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379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

垂髫:

三四岁八九岁;“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

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

20岁;而立:

30岁;不惑:

40岁;知天命:

50岁;花甲:

60岁;古稀:

70岁;耄耋:

80岁、90岁;期颐:

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B“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

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年有“除旧”“守岁”等各种习俗。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过洋节风气的盛行,过中国年的“年味”渐淡。

为增加我国传统的“年味”,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下列建议中不是很适合的一项是(   )

A. 写春联贴家门增加过年喜庆气氛。

                      

B. 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以庆贺新年。

C. 全家人驾车出游过有意义的新年。

                      

D. 街坊邻居之间互相道个喜拜个年。

【答案】C

【解析】【分析】写春联,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街坊道喜拜年这几种都属于传统习俗,有“年味”。

驾车出游属于现代。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注意对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

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B

【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答案】B

【解析】【分析】B: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6.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

B. 陈涉复立楚国社稷。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C.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

D.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

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

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

【答案】B

【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维是唐代诗人,其作品《使至塞上》《竹里馆》都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B.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 “这是我的好朋友李华从他的家乡给我带来的一件根雕礼物。

”这句话没有语病。

D. “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条件复句。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贵姓”属于敬称,“家父”属于谦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

《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

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

C.“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与“六艺”中的“射”含义不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

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 《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是“详细”之意。

D. 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与《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都是疾走、快走的意思。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辞。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敬辞谦辞。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词语意义和文化常识,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和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比照辨析正误。

11.班上开展主题为“推进诚信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准备。

(1)【观点论述】何先生在当当网的一次促销活动中,以每台三千多元的价格抢购了7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商家却以标错价格为由拒绝发货。

商家表示愿赠送小礼品作为赔偿。

对于商家的赔偿提议,何先生表示拒绝。

如何看待此次买卖纠纷?

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与战国时期一个以信变法的传奇故事有关。

请将该故事简要复述出来。

(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信”的典故,请结合以上内容,补出下联。

上联:

曾子杀猪言而有信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我认为卖家的行为是失信的表现,赞成买家的做法。

因为买家已经付款,卖家拒不发货就是违背了对客户的承诺。

买卖双方都信守承诺,强化规则意识。

(2)商鞅为获得民众信任,说能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的人有赏。

百姓不相信,有个人搬了,商鞅给了他赏金。

百姓自此相信新法令,秦国日益强大。

(3)商鞅立木一诺千金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商家却以标错价格为由拒绝发货,表示愿赠送小礼品作为赔偿,是失信的表现。

买家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买家已经付款,卖家拒不发货就是违背了对客户的承诺。

买卖双方都信守承诺,强化规则意识。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

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

“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百姓自此相信新法令,秦国日益强大。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上联:

曾子杀猪言而有信,曾子为了教育孩子养成诚信的性格,兑现承诺杀猪教子,信守承诺。

下联:

商鞅立木一诺千金。

故答案为:

(1)我认为卖家的行为是失信的表现,赞成买家的做法。

因为买家已经付款,卖家拒不发货就是违背了对客户的承诺。

买卖双方都信守承诺,强化规则意识。

(2)商鞅为获得民众信任,说能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的人有赏。

百姓不相信,有个人搬了,商鞅给了他赏金。

百姓自此相信新法令,秦国日益强大。

(3)商鞅立木一诺千金

【点评】

(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材料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1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

“晋太元中”“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都以年号纪年。

C.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课文《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他们都是俄罗斯诗人、作家。

【答案】D

【解析】【分析】D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级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作者、作品及作品内容的理解。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垂髻之年:

三四岁至七岁。

弱冠:

男子二十岁。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束发:

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

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

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本题D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1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B.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C.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D. 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错误,对联尾字为“仄起平落。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5.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  )

A. 避讳   避席                    

B. 顿首     下拜                    

C. 拱手   作揖                    

D. 拂塵尾   轼车

【答案】D

【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6.下面这段邀请词中的画线部分,不是谦辞的一项是(   )

值此新春佳节,愚兄特在寒舍略备薄酒,诚邀贤弟把酒畅聊,共叙情谊。

明晚六时,恭候光临。

A. 愚兄                                     B. 寒舍                                     C. 薄酒                                     D. 贤弟

【答案】D

【解析】【分析】ABC都是谦称,D.属于敬辞,贤弟:

敬称自己或别人的弟弟。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谦敬方面进行辨析,谦语:

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敬语: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两种词语进行积累。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性的剧作有《屈原》《棠棣之花》等。

B. “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C.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

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此题错在“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的表述,古时男子行加冠礼是在二十岁。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

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8.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笔画清劲优雅,节奏和谐。

B.字体干净匀称,温润如玉。

C.楷行两书并用,墨色浓淡相宜。

D.作品柔美不足,刚劲有余。

(2)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

要求:

正确、流利、美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

(1)D

(2)略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

仔细观察书法作品,可以确定其为行楷。

它的特点是行笔轻盈,点画灵动,字体匀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D项“柔美不足”的分析是错误的,从“黄”“空”“江”等字可以看出字体的柔美。

(2)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此题要注意“鹤”“碧”“惟”的结构要安排合理。

故答案为:

(1)D;

(2)略

【点评】

(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

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观其气势和神采如何,然后欣赏章法与结构,最后是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书写汉字要做到规范、工整和美观。

书写时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避免写错别字。

19.班级开展“读名著,品经典”的主题班会,你也参与其中。

(1)【观点论述】改编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

《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

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

“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

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对此,你怎么看?

说说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并有明确的结论。

(2)【故事链接】下图与初中教材某一课的内容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120字以内。

(3)【拟写对联】我国经典故事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请根据上联,拟写出下联。

上联:

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

愚公有理有据地反驳了他,并坚定不移地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两座大山。

(3)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但名著改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恶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根据对《愚公移山》的阅读积累,概括故事梗概。

愚公移山:

愚公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要移走大山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总有一天会把山搬走的。

最终感动了天神,搬走了大山。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上联:

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根据三国战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对出下联:

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故答案为:

(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