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380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docx

安徽理工大学抗震结构课程设计模板汇总

1.工程概况

1.1结构方案

该全现浇框架结构处于8度(0.2g)设防区,建筑为六层,底层柱高4.2m,其他柱高为3.6m;场地为II类场地,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根据“抗震规范”第

6.1.2条,确定结构抗震等级。

该建筑开间进深层高较大,根据“抗震规范”第

6.1.1条,全现浇框架结构体系选择大柱网布置方案。

考虑本工程楼面荷载较大,对于防渗、抗震要求较高,为了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及施工方便,采用整体现浇梁板式楼盖。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地基有较好的土质,地耐力高,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并按“抗震规范”第6.1.14条设置基础系梁。

1.2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

结构布置见图1

1.3梁柱截面尺寸: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见下表

构件

编号

计算跨度L

(mm)

h=(1/8~1/12)L

(mm)

b=(1/2~1/3)h

(mm)

横向框架梁

L1

6600

650

250

纵向框架梁

L2

6000

600

250

L3

4000

600

250

底层框架柱

Z1

4200

550

550

其它层框架柱

Z2

3600

500

500

图2梁柱界面尺寸

2.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资料准备:

查《荷载规范》可取:

2.1屋面荷载标准值:

屋面恒载标准值:

5.95KN

屋面活载标准值(不上人):

0.5KN/m2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0.75KN/m2

2.2楼面荷载标准值

楼面恒载标准值3.80KN/m2

楼面活载标准值2.50KN/m2

2.3梁柱自重:

构件

编号

截面

(m2)

长度

(m)

线荷载(KN/m)

每根重量(KN)

每层根数

(个)

每层总重

(KN)

L1

0.25*0.65

6.1

4.0625

26

16

208

L2

0.25*0.6

5.5

3.75

21.75

15

326.25

L3

0.25*0.45

3.5

3.75

9.38

6

56.28

Z1

0.55*0.55

4.2

7.5625

31.76

24

762.24

Z2

0.5*0.5

3.6

6.25

22.5

24

540

 

2.4墙体

(1)第一层

内墙总重

6.6*4*5.96=157.344KN

外墙总重

90.4*6.84=618.336KN

楼面面积

2

422.4m2

楼面恒载

3.8*422.4=1605.12KN

楼面活载

2.5*422.4=1056.00KN

一层重力代表值

G1G恒0.5G活

(208326.556.28762.3)1.05157.344618.3361605.1210560.54329.534

注:

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1.05

6.6*8*4.95=261.36KN

90.4*6.84=618.336KN

(2)第二至五层内墙总重外墙总重

楼面面积422.4m

楼面恒载3.8*422.4=1605.12KN

楼面活载2.5*422.4=1056.00KN

二至五层重力代表值

G25G恒0.5G活(208326.2556.18540)1.05

261.36618.3361605.1210560.54199.77

注:

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1.05

屋面面积422.4m2

第六层重力代表值

G6G恒0.5G活325.442513.28(211.2316.80)0.53102.72

3.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3.1横梁线刚度ib的计算:

类别

Ec

(KN/m2)

B×h(m

×m)

I0(m4)

l(m)

EcI0/l

(KN·m)

1.5EcI0/l(KN·m)

2EcI0/l

(KN·m)

AB跨、

BC跨

4.0×107

0.25×

0.65

5.72×

10-3

6.3

2.6×104

3.9×104

5.2×104

3.2柱线刚度ic的计算:

层次

hc(m)

Ec(KN/m2)

b×h(m×m)

Ic

(m4)

EcIc/h

(KN·m)

1

4.2

3.0×107

0.55×0.55

7.63×10-3

5.45×104

2--6

3.6

3.0×107

0.5×0.5

5.21×10-3

4.34×104

3.3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

(D值法)

(1)第一层

1、A-1、A-8、C-1、C-8(4根)

K=3.9/5.45=0.72

ac=(0.5+K)/(2+K)=0.45

Di1=ac×12×Kc/h2

=0.45×12×5.45×104/4.22

=16683.7KN/m

2、A-2、A-3、A-4、A-5、A-6、A-7、D-2、D-3、D-4、D-5、D-6、D-7(12根)

K=5.2/5.45=0.95

ac=(0.5+K)/(2+K)=0.5

Di2=ac×12×Kc/h2

=0.5×12×5.45×104/4.22

=18537.4KN/m

3、B-1、B-8(2根)

K=(3.9+3.9)/5.45=1.43

αc=(0.5+K)/(2+K)=0.56

Di2=ac×12×Kc/h2

=0.56×12×5.45×104/4.22

=20761.9KN/m

4、B-2、B-3、B-4、B-5、B-6、B-7(6根)

K=(5.2+5.2)/5.45=1.91

αc=(0.5+K)/(2+K)=0.62

Di2=ac×12×Kc/h2

=0.62×12×5.45×104/4.22

=22986.39KN/m

∑D1=16683.7×4+18537.4×12+20761.9×2+22986.39×6

=535360.54KN/m

(2)第二至六层

1、A-1、A-8、C-1、C-8(4根)

K=3.9×2/(4.34×2)=0.9

ac=K/(2+K)=0.31

Di1=ac×12×Kc/h2

=0.31×12×4.34×104/3.62

=12457.41KN/m

2、A-2、A-3、A-4、A-5、A-6、A-7、D-2、D-3、D-4、D-5、D-6、D-7(12根)

K=5.2×2/(4.34×2)=1.2

ac=K/(2+K)=0.375

Di2=ac×12×Kc/h2

=0.375×12×4.34×104/3.62

=15069.44KN/m

3、B-1、B-8(2根)

K=(3.9+3.9)×2/(4.34×2)=1.8

ac=K/(2+K)=0.47

Di3=ac×12×Kc/h2

=0.47×12×4.34×104/3.62

=18887.03KN/m

4、B-2、B-3、B-4、B-5、B-6、B-7(6根)

K=(5.2+5.2)×2/(5.45×2)=1.9

ac=K/(2+K)=0.49

Di4=ac×12×Kc/h2

=0.49×12×4.34×104/3.62

=19690.74KN/m

∑D2~6=12457.41×4+15069.44×12+18887.03×2+19690.74×6=386581.42KN/m

基本自振周期T1(s)可按下式计算:

T1=1.7ψT(uT)1/2注:

uT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

ψT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取0.6。

uT按以下公式计算:

VGi=∑Gk

(△u)i=VGi/∑Dij

uT=∑(△u)k

注:

∑Dij为第i层的层间侧移刚度。

(△u)i为第i层的层间侧移。

(△u)k为第k层的层间侧移。

s为同层内框架柱的总数。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过程见下表,其中第六层的Gi为G6和Ge之和。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

层次

Gi(KN)

VGi(KN)

∑Di(KN/m)

△ui(m)

ui(m)

6

3102.72

3547.89

386581.42

0.009

0.212

5

4199.77

8219.13

386581.42

0.021

0.203

4

4199.77

12890.37

386581.42

0.032

0.182

3

4199.77

17561.61

386581.42

0.045

0.15

2

4199.77

22232.85

386581.42

0.058

0.106

1

4329.53

27038.217

535360.54

0.05

0.05

T1=1.7ψT(uT)1/2

=1.7×0.6×(0.212)1/2

=0.45(s)

4.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本结构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型为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即:

4.1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eq

Geq=0.85∑Gi

=0.85×(4329.53+4199.77×4+3102.72)

=24231.33(KN)

4.2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а1

查表得二类场地近震特征周期值Tg=0.40s。

查表得设防烈度为8度的аmax=0.16

а1=(Tg/T1)0.9аmax=(0.4/0.47)0.9×0.16=0.138

4.3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

FEk=а1Geq=0.138×22982.48=3171.58(KN)

因1.4Tg=1.4×0.4=0.56s>T1=0.47s,所以不用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Fi=GiHiFEk/(∑GkHk)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Vi为

Vi=∑Fk(i=1,2,⋯n)

计算过程如下表: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层次

Hi(m)

Gi(KN)

GiHi(KN·m)

GiHi/∑

GjHj

Fi(KN)

Vi(KN)

6

22.2

3102.72

68880.384

0.223

707.11

3037.5

5

18.6

4199.77

78115.722

0.253

768.6

2330.39

4

15

4199.77

62996.55

0.204

614.88

1561.79

3

11.4

4199.77

47877.38

0.155

461.16

946.91

2

7.8

4199.77

32758.206

0.106

307.44

485.75

1

4.2

4329.53

18184.026

0.0588

178.31

178.31

308812.268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见图2

F6

层间剪力分布

水平地震作用分布

图2

 

5.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u)i和顶点位移ui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u)i=Vi/∑Dij

ui=∑(△u)k

各层的层间弹性位移角θe=(△u)i/hi,根据《抗震规范》,考虑砖填充墙

抗侧力作用的框架,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θe]<1/550计算过程如下表: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层次

Vi(KN)

∑Di(KN/m)

(△u)i

(m)

ui

(m)

hi

(m)

θe=(△u)

i/hi

6

707.11

386581.42

0.00183

0.0306

3.6

1/1967

5

1475.71

386581.42

0.0038

0.0288

3.6

1/947

4

2090.59

386581.42

0.0054

0.025

3.6

1/667

3

2551.75

386581.42

0.0066

0.0196

3.6

1/602

2

2859.19

386581.42

0.0073

0.013

3.6

1/575

1

3037.5

535360.54

0.0057

0.0057

4.2

1/736

由此可见,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发生在第二层,1/575<1/550,满足规范要

求。

6.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6.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

1-y)h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Vij=DijVi/∑DijMbij=Vij*yhMuij=Vijy=yn+y1+y2+y3注:

yn框架柱的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y1为上下层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2、y3为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

底层柱需考虑修正值y2,第二层柱需考虑修正值y1和y3,其它柱均无修正下面以②③⑥⑦轴线横向框架内力的计算为例:

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边柱)

层次

hi(m)

Vi(KN)

∑Dij

(KN/m)

边柱

Di1(KN/m)

Vi1(KN)

k

y

Mbi1(KN·m)

Mui1KN·m)

6

3.6

707.11

386581.42

15069.44

27.56

1.2

0.35

34.73

64.50

5

3.6

1475.71

386581.42

15069.44

57.53

1.2

0.4

82.84

124.26

4

3.6

2090.59

386581.42

15069.44

81.5

1.2

0.45

132.03

161.37

3

3.6

2551.75

386581.42

15069.44

99.47

1.2

0.45

161.14

196.95

2

3.6

2859.19

386581.42

15069.44

111.45

1.2

0.50

200.61

200.61

1

4.2

3037.5

535360.54

18537.4

105.2

0.95

0.65

287.20

154.65

例:

第六层边柱的计算:

Vi1=15069.44×707.11/386581.42=27.56(KN)y=yn=0.35(m)(无修正)

Mbi1=27.56×0.35×3.6=34.73(KN·m)

Mui1=27.56×(1-0.35)×3.6=64.5(KN·m)

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中柱)

hi(m)

V(iKN)

∑Dij

(N/mm)

Di2(N/mm)

Vi2(KN)

k

Y

Mbi2(KN·m)

Mui2(KN·m)

0.4

6

3.6

707.11

386581.421

9690.743

6.02

1.9

51.87

77.80

0

1475.7

0.4

5

3.6

386581.42

9690.747

5.17

1.9

121.78

148.84

1

5

2090.5

0.4

4

3.6

386581.42

9690.74

106.49

1.9

172.51

210.85

9

5

2551.7

0.5

3

3.6

386581.42

9690.74

129.97

1.9

233.95

233.95

5

0

2859.1

0.5

2

3.6

386581.42

9690.74

145.63

1.9

262.13

262.13

9

0

1.9

0.5

1

4.2

3037.5

535360.542

2986.39

130.42

301.27

246.49

1

5

6.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Mlb=ilb(Mbi+1,j+Mui,j)/(ilb+irb)

Mrb=irb(Mbi+1,j+Mui,j)/(ilb+irb)Vb=(Mlb+Mrb)/l

Ni=∑(Vlb-Vrb)k

具体计算过程见下表: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的计算

层次

边梁

柱轴力

Mlb

Mrb

l

Vb

边柱N

中柱N

6

63.9

37.2

6.6

15.8

-14.69

-29.38

5

157.36

99.83

6.6

39.0

-45.86

-91.72

4

242.26

163.32

6.6

63.6

-96.36

-192.72

3

326.58

201.29

6.6

83.3

-164.86

-329.72

2

359.75

246.57

6.6

95.2

-240.41

-480.82

1

353.82

252.78

6.6

95.2

-296.95

-593.90

具体内力图见图3

图3(a)

 

-Pi-

園*畀聊斜卸蛰聆27涉迄

X'E6S-

(q)eg

 

7.设计体会

一周的课程设计很快就结束了,通过本周的努力,我学会了抗震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为毕业设计以及今后的从事实际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与此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复习和巩固了框架结构设计和D值法等理论知识。

培养了荷载组合、框架结构设计计算、抗震设计、工程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运用标准与规范、报告撰写等一些基本技能。

培养了我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写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比如AUTOCAD、天正建筑、office等软件应用不熟练,对规范和标准不熟悉,对结构设计的全面把握能力不足,结构计算容易出错等等,我深知作为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在设计中一丁点差错,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一丝不苟,谨慎认真,努力把失误减小到零。

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结构设计人员的不易,我会更珍惜和努力学本专业。

能有这次来之不易的课程设计机会,我要感谢工民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机会;感谢悉心指导我们课程设计的各位老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抗震结构设计,怎样做抗震结构设计;同时也要感谢学校给我们良好的环境,这也是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

8.参考文献

1.尚守平.结构抗震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002

4.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1

5.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