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高中作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18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负高中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减负高中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减负高中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减负高中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减负高中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减负高中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减负高中作文.docx

《减负高中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负高中作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减负高中作文.docx

减负高中作文

减负高中作文

  【篇一:

减负不等于没好成绩】

  在考场上,我看到了一幅这样漫画。

  上面画了一个小男孩,带着眼镜,再灯光下学习。

我想也大概到了晚上十点多了吧,他还没睡。

他手中的铅笔和眼镜组成了“100”,说明了他渴望考到好的成绩。

他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他想“减负”。

  减负?

这不就是令学校的老师、家长头痛的问题吗?

这不就是教育家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吗?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有的父母亲布置的家庭作业多得像座小山。

有的孩子被逼着做家庭作业做到了11点多,还没睡,第二天上课又没精神。

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减负,不让他做家庭作业,分明就是把他们的孩子往后“拉”。

其实,那些家长完全想错了。

如果孩子做家庭作业做到11点多,第二天上课就没精神,那么,他那天所上的课还不是一样没听到。

这样,还不是弄巧成拙吗?

还有些家长认为,星期六、星期天是孩子们的“充电器”。

一到星期六天,就把孩子拼命往里边塞。

把孩子两天的课程安排得的满满的。

让孩子根本就没一点喘气的机会。

怪不得,一些孩子总是渴望有个星期八,好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课程。

  其实,那些家长并没有错。

只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太急罢了。

如果他们认为减负是对的,那么,有一天,“考考考,老师们的法宝;分分分,学生们的命根”这句顺口溜就成了个回忆。

家长们放手吧,让孩子们“展翅飞翔”吧。

让他们自己尝一尝跌倒的时候。

人只要有两只脚,他就会有跌倒的时候。

放手吧,爸爸妈妈!

  【篇二:

减负作文】

  减负,最早应追朔到XX年初教育部关于减少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通知。

其后,便波及开来。

时至今日,减负,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本身,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当初听说减负时,我们是多么激动啊。

同学们手舞足蹈,教室里开心的笑声如同凉透的死灰里落进了火星,又燃烧起来。

大家兴奋得睡不着觉,在梦中直喊:

“哈!

减负了……哈哈……”可是第二天一早,睁开眼面对的仍是班主任老师那冰冷似铁的严峻面孔。

我们这群被减负迷得忘乎所以渴望解放的“丑小鸭”们,耳朵里灌进来的只有一句凉冰冰的训斥:

“减什么负,乱七八糟的!

不好好学习,还想不想升学?

”一下子,我们就像霜打的茄子——全焉了。

  我们感谢提出“减负”这个口号的人,他理解我们痛苦,甚至真怕我们把书包变成“炸药包”。

可是理解有用吗?

老师们不是也整天说理解我们,关心我们吗?

他让我们好好学习,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升学指标。

想到这些,我的脑袋里如同塞进了一团乱爬的螃蟹,我整个的瘫软在课桌上,而同学们只是深沉地一笑:

“减‘负’嘛,越减越‘富’!

  快毕业了,我知道自己如果走不进高中大门,前途将一片暗淡,而职业中专打死我也不敢去的。

九年的学校生活,除了一点可怜的“分数”,我几乎一无所剩。

窗外对面一片景色,想起李岚清总理的题词:

“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我在心里问自己:

“我学会了什么?

  人才队伍壮大了,国家素质提高了,减负吧,我们呼吁真正的减负,我们期待那一天:

“减负”促成了全民族的“增福”!

  蓝天上,一缕白云悠闲地在学校上飘过,我默默地祈祷上苍:

敢问路在何方?

  【篇三:

我想减负】

  “啊!

我终于飞起来了!

”惊喜的叫声回荡在半空中。

虽然有爸爸伴随在我身边一起飞翔,但是我还是为自己的勇气而兴奋不已。

“我要飞得更高,快飞呀!

快飞呀……”“宝贝,你在说什么?

”一阵摇晃把我从美梦中惊醒,我极不情愿地坐了起来。

“快,又要去上课了,你怎么还没有清醒哪!

”妈妈又责备又怜爱地望我,顺手帮我穿起了衣裤。

我一脸不悦,对我来说,也无谓星期几。

因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双休日。

只可惜了我刚才的美梦,其实那是真实的一幕:

几年前我与爸爸在共青森林公园里玩高空滑索道时的情景。

  我好想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让我飞得更高,去看外面的世界,可不给我减负,我又怎能飞得起来?

看看我双休日的菜单:

星期五晚上跆拳道,星期六上午英语口语,下午民族舞,晚上阅读作文,星期天下午奥数英语。

哦!

我的老天,还让不让我活了。

可妈妈说星期天上午还可以睡一会儿懒觉的,那我回家作业不要做了,我真是无奈极了。

有几个孩子是愿意被父母这般“折磨”的!

  想想我有多苦,学校里一大早就去,一个中午没得玩,一整天泡在教室里,吃饭狼吞虎咽,喝水来不及下咽,上厕所能拖就拖苦不堪言,一切为了节约点时间,多可怜,祖国的花朵!

想起自编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话:

说是减负那是吹。

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完成了学校里的作业,昏昏沉沉饥肠辘辘赶回家,刚吃了几口小点,又被刚下班的妈妈撞个满怀,有口难辩!

妈妈接下来就是满腔“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怒气来压我,千年不变。

我愤愤不平,妈妈呀妈妈,我真想跟你理论一番。

但我知道我说不过你。

你以为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地给予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吗?

幸福对于我们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就是:

才跳了一次就收起来的已粘成一团的橡皮筋;是我拿手的都已经蒙上灰的羽毛拍;是如今我望而生畏的那双粉红色溜冰鞋和我那辆已经生锈的小自行车以及都已忘了名字的小游戏……

  有好多时候,我口口声声地说要减负,转念一想,体谅妈妈的用心良苦,因为她有时侯也很矛盾,不出去学东西怕和别人距离太大在以后竞争中会吃亏,出去连轴转确实身体也吃不消,但这有什么办法,这是一个不是个人力量就可以改变的社会现象,她也无能为力。

但是我还是要大声喊出来:

“我要减负!

”因为那是我最大的梦想。

  【篇四:

别跟我说减负】

  听着,朋友,别跟我说减负。

  我早已习惯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教室——食堂——寝室,多么简单,多有规律,不需要我动脑子,也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这符合低碳生活的潮流。

在教室里,我的生活也极有规律,老师讲什么,我记什么,然后再背下来。

一旦减负,我就得去其他地方,就得想许多的问题,这样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哪里比得上什么都不用想,乖乖地待在教室里?

我喜欢比鸡起得早,比鬼睡得晚的生活;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做作业,欣赏上下眼皮激烈地打斗,倾听脑袋嗡嗡地发出的抗议,那真是一种享受……我现在的生活,井井有条,何苦要打乱它呢?

  现在的我,生活非常充实,上课想作业,下课想作业,睡觉也想作业。

老师、家长已经把我们的学习安排得满满的了,就连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也不需要我们决定做什么了。

一旦减负,减少了作业,我该想什么?

我早已清空了在脑袋里储存的除学习以外的一切程序。

一旦减负,有了休息时间,我该做什么?

你说得对,我可以读文学作品,可是我看不出这有什么用处。

陶冶情操?

我早已是一个纯洁得只知道学习的乖孩子了。

增长知识?

小山似的书籍里哪一本不是知识?

我小时候倒是想过,能像侠客一样背着行囊外出旅行,可妈妈说那是胡思乱想,想想也是,侠客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至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游历各地名胜古迹,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电视嘛,或者买个碟子,不出门也知天下景,既不用花那些冤枉钱,又不用费力,还节省了大量能源,何乐而不为?

小时候我还想过搞发明,现在想来,真是幼稚,科技这么发达,还需要我来发明什么东西吗?

  我不知道除了学习还能干什么,我早就戒掉了一切不良嗜好。

我不能打球,怕手脚被球砸伤;我不能跑步,怕心脏受到虐待;我不能上网,怕不良信息扰乱我纯洁的心灵……至于参加什么课外活动,想是想过,可那有什么用处呢?

万般皆废品,唯有分数好。

谁会在意我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再说了,这些都是看不见的。

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我知道,老师说过的,可是出门在外,安全有保障吗?

又怎样才能避免和陌生人说话?

老师还说过,要填表的,还要盖章,我妈在居委会,盖个章,小菜一碟,哪里需要我亲自去实践?

  朋友,别跟我说减负。

我怕打乱了现在有规律的生活模式,我怕停下学习的我会不知所措,我怕没有作业思考的我会胡思乱想……

  别跟我说减负,我不能。

  【篇五:

减负中的“朝三暮四”】

  有这样一群聪明的猴子,它们为晚上吃的栗子是四颗而早上却只有三颗而气愤,于是主人一狠心,一跺脚,说:

“以后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

”猴儿们心里却乐开了花。

  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坐在考场中,我不由想到了减负中的我们,多少和这群猴子有点相像吧?

  我们曾经叫嚷着一天十二个小时在校学习的生活太苦太累。

于是,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在校时间被压缩到八个小时。

大家都拍手叫好。

然而,渐渐地,比傻猴子聪明的我们发现了:

“负”并没有凭空消失,它只是被偷偷转移到了家里。

一张张的卷子,一本本的习题……我们在家里度过了一节又一节“大练习”、“晚自习”。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

就像那个故事中,栗子的总数没有变少一样,我们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变,那么我们就注定要付出和没有减负的上届、上上届……学生们一样的努力,才能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或许有人会问:

“栗子的总数真的只能是七颗了吗?

”唉,主人毕竟太穷了,他只有买七颗栗子的能力,不过,小猴子是他的宠物,无论如何他会想办法买更多的栗子。

毕竟,减负是国家在教育方面一个崭新的举措,作为一个新事物,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发展中国家,它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

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的减负,似乎就成了国家的增负。

  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心头压着的都是“高考”这块大石头。

如何减轻这种“升学”的心理负担?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更轻松地升上大学?

这毕竟是国家发展的问题,我自然不能多言。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忽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更何况我们走过了五千年沧桑的中华民族!

我相信,随着各方面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减负”一定会冲破各种阻力,达到一种真正的“减负”,决不会任由“朝三暮四”的把戏上演下去。

  那么,在这种过渡时期,聪明的小猴子们为了不饿肚子,就该学会自己找栗子吃,不要满足于“朝三暮四”的把戏;聪明的我们也要把握自己,调整好心态,驾驶自己生命的小舟,去寻找一条有着适合自己风帆风向的海道,驶向胜利的彼岸。

大海是辽阔无边的,我们知道,这样的路不会只有一条,何必非要醉享“朝三暮四”的虚妄?

  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看到十几岁的孩子们在阳光下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时,我们的脸上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他们不再是沉醉于“朝三暮四”的傻猴子,因为主人给了他们更多的栗子,他们是真正幸福的“小猴子”。

  【篇六:

期待着真正的“减负”】

  天地之大,在我的世界里却只剩下两片厚达600度的“酒瓶底儿”框住书山学海。

于是,对“减负”这个新词语感慨万千。

  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了国家“减负”的一片苦心。

  如今减负了,小学生分发了劳动手册,提出“培养世纪之花,共创绿色家园”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口号。

好孩子听老师的话完成植物种植报告,顽皮点儿的、懒惰点儿的恐怕就没有那个耐性了,打游戏机的、逛商场的、成群结队“闯世界”的……应有尽有。

孩子们以玩儿为天,只当国家大发慈悲,只当“减负”就是不用做作业,可以成天玩儿。

  老爸老妈老师们倒着急了:

不用初考,中考不难,但缺少学习的动力,成绩如何上得来?

不做作业,无法巩固基础知识,无法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将来如何与高中接轨?

人从小没有感受过竞争的残酷,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的优胜劣汰?

高中生倒是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老师们早就讲明了:

“减负”与咱们无关,高考还是照考,题目照样很难。

  说减负就能减负吗?

你减负,万一别人看准时机激流勇进,你岂不连仅有的一点点优势也没了?

那样你应付得了高考吗?

你不上大学了吗?

……原本还颇有些心安理得,但是随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现在由于“减负”所滋生的蠢蠢欲动,反而叫人陷入了矛盾之中:

真的能减负吗?

  人们仍然是以旧观念来曲解“减负”。

人们知道,“减负”就是减轻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负担,却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世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提高全民族竞争力的长远目标。

也难怪人们如此片面地认识“减负”。

人们难免都是有点儿私心的,毕竟不可能要每人都站在长远的历史高度来处理个人的升学就业问题呀!

悬着高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减负”很难真正实现。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才是真正“减负”。

不仅仅为学生,更为家长、老师,为社会、国家大大减了负。

孩子出息了,家长们工作起来更带劲儿;学生成才了,老师们桃李满天下,还会出现大大小小恨铁不成钢而体罚学生的极端现象吗?

大学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实习阶段就能为企业创收,光是节省下来的适应时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也不必为又引进一批光懂理论不懂实践的高才生而大伤脑筋了。

人才队伍壮大了,国民素质提高了,不亦乐乎。

  减负吗?

我们呼吁真正的“减负”,我们期待那一天:

“减负”能促成全民族的“增富”!

  【篇七:

减负_1500字】

  “减负!

”“减负!

”口号已然喊了十多年,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中小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家庭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基础教育失败论也甚嚣尘上。

然而,平心而论,教育工作者们始终在路上,足音跫然,一直努力着。

  那么“减负”的呼声由来已久,为什么现在看来收效甚微?

其责任不在于各中学没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试教育模式对教学大纲、学习容量的限制性和规定性。

时至今日,升学率还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准。

在这种尺度之下,校际间的竞争,使得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在减轻学生负担上采取实质的改变,除非它不考虑市场环境下学校的生存。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在呼声之下,也曾做过相应的尝试,可是不久又都浅尝辄止,无功而返。

说到底,应试教育的体制不从根本改变,靠这种搞法,中学生还是轻松不起来。

从这层意义出发,我有理由担心,所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精简教学内容和作业量上下工夫,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样子就能万事大吉!

  记得小时候,音乐课本里有一首着名的儿歌《读书郎》,歌中那位勤奋快乐的读书郎和着琅琅上口的旋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这首歌也让我深深地感叹,因为现在的许多学生要体会当年这个孩子的心情恐怕已经比较困难了。

读书究竟是一件快乐的事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抑或是苦乐参半,对于现今的广大莘莘学子来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什么样的心情就说什么样的话。

有人在对全国4500多名初一到高三的在校学生的口头禅做调查时发现,他们最常说的竟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真累”,“无聊”,“烦死了”等等郁闷的话语。

看到这里,忽然想起曾遇到一位学生也有类似的口头禅,再一想,那只是个小学生啊,而他的口头禅是一句筋疲力尽的“我再也受不了了。

”小小年纪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事情呢?

说来让人心酸。

因为成绩不好,同学看不起他,疏远他。

他为了获得友谊,用自己的方式做了许多恰当的和不恰当的努力,可结果都一样,孤独,羞耻。

他转了三、四所学校,每次都以为会有新的开始,但很快重蹈覆辙。

学习差导致同学不理他,没有朋友使他心情恶劣,更不能专心学习,造成恶性循环。

最初是怎么学不好的呢?

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一年级时的老师太凶,作业太多,他由害怕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从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及时发现、调整,我想应该能得到解决。

但可惜的是孩子的妈妈对此事的判断是孩子太调皮,欠管教,可除了打和骂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方式。

于是孩子就跑。

从一年级开始出走,远近都去过,还总结出经验。

他说:

“我不会真的跑得你们找不到,我只是吓吓你们,你们就会听我说话。

”多么简单的要求,只是要有人听他说话。

可问题是没人觉得这很重要,即使觉得重要,也往往没有精力,或者不得要领。

老师、家长的眼睛都盯着考试成绩,哪里有工夫关心孩子在想什么,哪里会觉察到这个所谓差生正期待着人们的关注,更不会想到他的身上也有许多值得赞美的亮点。

在他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的同时,家长、老师也一次次失去了打开一颗心灵的机会。

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这件事的后果绝不仅仅停留在学业范围内,它更破坏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必将产生某种影响,是利是弊,我想不用多说。

  减负、教育改革已经提倡多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然而在我们国家,学生的水平如何,最重要的考察内容就是考试成绩,基本上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

因此考试压力从未有实质性的减弱,反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家庭似乎也越来越不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加油站,反而变成问题汇聚的中心。

我可以这样认为,应试教育确实让大部分学生视学习为畏途,迫使他们为了分数而疲于奔命,压抑了孩子天生的学习兴趣,毁掉了他们本来具有的极强的学习能力,从而失去了充分发展的机会。

要想真正减负,应试教育的体制要根本改变。

  【篇八:

减负】

  英语老师:

“同学们应记住‘减负’用英语怎么说,将来阅读理解一定会出现这个热门词汇。

  数学老师:

“减负就是负负得正,但减做题量的话,你们的成绩就要负增长了。

  语文老师:

“减负者,热门话题也。

记住,这是一个判断句式。

  政治老师:

“谁能把减负和生产力的关系说一下。

  物理老师:

“减负不是物理名词,别和我谈,跟我说说牛顿第一定律……”

  化学老师:

“化学研究各种,现在没发现任何有‘减负’这方面迹象的‘反应’。

  ……

  我说:

“减负是骗人的东西,它耍了很多人。

  中国现在热门提倡的减负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便不能实现;而具体的原因又是极多的,其中最直接最现实的最具体一个原因便是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节奏。

中小学教育者,这些所谓的减负执行者们,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会轻举妄动的。

否则,只会自找麻烦,被同行嘲笑或斥责。

  其实,这些中小学的老师也深知学生的痛苦,自己也被这套中国特色的东西搞得心力交身心疲惫……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这个口号,我们的教育者或有意或有无意的还是要装一下样子,侧应一下其声色的。

在这个环节上,许多中国特色的东西又体现出来,成为我们减负工作的实践主流:

听几次同义反复却又无甚建设性意义的讲演;或是以老师名义的作业少布置一段时间(其实很多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早就被奴化到不需要布置的地步);或是我们的专家老师们把原来出版的参考书重新整理一下,换个封面,加上“减负”字样;或者是换换课本啊,改改考试啊,然后就叫创新……

  最让人反感的便是形式主义的中国特色会议在这个时候不停的召开,它们一般无非就是对一些已确定的东西不停的进行同义反复:

开个会,先花他半个会的时间把上面传达的精神啊决定重复一遍(我实在是想不通,要是觉得没有话说,可以少说或不说嘛,拿这些来充数干什么)。

然后讨论来讨论去就是停留在其重要性上面,但就是讨论不出个解决办法。

即便有时候某些人说了一些关于办法的真知灼见,会也被一片反对声镇压下去。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现在的国情下讨论不出真正的办法也是很正常的,而说到这里,我不免觉得话又说回去了,既解决不了问题,那提什么解决问题的口号?

  按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培养体系评价制度形成的一种甚至带有中华文化的教育的结构性惰性是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改变的。

而减负也不过是欺骗一下大众的感情,强奸一下大众的视觉和听觉罢了。

真正实现减负,到少还需要中国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最后,以一首诗作为结束,并送给现在或曾经和我一样的莘莘学子,祝他们成功,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