恩格斯得以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非人生活,和工厂主们的贪婪和伪善,深刻地感受到了宗教教义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所以,有人简洁地把恩格斯的成长道路归结为由生活走向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的起点前进,最后是殊途同归,他们大致都在1844年先后独立地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恩格斯主要是通过社会——经济的批判,即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和经济过程实现这个转变的;

马克思则主要是通过哲学——政治的批判,即积极参加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这个转变的。

但是,这种区分只是就他们开始批判的着重点不同而言的,人们决不应把二者截然分开,更不应使它们相互对立起来。

实际上,恩格斯也不断投身现实的政治斗争,先是参加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青年德意志”文学—政治运动。

这是一个在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文学团体,主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

随后他又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政治运动。

特别是在恩格斯思想形成的决定时期—--曼彻斯特时期,他已经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

恩格斯虽然没有专修哲学,但他通过自学走过了一条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

马克思自始未脱离过对现实社会的研究,早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对经济问题作研究的重要性。

他最后也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认真而系统地研究,才实现了对黑格尔体系的全面批判和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从他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到他在巴黎创办《德法年鉴》,经历了大约八年时间(1836年—1844年)。

这个转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具有不同思想发展特点的四个时期:

大学时期;

《莱茵报》时期;

克罗茨纳赫时期;

巴黎时期。

(一)大学时期(1836年进入柏林大学至1841年年底,包括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谋求职业的几个月时间),

特征:

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探索时期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主要活动:

马克思主要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和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运动,形成了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并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走向社会。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

1836年10月转学到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在柏林大学学习则是他探索新世界观的真正开端。

在柏林大学学习学习期间,马克思开始养成对所有读过的书都作摘录笔记的习惯。

柏林大学是黑格尔学说的研究中心。

黑格尔于1818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形成自己的学派,把德国古典哲学推向顶峰。

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次年因患霍乱去世。

黑格尔学说在这个学校中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1837年4-5月间马克思通过钻研黑格尔著作和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活动(博士俱乐部是由一些持青年黑格尔派观点的大中学教师和博士组成的学术团体,其精神领袖是柏林大学神学系讲师布鲁诺·

鲍威尔。

他们共同研究黑格尔哲学,批判神学蒙昧主义,捍卫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并且试图辩证地探讨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

),促使他转向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通过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不仅找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同志,而且还深入地理解了辩证法,并使辩证法变成自己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开始了自己新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当时对自己结识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如施特劳斯、布鲁诺·

鲍威尔,转向黑格尔哲学是非常重视的,把它比作为标志着新方向的界碑。

的确,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使他站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从辩证思维中吸取智慧,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发展找到了一把钥匙。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早年曾受到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主张对德国进行政治改革,但晚年走上了与普鲁士专制政权妥协的道路,在他身上反映出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与软弱性。

(政治上的双重性)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他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发展,而这个“绝对观念”其实就是上帝的代名词。

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把普鲁士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基督教说成是合理的、必然的,因此他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赞扬,他的哲学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他去世的前一年(1830年)被当局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

但是,在黑格尔保守的哲学体系中却埋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宇宙和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一世不变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是从低级到高级无休止地向前发展的。

根据这个原理,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当然也不是永恒的。

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保守的,但其方法论却是革命的,这一严重的内在矛盾决定了黑格尔学派迟早会发生剧烈的分化。

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在黑格尔逝世后不久,黑格尔派便发生了分裂,按照其政治倾向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

在政治上比较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固守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抛弃他的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基督教的上帝等同起来,他们支持教会,维护君主政体和容克地主的官僚制度,反对资产阶级关于信仰自由和政治民主的要求。

在政治上比较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则着重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反对封建专制,要求人的自由,论证把人从封建制度和宗教神权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正义性,批判社会现实,主张在德国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

因为参加黑格尔左派的成员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

这两大学派之间的斗争,不仅在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实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尖锐对立。

]

马克思正是在黑格尔派开始分裂的情况下转向黑格尔的。

因此,马克思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纯粹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具体表现在:

在政治上,马克思是革命民主主义者,而青年黑格尔派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在哲学观点上,马克思坚持黑格尔关于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的思想,反对青年黑格尔派中许多人将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

基本特征

政治方面

哲学方面

黑格尔

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老年黑格尔派

比较保守

支持教会,维护君主政体和容克地主的官僚制度,反对资产阶级关于信仰自由和政治民主的要求。

固守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抛弃他的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基督教的上帝等同起来

青年黑格尔派

资产阶级自由派;

是一种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

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反对封建专制,要求人的自由,论证把人从封建制度和宗教神权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正义性,批判社会现实,主张在德国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着重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将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割裂

早年马克思

不是一个纯粹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

革命民主主义者

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坚持黑格尔关于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的思想,,反对青年黑格尔派中许多人将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

1841年3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表明马克思当时主要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突出强调了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在论文中,与黑格尔对伊壁鸠鲁哲学采取蔑视和否定的态度不同,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哲学中关于自由思想和无神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无神论思想的充分肯定,表现出了马克思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马克思还在博士论文中针对伊壁鸠鲁把人与周围世界对立起来,通过摆脱世界来保持自由的消极观点,提出了通过哲学的批判来改造现实世界,世界的合理发展只有通过精神和现实的结合才能实现的正确观点。

可见,马克思已经在抽象的形态上开始涉及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亦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马克思这些观点显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也正是这些观点使马克思最终走向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可见,《博士论文》集中表达了马克思当时所确立的世界观与政治立场,是马克思反宗教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宣言书,表达了马克思反对基督教和普鲁士专制王朝的坚定革命立场,标志着马克思以无神论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面貌登上了社会活动舞台。

(当时马克思直接参与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宗教的政治斗争。

1841年3月底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4月中旬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时的马克思23岁)

(二)《莱茵报》时期(1842年年初至1843年3月)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直接投身于现实斗争,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思想进程。

马克思积极参与现实的政治与思想斗争,接受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和宗教批判理论的影响,在反专制制度的现实斗争中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向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转变。

在大学里,马克思处在“理性王国”之中,他所思索的、争辩的,主要是抽象的哲学问题,他虽然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不完善之处,但并没有跳出思辩哲学的范围。

真正动摇他对黑格尔哲学信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社会实践是他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原准备在波恩大学取得教授职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但由于他激进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态度以及当时普鲁士反动政府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排挤,使他难以实现这一愿望。

[1842年3月普鲁士王国最高法院正式判处革除布鲁诺·

鲍威尔在波恩大学神学系的教职,因为他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开宣扬无神论观点,参加自由主义者示威性集会。

]因此,马克思转而从事报刊工作,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成为该报经常撰稿人。

10月,马克思受聘出任《莱茵报》主编,握了历史机遇,把这份带有温和的自由主义倾向报纸变成了与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报纸,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来实现自己中学时代确立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理想抱负,从而在自己的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1843年3月中旬他不屈服于查封该报的命令,公开声明由于书报检查制的关系而退出该报编辑部。

这段时间构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莱茵报》时期。

1、林木盗窃问题与《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在当时的德国,农民极端贫困,林木盗窃问题日益严重。

国家为了维护剥削者的利益,严加惩罚。

但是,莱茵省议会认为惩罚措施还不严格,于1841年通过一项法案,将拣拾枯枝列入盗窃林木的范围,并予以法律制裁。

这就把地主阶级的利益上升为法律,加以保护;

同时又剥夺了农民拣拾枯枝的习惯权力。

1842年10月,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旗帜鲜明地捍卫贫苦农民的利益,猛烈抨击普鲁士国家和法律制度,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辩护。

马克思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国家和它的各级机构绝对不是什么“普遍理性”和社会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按私有制的性质来行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5页。

),是私人利益和私人特权的保护者。

应该说,马克思的批判是尖锐而有力的。

但是,他在做了这样的批判之后却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国家和法是理性的体现,应该超越私人利益之上,可是社会的现实却同黑格尔的理论大相径庭,国家和法总是为经济上占优势的社会势力服务,究竟国家、法同物质利益谁决定谁呢?

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哲学是大可怀疑的。

可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动摇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促使马克思初步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

马克思对林木盗窃法的评论是他转向经济关系研究的开始,这种研究促进了他思想与理论中唯物主义因素的增长和在政治立场上转向共产主义,打开了马克思通向历史唯物论的大门。

他对物质利益作用的认识,为他不久正确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准备了条件。

2、维护摩塞尔地区贫苦农民利益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1843年1月,马克思为了维护摩塞尔地区贫苦葡萄农的利益,发表连载文章,直接对官方展开论战。

特别是,马克思到摩塞尔地区做了实地调查之后,发表了《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

马克思更加尖锐地谴责了普鲁士专制主义,指出摩塞尔地区农民贫苦的原因不是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不是个别官吏的失职,而是普鲁士的封建官僚制度。

这里涉及到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国家制度、国家管理原则是由什么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

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9页。

)可见,马克思这时已经认识到,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原则的不是个人意志,而是在人的意志和行动背后客观存在某种客观关系。

在国家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探求“国家生活现象”的客观基础问题,表明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又跨进了一步。

(表明马克思试图以存在于客观关系中的客观规律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这与黑格尔把人类历史进程归结为绝对观念运动的唯心史观是截然相反的。

)“国家生活现象”的客观基础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他后来科学说明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

不过,在这个时候马克思还只是笼统地认识到有一个决定国家制度的“客观关系”,至于这个“客观关系”是什么,他还说不清楚。

3、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正是《莱茵报》的战斗中,马克思迈出了转向共产主义的步伐。

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思潮作了表态,可以看做是马克思转向共产主义的开端。

马克思表达了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不赞同态度,但同时又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给自己提出了对共产主义进行系统地“理论论证”,即建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马克思开始了对共产主义的研究,这为马克思改造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从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最初基础。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研究经济关系的文章中包含者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马克思采取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我们想把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且竭力做到只是概括地表明这些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3页。

)为此,马克思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

为了了解有关林木盗窃案件对农民不合理的审判,马克思到法庭参加旁听;

为了了解摩塞尔地区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同官方冲突的实情,马克思在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在《莱茵报》上公开发表后,普鲁士王朝面对铁的事实陷入了理屈词穷的窘境,不得不求助于查封该报的暴虐措施。

二是马克思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政治上和社会上被压迫的贫苦群众利益而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正是这两个鲜明的特点标志着马克思向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转变历程的开始,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莱茵报》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加强,使得它同普鲁士政府的矛盾激化。

普鲁士王朝十分惧怕《莱茵报》日益增长的政治与思想影响,就在该报发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期间对它采取了强暴的查封措施,决定从1843年4月1日起停止《莱茵报》出版。

马克思针锋相对,于3月17日声明:

“本人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44页。

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标志着马克思的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

虽然马克思失去了《莱茵报》这个阵地,但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赢得了时间。

总结、消化、吸收《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解决使马克思感到苦恼的问题的时刻即将到来。

(三)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年5月至10月初旬)

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直接准备时期

马克思把哲学批判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达到了基于唯物主义的初步认识,实现了同黑格尔哲学的决裂和明显转到哲学唯物主义立场。

1843年5月底,马克思移居莱茵省的小镇克罗茨纳赫,6月中旬与燕妮结婚。

对于燕妮来说,从此与过去的贵族生活截然分开了,公然同她的阶级决裂,从今以后,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她站在了她丈夫的一边。

为了解决引起苦恼的疑团(社会矛盾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它将促使社会如何发展?

人们应该如何对世界进行革命改造?

这些是黑格尔哲学不能解决的严重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决心继续进行他于1841年底开始的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

但是,马克思此时的批判同以往的情况相比有了质的差别。

这时马克思是以在《莱茵报》时期所获得的经验和新认识作为基础,而且他批判的目的不限于证明黑格尔体系的内在矛盾,其主要意图在于求得对他在《莱茵报》时期已经意识到的、尖锐的现实社会矛盾的科学解释,即探讨现实国家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等问题。

马克思在婚后的几个月里,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同时,广泛认真地阅读和摘录了大量历史著作和一些政治学著作。

这种研究与批判的结晶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共五册)

1、历史研究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转向共产主义准备了思想前提

马克思对历史—政治著作的集中研究是在1843年7、8月间。

五册“克罗茨纳赫笔记”包括二十四位作者的二十四部著作和八篇文章的摘录,其中极大部分是历史著作,关于国家与法的政治学著作仅有三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马基雅弗利的《论国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而历史方面的摘录涉及自公元前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共计2500多年世界史的事件,法国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

读书笔记基本上是对他所阅读过的原著的摘要,但是摘要的内容却能清晰地反映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倾向。

马克思在对欧洲主要国家法国、英国、德国自中世纪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行研究过程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分析社会经济过程和社会政治过程,以求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