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流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56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西方美术流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美术流派.docx

《西方美术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美术流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美术流派.docx

西方美术流派

西方美术流派及代表人物

印象主义

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

表现主义

乔治·路阿厄贡·席尔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克利蒙德里安马列维奇摩尔

矫饰主义

莫迪里阿尼

原始主义

亨利·卢梭

野兽主义

马蒂斯

立体派

毕加索勃拉克格里斯

未来派

波丘尼卡洛·卡腊鲁索洛巴拉塞弗里尼

达达派

杜桑

超现实主义

达利米罗唐吉

超写实主义

怀斯迪安德烈亚

波普艺术

沃霍尔霍克奈

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罗斯科

印象画派,又称外光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继承和发扬了巴比仲画派风景画的传统,强调准确的描绘画家对客观对象的光色关系的视觉感受,以色彩丰富、色调清晰明快见长,是欧洲绘画在运用色彩上的一次重要革新。

马奈(EduardManet1832-1883法国)

  尽管马奈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印象派的画家,但是,他却无形中成为印象画派的领袖人物。

在艺术上他被认为是在色彩领域最先走向新形式的大胆的一人,一些年轻的印象派画家认他为师,自称弟子,左拉和波德莱尔都把他当作印象派的大师而大加推崇。

  马奈出身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因为热爱艺术,他放弃了走高官厚禄的前程。

在艺术理论上,他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常常和印象派画家们聚会并争论不休,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见解而与朋友决斗。

他藐视官方学院派的教学方法,他说:

“每当我走进古典主义的画室,就像走进了坟墓一样。

”早在一八六七年,他就曾公开强调:

他作画的意图是为了表达他的印象。

莫奈(ClaudMonet1840-1926法国)

  莫奈是第一个真正强调外光的画家。

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户外写生完成的。

在坚持户外写生方面,他的态度非常认真顽强:

为了在户外作画,他有时在地上挖一条壕沟,置放巨大的画布,以便描画上半部分;为了追求某种具体的外光效果,和保持印象的真实性,他在阳光下作的画,绝不在阴天时动笔;如果是今天中午画的画,他必要等到第二天中午才去画它;为了表现各种景色的变化,他整年整月在户外游荡,不辞劳苦。

  莫奈是把绘画写生当作“对光与色的效果的实验”来进行的。

为了追索在早、中、晚三个时间中同一物体的不同光色变化,他常常连续不断地在不同时间、不同画幅上,不厌其烦地描画同一物体。

为了表现光的闪烁效果,采用短小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自在颤动的效果。

  莫奈在任何事物面前感受它的光色效果,比起感受它的内在意义更来的强烈和敏感。

这种观察方式已经变成了他的本能和习惯。

他曾经向朋友坦白道:

“有一次,我站在一个我始终十分珍爱的死去的女子床头,我发现我注视着他阴森的前额时,竟然不由自主的搜索死亡在这张脸上所引起的逐渐褪色的迹象。

我不知道怎么能看出这些蓝色、黄色、灰色的细微变化的!

你看我落到了什么地步……你看我们是怎样身不由己的首先对色彩的作用发生反应,然后又不由自主的由我们的反射作用,把我们引进一种潜意识的单调的生活过程中去。

就像一头推着磨盘旋转的牲口那样。

德加(EdgardDegas1834-1917法国)

  “描绘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很好,但描绘出保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就更好了,这是一种变化、幻想和记忆在其中结合起来了的作品。

我们只能再现明显触目的东西,那就是说,所必须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才能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雷诺阿(AugusteRenoir1847-1919法国)

  “我要一种响亮的红色,响得像一个钟一样……我要看着一个模特儿那里有无数小点的颜色;我必须寻找那种能使肉体在我的画布上活现的和颤动的颜色。

现在他们要解释每一件事;但是如果他们能理解一幅画的话,那这幅画就不会是艺术了。

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法国)

  “在自然中看出圆柱体、球状体、圆锥体,把一切东西纳入适当的透视,……自然对我们人类来说,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因此必须给我们用来表现光的颤动的红色和黄色,补充以适当数量的淡蓝色的调子,借以造成空气感。

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

  高更认为社会的罪恶源于文明,因此他厌恶繁华而充满纷争的都市生活,向往着纯朴的自然,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

  1886年,他离开巴黎,来到较为偏远的布列塔尼,住在曾经吸引过大批画家,风景优美的蓬塔旺地区。

  1887年,高更和画家拉瓦尔曾一起横渡大西洋,来到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岛。

在热带的岛屿上,他似乎受到了某种启发。

在1888年重回蓬塔旺时,就改变了画风,开始创作一种更偏重艺术家主观幻想,更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

  1891年,高更进而放弃法国现代的文明富裕的生活,放弃了家庭,远渡重洋,来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热带岛屿——塔希尼岛,继续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一生最主要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直到1903年,他死在了距塔希尼岛不远的某一个小岛(多米尼加岛)上。

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荷兰)

  他是荷兰人。

父亲是传教士。

家庭生活很贫困。

所以年轻的凡·高作过各种职业:

美术商人、教师、传教士、矿区教士等。

他对自己的每一件工作,都曾投入炽烈的热情,但是,失败总是多于成功;最后,以近三十岁了,他才开始把全部热情倾注到绘画上。

立体派运动,开始于1907年,1914年由于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它有着野兽派所欠缺的一致的风格。

在有关艺术家摒弃了或者改变了这种风格以后很久,它还继续作为一种影响,存在于本世纪的建筑和装饰艺术中。

个人的知觉作用的影响是无法计算的,而且永远无法计算。

未来派,是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缔(FilippoTomassoMarinetti)作为一个运动而提出和组织的。

他在1909年整个一年中,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宣言,这个宣言以浮夸的文辞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点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

他聚集了一群诗人和画家在他周围,其中重要人物有乌姆伯托·波丘尼(UmbertoBoccioni,1882-1916)、卡洛·卡腊(CarloCara,1881年生)、卢伊吉·鲁索洛(LuigiRssolo,1885-1947)、贾科末·巴拉(GiacomoBalla,1871年生)和吉诺·塞弗里尼(GinoSeverini,1883年生)。

波丘尼写了一篇“未来派画家的宣言”,于1910年2月11日发表,并于3月3日向都灵的查雷拉戏院的广大观众公开宣布。

同年4月11日发表未来派“绘画技巧宣言”。

随后又接二连三的出现一些论证和宣言。

1912年,这个集团于巴黎举办了他们的作品展览会(随后移至伦敦和柏林展出),1914年,波丘尼出版了一本书,将他们的观点做最后一次说明——形式上和事实上都是最后一次,因为同年爆发的世界大战,使这个集团解散了。

波丘尼,这个运动的推动者,在1916年逐渐恢复伤势时却意外的被杀害了。

因此这个集团没有再组织起来。

塞弗里尼有一段时期转向了立体派,卡腊受到了契里科(Chirico)的形而上学的绘画的影响,巴拉终于又回到了学院派的现实主义,鲁索洛本来就是未来派音乐的作曲家(以“骚捞主义”(Bruitism)的音乐见称),显然对绘画没有兴趣。

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简介系列四

作者:

李艺明陈丽珠       文章来源:

网络收集整理

[文章录入日期:

2007-04-24]

行动表现(Automatism)

行动表现是指艺术家作画的一种技巧和状态,属于这种行动性表现的画家是在“行动”中的基础上,用色彩泼撒在大型画面上,制造出旋转的线条和非再现的形象,通过这种创造的行为表现自我,旨在追求一种自由的、不因繁杂的绘画方法和冗长的时间所限制的创作冲动。

美国最著名的抽象表现大师帕洛克联可算是这一表现的代表画家。

他们的作画方式不仅使人想到康定斯基在点前的生物形态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还有印象主义的用笔技巧。

在一个受核战争威胁的世界上,人的处境的混乱、恐惧和脆弱可能使这些画家拒绝20世纪早先的任何艺术形式,把艺术作为个人的渲泻,来表达他们在行动价值中的信念。

他作画不是将色彩用笔画在画布上,而是将快干油漆泼洒在画面上。

作画时把大型画布平放在地上,人站在不同的方向,手拿刷子醮上含有充份水分的颜料,泼在画布上。

同时他的作品都是巨幅的,可以纵情的发挥。

当色彩从他的笔中泼到画面上时,即介入“美”的意识。

他平常不用油画颜料,而是使用各种液体的化学颜料如水银汞液等。

使用这种流质的色彩敏捷的泼在画面上,产生种种自动性的效果。

在“行动”的绘画中,帕洛克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色彩的泼撒毫不放肆,这可由他创作时的表情看出来,他所表现的在追求回归纯粹原始的状态。

属于这种表现的画家尚有很多,如法国的李欧佩尔、欧梭里奥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欧梭里奥的滴彩画,乃可看出形象,而且线条比较细。

他的作品《生之骸骨》是用泼色流动曲线,画成一个头部的形象,在暗的底色上,加上明亮的线条。

由复杂的细线条,构成一件作品。

弗兰兹·克莱因追求的过程略有不同,但通过与形式创造的直接联系来表现自我的意图是一样的。

他的单色图像先是通过画笔在新闻纸上的动作制造出来,然后通过裁剪和组合,产生出有力的运动感觉,强化了个性化的和谐。

克菜因以这些“骨架”为基础,再用蘸满额料的画笔在画布上来放大它们,而不是直接复制它们。

由于使用了油漆刷子,他用黑白两色,偶尔也用色彩,制造的粗野的刀劈效果,成为内在经验的巨大投射。

李欧佩尔是加拿大籍抽象画家,他是以刀当作画笔,用画刀把油彩,一片一片的刮在画面上。

这种自动性效果不同于帕洛克的那种趣味,那一片片的色块,像是音乐的音符,富有韵律的谱成作品。

这种技巧与“几何表现”完全背道而驷。

几何形表现注重知理性的科学分析,行动表现的画家以潜意识为主宰,注重感情的直接发泄,透过手与体能的行动,把色彩直接泼洒在画面上,作画已经成为一种自由意志的“行动”。

行动绘画意图吸引观众,通过共享的感觉使观众成为绘画的一部分。

这些艺术家所体现的探索未知自我的大胆与意志也是观众的期望。

这种有意把观众带入艺术的意图可能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远远超出先前艺术同样的努力。

这些艺术家近来极力让观众卷入进来的理由之一可能是日益意识到都市生活引起的精神压力与失常;艺术起到帮助人们逃避肮脏的精神环境的作用,即使只是暂时的。

欧美美术思潮和流派:

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兴起的美术思潮和流派。

它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

在西方艺术论着中,抽象主义、抽象艺术、抽象派是同义语。

抽象主义不同于20世纪的其它流派,它不是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

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含两种类型:

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

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

他认为,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

产生抽离的原因是因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冲突,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

人们的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祗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

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希图将客观物象从其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

沃林格的理论,影响了包括W.康定斯基在内的表现主义画家。

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便是由康定斯基于1910年前后画出来的。

沃林格是康定斯基的朋友,他积极支持表现主义运动,并为之扩大影响。

抽象主义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还有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

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机器运转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做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

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抽象主义艺术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东方的文字、书法中吸收了养料,也从中国的老庄哲学、佛教禅宗中择取了适应20世纪西方哲学和人们心理状态的观念。

不少抽象主义作品表现出逃避现实、社会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有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有积极、进取和乐观的思想感情。

多数抽象主义作品的着眼点在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创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抽象主义艺术家最有代表性的是俄国人康定斯基和荷兰人P.蒙德里安以及由他创建的风格派。

前者主要是抒情抽象的艺术家,后者开拓了几何抽象主义的道路。

俄国以?

.?

.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以及与之有联系的构成主义,也是几何抽象主义的派系。

法国继立体主义之后产生的俄耳浦斯主义,实际上是注意光和色彩的抽象主义。

欧洲在30~40年代出现的塔希主义,是注意偶然涂抹和斑污、痕迹所形成的纹样和质地美的抽象流派。

4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是糅合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手法的抽象艺术,代表人物为J.波洛克。

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出现的后绘画性抽象,实际上是几何抽象在当代的发展。

因为它是较为规则的、有明确造形和清晰边线的抽象画,所以被美国评论家称为硬边抽象。

归纳20世纪欧美各种抽象主义艺术,凡是着重感情表现的,称为抒情的抽象或热抽象;凡是着重表现理念的,称为理性的抽象或冷抽象。

抽象主义有独特的价值,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祗能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存在,决不能取写实主义而代之。

西方一些抽象主义理论家,宣传写实主义过时和抽象主义代表着艺术发展方向的论调,是不符合实际状况的。

罗可可美术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

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

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

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

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它的主要代表是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新古典主义美术

19世纪时,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

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厌倦,这就造成欣赏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并形成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的繁荣局面。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劝镜死如归的坚强。

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历史上的罗马作为借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庞贝城的出土更激起对古典艺术崇拜的狂热;而J.L.David,1748—1825)连续展出三幅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大卫笔下,不论是手执利力的死还是披布于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勇于牺牲。

其中,为维护共和而处决了两个儿子的布鲁图斯在阴影中黯淡神伤的形象尤其令人荡气回肠。

不过,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大卫,并不满足于古代的理想美。

<网球馆的宣誓>所描绘的就是该时代最重大的事件——自称占全国人口96%的第三等级代表宣布不制订宪法绝不罢休。

<马拉之死>更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表现刚刚发生的悲剧,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通过刚劲的用笔溢于画外。

至于《加冕式》所歌颂的拿破仑到底是革命英雄还是反革命暴君,在法国尚无定论,但这幅巨画为该段历史留下真实写照这一点却是没有异议的。

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画家也作了一丝不苟的描绘。

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外国使节和将军,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

大卫的肖像画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蕾卡米埃夫人赤足侧卧在罗马式榻上,既高雅庄重,又婉约自然。

恰到好处的虚实对比,爽利的用笔,简洁的艺术处理使它在绘画史上占有光辉地位。

大卫晚年对革命阵营内的自相残杀痛心疾首,创作了《萨宾女人》,表现被劫掠后与罗马人结婚生子的妇女勇敢地冲入战阵,以血肉之躯隔开如林剑朝,使自己的丈夫和父兄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

1813年拿破仑大败,大卫又完成了中断10年之久的巨作<利奥尼塔斯>。

英勇的斯巴达王率百名战士为掩护全军撤退,在作死守山谷的准备。

他们兴高采烈地告别亲人,以壮烈牺牲为无上荣光,应该说画家的隐喻是十分明显的。

尽管路易十八买下了这两幅大画,流亡布鲁塞尔的画家仍拒绝作任何妥协,终于在异国他乡去世。

大卫的杰出弟子有热拉尔、维涅·勒布仑夫人、吉洛德、格罗、安格尔。

热拉尔手法细腻,长于用微妙色调表现人体。

<丘比特与普赛克>绘出神与人爱情的甜美。

<蕾卡米埃夫人像>虽完整工细,却比老师略逊一筹。

<画家依萨贝与其女>是他肖像画中最精彩的一幅,画家抓住人物携犬出门的一瞬,突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呆板格局。

维涅·勒布仑夫人是专为王后写像的画家,但她流芳千古的作品却是画自己和女儿亲切拥抱的两幅<母女图>,母亲特有的温柔慈爱自然是它们感人至深的原因。

吉洛德是继大卫之后新古典主义众望所归的领袖,但其画却不乏浪漫主义气息。

<安底米翁的睡眠》描绘爱神使牧羊美少年终日沉浸在梦境之中,神与人在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动态、迷人的逆光效果都属极为成功的创造。

<大洪水>更荣获了拿破仑10年绘画奖。

如果说该画中死神的凶恶,妻离子散者的绝望挣扎已实在无法归入古典主义范畴,那么,取材于夏多勃里昂名剧的(阿塔拉之死》,则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典型浪漫派了。

被誉为质朴幽雅典范的普吕东(Pmd’hon,1758—1823)成名很晚,他50岁所作的《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终使最反对他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他是无可比拟的大师,而唯一的指责是说他把凶手画得太可憎了。

《劫走普赛克)把人体美画得有如上界笙歌,爱神拥着沉睡的少女,在天空中进游飞升,可谓温柔高雅之极。

遗憾的是画家当年为臻于完美而大量用油和薄施透明色,以致刚画完时灿烂辉煌的颜色今日已灰暗得难以想象昔日华美。

不过,《约瑟芬在马尔梅松)尽管也严重变黑,但人物略带忧伤的娴雅和微妙,以及优美的造型,仍然足以颉颉画家一生敬仰的达·芬奇。

格罗(1771—1835)的(雅法城的黑疫病人)以闷热的清真寺为背景,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

瘟疫使法军损失惨重,可格罗却不忘歌颂皇帝的大智大勇。

拿破仑不仅亲临死神横行之处,而且用手去触摸患者的肌肤。

病人的悲痛、绝望、麻木令人不禁产生恐怖和同情。

<埃罗战役>中的拿破仑由众将簇拥,巡视双方死伤数万人的战场,硝烟尚未散尽,遍地狼藉的武器,东倒西歪的尸体,燃烧的村庄,滩滩的血迹,都告诉人们战斗的规模与残酷程度。

雪地上的俄国、法国、立陶宛、哥萨克兵组成没有确切形状的人堆,但每一局部又都可称为完整的画面,连持论最严的大卫都承认在历史画方面,格罗没有可以竞争的对手。

大卫的另一个学生是安格尔,(1780—1867),他的艺术典雅精美。

(瓦平松浴女)华妙庄严,曲线和形有如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奏出完美的和声。

安格尔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他进行夸张。

(大宫女》通过拉长人体、加强线条流动感和56似乎涂的笔法,创造出接近东方美的新趣味。

《泉)、《土耳其浴室》那富有音乐感的无数圆亽配合使我们体会到他的格言:

“在一切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安格尔自始至终地追求着理想化的美、使用具有生命的线,留下卓绝千古的素描《斯特马蒂一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他的油画肖像也是略施明暗,主要靠高超的亮部造型,突出人物的个性。

《利维耶尔小姐》、(欧松维尔子爵夫人》、(贝尔丹先生》都坚实洗练,代表其天才的顶峰。

谈到新古典主义,我们不能忽略雷诺尔的学生盖兰(Gu6rin,1774—1833),这不仅因为他为卢浮宫留下6幅杰作,而且因为浪漫主义名家借里柯、德拉克洛瓦、施菲、高尼埃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塞克斯图斯归来》把潜回罗马的政治家悲愤到几乎失常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惨不忍睹。

《克莉腾纳丝刺杀阿伽门农》则以笼罩着凶光的红色帐幕使行刺前的气氛惊心动魄。

 

现实主义美术

库尔贝是位画路极其宽广、手法极为多样的大师,不管对象是风景、静物,还是肖像、动物,也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尽微致广,达到画品渊懿、精卓宏丽的祟高境界。

抬然自得的<塞纳河畔少女>,满腔悲愤的<石工>,一扫积郁的<埃特尔塔悬崖雨后>,静温幽深的<鹿之小憩>,无不气魄雄伟,刻画精到,使后世画家大受神益。

19世纪30—7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吸引了许多画家,他们在那里聚会和出游作画,既得见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到逃离闹市的惬意,又与不远的巴黎保持着接触,了解世界美术的动向。

面对法国大地所作的写生从此更彻底地驱逐了意大利风景,这就是影响巨大的巴比松画派。

其主将卢梭(Rous·seau,1812—1867)画风沉郁浑穆,尤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

<森林出口>、<阳光下的橡树>绘出蜿蜒扭曲、疤痕累累的6L枝,遮天蔽日的密叶;遭雷击断的老干,形象的丰富含情令人叹为观止。

<橡树林>出色地刻画了阳光下的草地和在浓重树影中嚼草饮水的牛群,生趣盎然,美不胜收。

他对于空气感和光的探索,对同一景致在不同时刻的气氛变化所作的研究,更为印象派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当然,对印象派影响最大的巴比松画家首先还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1817一1878)。

他的<春天>、<六月的原野》以分离、复加的大笔触抒写阳光明媚、春风拂煦的景色。

逐渐地,水成为他画中的灵魂,“博丹”号画舟载着他沿塞纳河和瓦茨河,去捕捉天光云影,暮色晨曦。

〈维埃尔威尔的黄昏〉、〈瓦茨河上的落日〉、〈奥伯特沃兹的水闸〉那奇变瑰丽的水天取代了透明的山岭,赢得“画水的贝多芬”的美誉。

使莫奈发出赞叹的〈维埃尔威尔〉是现场写生,画家用木桩把画布固定在露天,长时间地等待着大块云朵披风卷去的时刻。

在大风刮起之时,他记下倏忽瞬息的妙境,不拘细节,昂扬激越,厚厚的画面好似在动荡不已。

巴比松画家的风格和自然景物一样丰富。

迪普雷(Ihpr6,1811一l889)喜爱用厚稠的颜色,把光积聚在画面中心,电闪雷鸣、暴雨乍收时的树林是他最擅长的主题。

迪阿兹(1807一1876)以晦明变幻的沼泽树丛为特色,从缝隙中射入的强光把湿润的草、嶙峋的树皮、堆积的枯枝败叶照得如火燃烧。

特洛容(Troyon,1810—1865)则长于用逆光表现林中归来的牧群,(牛栏)、(牛群)中那旷远的地平线和恬静的乡村情调引入退思和神”往。

有些评论把柯罗(Co血,1796—1875)列入巴比松七星,那是因为他时常住在枫丹白露森林,同挚友杜比尼一起作画的缘故。

尽管每年都到外国和法国各地写生,他却始终迷恋着最早给他深刻印象的这片森林。

柯罗一生未婚,家境富裕,但很晚才得以献身他所酷爱的绘画,因此,他对作品不断增长的商业价值丝毫不感兴趣。

他不慕时尚,不求名利,忠实于自己的眼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抒情诗一样的艺术。

(蒙特之桥》一反传统的细微刻画,只用连续不断的桥孔和参差的树干交织成令人回味的节奏,宁静水面上荡舟者的红帽给幽深的空间增添了无限生机,好似奏鸣曲的强音。

<孟特芳丹的回亿>则更像一首梦幻曲,婀娜多姿的巨树舒展开臂膀,带着朦胧的树冠,伸向天官。

湖泊、草地都被蒙上了一层轻纱,暗部突破了传统的沥青色,发出神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