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81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

01、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02、寒噤jì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抹mǒ杀、抹mā布)

03、瓦砾lì、箱箧qiè

05、肃穆mù、荒谬miù、孤孀shuāng

06、骇hài人听闻、掳lǔ、震悚sǒng、疮疤chuāngbā、诘jié问

07、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颓tuí唐

08、尴尬gāngà

09、伛yǔ、攥zuàn、取缔dì、骷髅kūlóu、滞zhì笨、愧怍zuò

10、唏嘘xīxū、伎俩jì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

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三、复习《桃花源记》

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交通运输)

2、芳草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滋味好)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妻子及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表示条件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不值得)(今义:

不够)

(三)、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2、志:

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

3、遂:

后遂无问津者(就)遂迷(终于)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5、乃:

乃不知有汉(竟然)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四)、加点字解释:

1、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5、皆叹惋(感叹惋惜)6、便扶向路(沿着)(从前)

7、诣太守(到)8、欣然规往(计划)9、未果(实现)

10、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访求、探求。

津:

渡口)

(五)、成语: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

开阔敞亮的样子。

怡然自乐:

安闲快乐无人问津:

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鸡犬相闻:

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

(六)、句子翻译:

1、复行数十步,豁朗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七)、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忘/路之远近2、问/所从来3、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不足/为外人道也7、后遂无问津者

(八)、在括号里填入文中省略的成分。

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停数日,辞去。

(九)、内容探究:

1、概括各段大意,归纳本文主旨:

发现桃林(1段)——进入桃源(2段)——访问桃源(3段)——离开桃源(4段)——寻找桃源(5段)

主旨:

1、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2、桃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生活和平、宁静;3、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这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

4、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作者对美好、自由、和平的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2、第一段描写桃林景色有何作用?

暗示下文将出现奇境,渲染气氛,为下文描写做铺垫。

3、作者笔下桃源有何特点?

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

4、桃源人为何叹惋?

为何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外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频,人民生活痛苦。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6、“处处志之”与“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这样写?

暗示桃源并不存在。

(十)、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四、作业:

1、抄字词两遍,背诵内容两遍。

2、复印练习,准备小测。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2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估计上节课不能完成21课的复习,继续。

学生就练习来展开,然后再小测。

二、复习《陋室铭》

(一)、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内容理解: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学生复习默写: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作业:

默写抄两遍,要求完成双基内容(语言运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3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订正《桃花源记》的小测。

(见前)

二、学生齐读《爱莲说》,先翻译全文,再引导内容理解:

《爱莲说》

(一)、一词多义:

之:

1、水陆草木之花(的)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5、渔人甚异之(指桃花林的奇景)

(二)、加点字解释:

1、可爱者甚蕃(多)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3、宜乎众矣(应当)

4、陶后鲜有闻(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6、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7、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

8、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三)、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四)、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晋陶渊明/独爱菊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内容探究:

1、理解性填空:

(1)文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2)同《岳阳楼记》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义相同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隐喻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句子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比喻君子品质高尚,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赞颂莲花正直又通达事理的名句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莲、牡丹各象征哪种人?

莲:

君子;菊:

隐士;牡丹:

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

3、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品质?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阿,豁达大度等等。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5、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学生默写上节课三首诗。

四、作业:

抄《桃花源记》小测内容一遍,未完成双基的继续。

复印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4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小测。

二、学生背诵三首诗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引导学生复习三、四单元字词,黑板填空:

11、跋涉báshè、惟妙惟肖xiào、巧妙绝伦lún

13、轩榭xuānxiè、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lòu空、重峦luán叠嶂zhàng

14、磬qìng、蟠pán龙、金銮luán殿

15、帷wéi幕、伧cāng俗

16、孕yùn育、销xiāo声匿nì迹(候hòu鸟、诸侯hóu、闽侯hòu)

衰shuāi草连天、(鬓毛衰cuī、)风雪载zài途、(记载zǎi、)

17、蟾蜍chánchú两栖qī

18、褶zhě皱、追溯sù、天衣无缝fèng、(缝féng补)

19、藩fān篱、归咎jiù、

20、面颊jiá、喷嚏tì、唠唠叨叨láoláodaodao、(唠lào嗑、)

四、作业:

字词与默写抄两遍。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学生默写。

二、复习句子翻译:

《核舟记》

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

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7、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大道之行也》

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有归宿。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学生抄句子翻译一遍。

其余时间订正小测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6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学生背诵:

《三峡》郦道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二、引导学生复习《三峡》

(一)、通假字:

略无阙处:

通“(缺)”,(中断)

(二)、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2、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沿溯阻绝(断)...

(三)、加点字解释: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日光)..

3、至于夏水襄陵(上)

4、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5、属引凄异(连接)(延长)

6、不以疾也(快)..

7、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8、飞漱其间(冲刷)...

9、清荣峻茂(高而陡峭).

10、虽乘奔御风(快跑的马)

11、绝山献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四)、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五)、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3、或/王命急宣

4、虽/乘奔御风

5、故/渔者歌曰

6、其/间千二百里

(六)、内容探究:

1、概括各段大意:

(1)三峡山势高峻

(2)夏天的三峡水流湍急(3)春冬之时的三峡水缓流清,景色优美(4)秋天的三峡高猿长啸,凄婉萧瑟。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山——高、大、多

水——夏:

猛急;春冬:

清绿奇;秋:

凄凉

3、用原文回答: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5、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三、复印练习,准备小测。

抄默写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7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小测。

二、复习课文: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一)、加点字解释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消散)...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争相)(跳出)...

6、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二)、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内容探究: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

(山水相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

(色彩配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之美(晨昏变化)

三、上节课三首诗默写

四、作业:

抄句子翻译一遍。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8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默写: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①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三、订正小测

四、复习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

想到。

遂:

于是。

至: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原来是。

5、月色入户户:

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七)、句子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竹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五、作业:

默写抄两遍。

完成阅读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9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句子翻译复习:

《观潮》句子翻译: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6、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而且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空闲。

《湖心亭看雪》句子翻译: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新闻的三个特点

记叙的六要素

范例1

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