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05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

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

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

李白有诗写道: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

“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

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

原吉早孤,力学养母。

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明年充采访使。

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人皆悦服。

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

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一日,帝问:

“天下钱、谷几何?

”对甚悉,以是益重之。

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

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

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①九卿事。

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

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

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

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

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

原吉取齑黍以进,曰:

“愿殿下食此,知民艰。

”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

“高皇帝养贤以贻朕。

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

既还,原吉言:

“连岁营建,今告成。

宜抚流亡,蠲②逋负以宽民力。

”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

帝怒,杀主事萧仪,曰:

“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言者因劾大臣。

帝命跪午门外质辨。

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

“彼应诏无罪。

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

”帝意解,两宥之。

或尤原吉背初议。

曰:

“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

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

”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

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

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交阯平,帝问:

“迁官与赏孰便?

”对曰:

“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

”从之。

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

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

帝笑曰:

“卿欲效韩愈耶?

”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

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②蠲:

免除。

③移时:

一会,一段时间。

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B.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C.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D.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

后来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B.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C.古代表示贬官降职的情况都有一些专有词语,如:

罢、免、解、黜、夺、除、徙等,表示升迁则有擢、升、进等。

D.太学是汉代开始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

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

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

“高皇帝养贤以贻朕。

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

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①?

注①风尘:

指社会动乱。

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8.“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5分)

9.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悲”为其关键。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悲”是如何体现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山色湖光风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苦短,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功  名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朗朗的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

蒲家庄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

”先生才轻抬眼角,拱一拱手:

“父母官来了,里面请。

”知县哈哈大笑:

“学兄还在诲人不倦?

”先生也笑:

“请勿耻笑。

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笑:

“但愿但愿。

”遂拿起桌上小盅,兀自轻啜一口。

知县与先生本是同窗,同窗之时不分伯仲。

可知县一朝高中,放为命官。

先生却屡试不中,只好在此教书。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

“此中可有卧龙雏凤?

”先生把头一昂,指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

“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

此二人绝非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知县哈哈大笑:

“好,我等着。

到时定然再来给学兄祝贺。

公务繁忙,就此别过。

”先生也笑,拱手:

“送大人。

如此过了几年,会逢大考,弟子们去应童子试,那蒲留仙果然不负重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

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把。

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明强。

酒席散后,先生亲自去到姚明强家里。

却发现明强正在垂泪。

先生说:

“童子试及第,本应高兴才对,怎么反倒流起泪来了?

”姚明强道:

“我与那蒲留仙,诗词文章不分上下,平时先生更是多看我三分。

却为何人家三个第一,我却是榜上末名。

既生瑜何生亮啊!

先生道:

“此言差矣。

考试本就多偶然,各人又侧重不同。

偶尔落后,并不代表水平有差。

况且运筹帷幄瑜不及亮,排兵布阵亮不及瑜。

若无周瑜,亮借得东风又如何?

而若无亮,东风来时瑜尚在酣睡,又怎能成就千古功名?

明强慨然,点头称是。

后张献忠作乱,杀川中百姓十之六七。

作乱平息时,川中大片耕地荒芜。

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中,此后依旧苦读不舍,终于金榜题名,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

期间,姚明强一直打探蒲留仙消息,无奈所遇家乡之人都摇头不知。

转眼已近古稀,姚明强辞官回家,再无公务繁忙,心中却愈发思念故乡,于是不惧旅途劳累,亲回蒲家庄。

故乡故土,历历在目,家乡父老,却已不识故人。

感慨之余,他又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

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如同山丘叠乱,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碗苦茶。

明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眼泪。

留仙却泰然自若,谈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其时先生已经还乡,闻言如今尚健在,二人相约,去拜见先生。

先生已近耄耋,鹤发童颜,长须飘飘。

见到昔日得意弟子,朗声大笑。

二人皆先言自愧,辜负先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

“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知道。

现在请把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

”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先生看时,明强也拿过一卷来看。

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

“读书之人,当以社稷为重,做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

写些鬼怪狐仙,岂是读书人所为?

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时不语。

突然猛睁双眼,言道:

“功名者,功在社稷,名传四野,乡人称道,路人艳羡。

可此只不过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

“那何为大功名呢?

”先生道:

“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扬后世。

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强不屑:

“后世之事,我等岂能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

今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摸,才应为真功名。

留仙摇头苦笑。

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年后,蒲家庄建了一个纪念堂。

导游给大家作介绍:

“这里纪念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郭沫若题字: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有游人问:

“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吗?

”导游的脸一红,说:

“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首段关于清风、蝉鸣、读书声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知县的到来作铺垫。

B.先生与知县是同窗,当年不分伯仲,但知县科举高中,先生却屡考不中,这说明当时并不以真实水平衡量人才。

C.姚明强在童子试中成绩不如蒲留仙,于是在家中独自垂泪,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要强上进的人,所以他最终超越了蒲留仙。

D.姚明强与蒲留仙重逢,见蒲留仙满脸菜色,家境贫寒,不禁对他心生同情,但蒲留仙却表现得很坦然,展现了君子之风。

E.文章以“功名”为标题,让读者产生了何为功名的疑惑,读罢全文,其中先生的话语,则让读者有了对功名大与小的思考。

(2)小说中的先生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6分)

(4)臧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百岁杨绛:

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

“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

“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

“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

“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

“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

“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

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

“谢谢!

谢谢!

我们很忙,谢谢!

谢谢!

”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

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

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

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

就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

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

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

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

“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愿为丈夫解忧。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6分)

(3)题目中的“坐在人生边缘”,有何含义,请结合原文分析。

(6分)

(4)文章中说:

“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系列举措以来,社会公众响应号召,作为党员的老张更是身体立行,食不二味,。

②倘若自己的安全和切身利益受到威胁,但凡是正常的人,都会,必会前奔后忙,严防死守,彻去危情方能心安。

③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有的干部把“深入”变为“身入”,就匆匆离开,被广大网友痛批为作秀,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A.坐不安席席不暇暖坐不重席

B.坐不重席坐不安席席不暇暖

C.坐不安席坐不重席席不暇暖

D.席不暇暖坐不重席坐不安席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俗文化村,是中国民俗艺术的荟萃之地,是集民间艺术、民族风情、民居建筑等于一园。

B.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全世界乃至中国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C.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如果其中一方不讲信用、不守信义,再好的契约也会是一张废纸,即使诉诸法律解决,也会损失市场效率,而且从整体上说也会加大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        一连好几天,________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________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4个字。

(6分)

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的,它是一种      ①     的生命形式。

它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因此,      ②      ,它就不能独立地自我繁殖,也没有了任何生命活动,成为一个非生命体。

只有遇到宿主细胞,      ③     。

所以病毒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17.观察右面这幅漫画,请描述画面内容,语言要生动,并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注:

讲课的是鸡,听课的是鸭)(5分)

(1)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