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377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docx

第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比例的意义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

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

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

164.5:

2.710:

6

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

4.5:

2.7=10:

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

复习旧知,沟通知识之间的练习。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组成比例?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4.5:

2.7=10:

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

课时

2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

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

1/5:

1/2和5:

2

3/4:

5/8和5/8:

3/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解释应用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2.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

a=3:

b。

(2)

: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3.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4.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4~6题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解比例

课型

新授

课时

3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

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

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

3:

8=15:

( )。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3.导入:

如果把3“8=15:

( )写成3:

8=15:

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4.教师板书课题:

解比例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

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

什么叫解比例?

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三、课堂练习

P37~38第7~10题。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板书例2例3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4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

y/x=k(一定)

6.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例2

(1)题中有几种量?

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

这个比值是什么?

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y/x=k(一定)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5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

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

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1.说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提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观察后你又有什么发现?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4.用字母表示:

x×y=k(一定)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6.你还有什么疑问?

7.小结成反比例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2.完成练习七的第6~15题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板书设计: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x×y=k(一定)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课型

练习

课时

6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

难点

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

判断: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分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比较正比例、反比例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3)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7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

重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

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基本练习

1.每箱的木瓜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6

2

总个数

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每箱

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的哪一个量不变?

④每箱的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二、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零件总数

4.国儿童报的订烽和钱数

5.圆的面积与半径

6、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等能力。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

正比例:

y/x=k(一定)

反比例:

x×y=k(一定)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正比例、反比例

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8

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掌握成正、反比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

教学

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什么叫做正比例的关系?

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式?

3.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什么叫做反比例的关系?

4.怎样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关系式?

5.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关说明理由。

(1)每包书中的册数相同,包数和总册数

 

掌握成正、反比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2)全班的学生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3)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4)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一个单位食堂每天吃大米的数量,吃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吃的天数

1

2

3

……

大米

总量

50

100

150

……

表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成( )关系。

三、课堂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板书设计:

正比例、反比例综合练习

正比例:

y/x=k(一定)

反比例:

x×y=k(一定)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比例尺

课型

新授

课时

9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

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

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引入新课

出示地图

(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准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

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本插图

(2)找到比例尺1:

100000000

(3)认数值比例尺

1:

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100000000厘米

3.线段比例尺

(1)看课文插图找到比例尺

(2)说明       是线段比例尺

(3)比例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四、课堂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相关练习。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比例尺的应用

课型

新授

课时

10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

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比例尺?

2.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

4500000

(2)比例尺80:

1

(3)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看课本插图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汇报解答情况

①用方程解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②用算术解

2.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

你想怎样画?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班上汇报,交流

图上的长=80×1/1000=0.08(m)

0.08m=8cm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班上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的4~10题

 

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板书例2、例3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型

新授

课时

11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在或缩小。

教学

重点

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教学

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引入新课

1.你见过课文插图这些现象吗?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2.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

1放大是什么意思?

(3)说说放大后图表的边长

(4)画一画

2.出示图形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说一说:

按2:

1放大意思

 

 

理解放大和缩小的的含义。

 

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尝试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2)各自尝试画图

(3)展示学生作品

3.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如果把放大后的两个图形的各边按1:

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按1:

3缩小是什么意思?

(2)学生尝试画

(3)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在或缩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比例的应用

课型

新授

课时

12

1.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

重点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1.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的速度一定……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

(3)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看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五泉小学学校管理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策略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3)与算术解比较

2.教学例6

(1)看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4)设未知数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1、2题。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解:

设李奶奶家上月的水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