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57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

声音

3--1听听声音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

有什么不同吗?

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4、反馈交流: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5、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

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

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

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

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

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

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音叉是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我听到周围的声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强有的(弱)。

五、课后反思: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

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

手指有什么感觉呢?

水面有什么变化?

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

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

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

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

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是由物体()而产生的,()停止,声音就消失。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

六、课后反思:

 

3-3声音的变化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2、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

出示钢尺:

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

----注意:

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

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

小结:

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

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

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

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

反馈交流:

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

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

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

比较: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

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

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3-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2、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

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

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伸出桌面的尺子越长,产生的声音就越(低)。

2.小提琴的弦越短,产生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3-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

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

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

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

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

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

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

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

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

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

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

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

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

声音变化了吗?

为什么?

3、假设:

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七、课后反思:

 

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鼓膜的作用。

2、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

出示耳朵的结构图。

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

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

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

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

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

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

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

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

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鼓膜)接受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2.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七、课后反思:

 

3-7保护我们的听力

第7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2、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

----出示课题:

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

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

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

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

----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

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

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

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

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2.耳是(听觉)器官,它使我们听到各种声音,帮助我们判断事物。

七、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4-1身体的结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2、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三、【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

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

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

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

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

人有哪些本领?

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

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

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

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

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

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

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

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

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

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六、课后反思: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2、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三、【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能独立运动吗?

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

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

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