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02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导学案.docx

《赤壁赋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赤壁赋导学案.docx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3.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而”“于”“乎”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课前自主学习

一.自主预习

(一)了解作家作品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二)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 )        酾酒( )桂棹()   横槊( )余音袅袅( )     渔樵( )幽壑( )    扁舟(  )嫠妇()     匏樽()愀然( )    蜉蝣( )山川相缪()   无尽藏()舳舻千里( )   狼籍 (  jí)旌旗( )     枕藉 ()

(三)通假字

1.举酒属客  (通,)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

3.山川相缪  (通,)

(四)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凌万顷之茫然

4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一词多义

【重点实词】

1.适

(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5)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6)适大病,不能行  

2.逝

(1)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2)时不利兮骓不逝  

(3)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4)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3.如

(1)纵一苇之所如  

(2)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如期完成  

4.属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5)举匏樽以相属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重点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所有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渔樵于江渚之上

(7)寄蜉蝣于天地

(8)托遗响于悲风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郁乎苍苍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又何羡乎                     

(6)相与枕藉乎舟中

(六)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舞幽壑之潜蛟。

    3.泣孤舟之嫠妇。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顺流而东也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8.正襟危坐

(七)、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客有吹洞萧者

5.渺渺兮予怀

6.何为其然也?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而今安在哉?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而又何羡乎?

11.相与枕藉乎舟中

(八)素材积累

素材一:

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

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应用话题】

1、胸怀2、态度决定成败3、珍惜拥有4、人要坦荡、达观5、变与不变6、乐与悲

素材二: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

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5、过诗意的人生

素材三: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

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

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6、人要适应现实

写作应用示例:

缩小痛苦,战胜挫折

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心灵的胜利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

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被这风刀霜剑所击倒,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

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

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

这才是享受生命啊!

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

“九死南?

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会自有一份美丽。

(应用示例摘自罗晓辉《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

问题存疑

 

课堂合作探究

【思考】

1.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2.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

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3.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

 

【探究】

1.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

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2.请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随堂达标训练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xū)属(shǔ)客冯(píng)虚御风B.溯(sù)流水嫠(lì)妇相缪(liáo)

C.酾(lì)酒横槊(shuò)扁(piān)舟D.狼籍(jí)枕藉(jí)无尽藏(zàng)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

寄,劝B.冯虚御风冯:

乘御:

C.倚歌而和之倚:

靠,依D.盈虚青如彼盈: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5.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文后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①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⑧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

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举:

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

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

余音,指萧声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第一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1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13.二段有八句话,请在其句序之间用“//”标注出第一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4.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苏子愀然()

(2)西望夏口()

(3)方其破荆州()(4)横槊赋诗()

15.翻译下列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5.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是

16.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一)略

(二)注音

rénxūshīzhàoshuòniǎoqiáohèpiānlípáoqiǎofúyóuliáozàngzhúlújíjīngjiè

(三)通假字

1.属通“嘱”,劝酒。

2.冯通“凭”,乘。

3.缪通“缭”,盘绕。

(四)古今异义

1.徘徊。

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3.茫然。

古义:

浩荡渺远的样子。

4.美人。

古义:

指他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五)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适

(1)享有

(2)到(3)女子出嫁(4)适合(5)刚刚,才(6)适逢

2.逝

(1)流逝

(2)跑(3)去,消失(4)通“誓”,发誓

3.如

(1)往

(2)好象(3)比得上(4)按照

4.属

(1)通“嘱”,劝酒

(2)通“嘱”,嘱咐(3)隶属(4)亲属(5)通“嘱”,劝酒(6)类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 (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转折  (7)连词,表修饰

2.之

(1)助词,的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助词,的(4)代词,它(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代词,它(7)代词,它们(8)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介词,在 

(2)介词,从(3)介词,在 (4)介词,在(5)介词,被(6)介词,在(7)介词,在 (8)介词,在 

4.乎

(1)形容词词尾

(2)形容词词尾(3)形容词词尾(4)语气词,表示疑问(5)语气词,表示疑问(6)介词,在

(六)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2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起舞。

    3.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4.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朋友。

   5.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

向南,名词作状语。

6.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

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

名次做动词,攻下.) 

8.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七)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2.状语后置句3.定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主谓倒装6.宾语前置句7.被动句8.宾语前置句9.状语后置句10.宾语前置句11.状语后置句

课堂合作探究

思考

1.感情线索:

乐-悲-乐(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月。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

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探究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2.

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课堂达标训练

1.B(属zhǔ酾shī枕藉jiè)2.C3.B(①和②均为名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4.D5.B6.B.(举:

举起)

7.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介词,被/介词,给。

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

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

打鱼砍柴;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舞:

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0.B.

11.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12.略

1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4.

(1)容色改变,

(2)向西,(3)当,(4)长矛

15.略16.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17.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