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24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docx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

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

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

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单位:

(盖章)

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

(签名)单位:

(盖章)

年月日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评定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年月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签名)

年月日

摘要

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提高,对于数量较多的大棚,传统的温度控制措施就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为此,在现代化的蔬菜大棚管理中通常有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以控制蔬菜大棚温湿度,适应生产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基于P89LPC938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原理,主要电路设计及软件设计等。

该系统采用LPC938单片机作为控制器,DHT11进行温湿度采集,并通过无线模块NRF24L01进行主机与从机的无线通信,利用其I2C总线技术控制SRL_11280W_LCD液晶实时显示。

使用户在控制室即可监测温室大棚内的实时温湿度,从而方便用户对温室大棚的管理。

关键词:

单片机P89LPC938;传感器DHT11;液晶SRL_11280W_LCD;无线模块NRF24L01

 

摘要................................................................................................................................................................................I

Abstract..........................................................................................................................................................................II

1.2.1国外研究概况...........................................................................................................................................1

1.2.2国内研究概况...........................................................................................................................................2

3.4.3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使用注意事项............................................................................................13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以优质、高效、高产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转化新阶段。

而大棚作为现代化农业设施的重要产物,在国内多数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棚可以避开外界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人为控制或创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可以看成是一个半封闭式的人工生态环境。

由于大棚中各种环境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此控制技术直接决定着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棚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模块:

环境参数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

在目前的监测系统中,需采集的环境参数主要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等。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根据大棚的规模及所在区域设定不同的采集方式,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大棚监测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温度的调节。

这时可将一天分为午前、午后、前半夜和后半夜4个时段来进行温度调节。

午前以增加同化量为主,一般应将棚温保持在25~30℃为宜;午后光合作用呈下降趋势,以20~25℃为好,避免高温下养分消耗过多;日落后4~5h内,要将棚内温度从20℃逐渐降到15℃上下,以促进体内同化物的运转。

此后,再将夜温降到10~12℃,以抑制呼吸、减少消耗、增加积累,但也不能降得过低,以免冻伤植物。

考虑外界环境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植物本身的生理过程,比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事实上大棚内的水分养料供给可以通过蒸腾这样的实测数据来决定;而CO2浓度则可根据光合作用的情况来决定,这一系列监测过程都可通过单片机系统来实现。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概况

美国是最早发明计算机的国家,也是将计算机应用于大棚控制和管理最早、最多的国家之一。

美国开发的大棚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对大棚内光照、温度、水、气、肥等诸多因子进行自动调控,还可利用温差管理技术实现对花卉、果蔬等产品的开花和成熟期进行控制。

在日本,作为设施农业主要内容的设施园艺相当发达,塑料大棚和其它人工栽培设施达到普遍应用,设施栽培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蔬菜、花卉、水果等普遍实行设施栽培生产。

针对种苗生产设施的高温、多湿等不良环境,日本进行了几种设施项目的研究,主要有设施内播种装置、苗接触刺激装置、苗灌水装置、换气扇的旋转和遮光装置的开闭装置(温度、湿度及光照控制)、缺苗不良苗的监测及去除和补栽装置、CO2施肥装置等方面的自动化研究。

2002年,英国伦敦大学农学院利用计算机遥控技术,可以观测50km以外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并进行遥控。

为保证CO2气体在大棚分布均匀,大棚中通常安装通风机,搅动空气使大棚中的CO2浓度一致。

荷兰的园艺大棚也发展较早,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日照短,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因此,集中较大力量发展经济价值高的鲜花和蔬菜,大规模地发展玻璃大棚和配套的工程设施,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

另外,国外大棚业正致力于高科技发展。

遥测技术、网络技术、控制局域网已逐渐应用于大棚的管理与控制中,随着工业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精度、低价格的传感器件也在温室大棚中广泛应用,并且近几年各国温湿度控制技术提出建立大棚行业标准,也使得大棚行业朝着网络化,大规模,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1.2.2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的计算机应用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计算。

70年代末起,我国陆续从以色列、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现代化大棚,在吸收国外发达国家高科技大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了大棚内部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参数控制技术的综合研究。

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了FELIXC512系统,并建立了全国农业系统的第一个计算机应用研究机构。

到了9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用于大棚的管理和控制领域。

2000年,金钰研究了工业控制机IPC在自动化大棚控制中的应用。

该研究是以工业控制机为核心采集环境信息,控制执行机构。

实现了大棚的封闭环境控制,但该系统布线复杂,维护困难且成本过高。

2005年,杜辉等研究了基于蓝牙技术的分布式大棚监控系统。

该系统将蓝牙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运用于大棚群的监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中干扰。

但由于蓝牙技术本身的不成熟,该系统的实际应用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2007年,唐娟等研究了基于新型AVR单片机的大棚测控系统。

该系统把个体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在单个大棚生产实现智能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连栋大棚的规模化生产。

但是所有性能都集中在单片机上,单片机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系统都会失控。

2008年,周茂雷,郭康权研究出了基于ARM7微处理器的大棚控制器系统。

该系统能通过AD算法实现大棚各路模拟量、开关量实时动态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经处理后定时保存并送出控制量。

1.3选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单片机和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检测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室环境自动监测控制方面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并且必将以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逐步取代传统的温湿度控制措施。

但是,目前应用于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大多采用模拟温度传感器、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器及单片机等组成的传输系统。

这种温湿度度采集系统需要在温室大棚内布置大量的测温电缆,才能把现场传感器的信号送到采集卡上,安装和拆卸繁杂,成本也高。

同时线路上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易受干扰和损耗,测量误差也比较大。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参考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并采用数字化单总线技术的温度测控系统应用于温室大棚的的设计方案,根据实用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在单总线上传输数字信号。

即采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解决传输模拟量误差大的问题,以及采用高技术的无线收发模块来代替之前大量的电缆,具有更好的经济与实用价值。

本文介绍的温湿度测控系统就是基于单总线技术及其器件组建的。

该系统能够对大棚内的温湿度进行采集,利用温湿度传感器将温室大棚内温湿度的变化,变换成数字量,其值由单片机处理,最后由单片机去控制液晶显示器,显示温室大棚内的实际温湿度,同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大棚内的温湿度自动发送给控制室,并在控制室的液晶显示器上实时显示出来。

这种设计方案实现了温湿度实时测量、显示和无线传输。

该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不需要任何固定网络的支持,安装简单方便,性价比高,可维护性好。

这种温湿度测控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温室大棚,实现对温湿度的实时监测,是一种比较智能、经济的方案,适于大力推广,以便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温室大棚的亩产量,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制作一个应用于中小型大棚的可达到温湿度实时监测功能的系统。

设计完成包括环境参数采集、数据处理、实时显示以及无线传输等模块。

具体实施主要通过选择传感器件、设计应用电路、编写功能程序等步骤来实现该课题所需要求。

系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大棚温湿度参数实时测量及显示,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发送至控制室并显示。

 

第二章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论证

2.1设计思想

系统的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室内(主机)的液晶显示屏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也可以通过大棚内(从机)的液晶显示屏直接监测,从而实现用户对大棚内温湿度更加方便快捷的监测,为用户控制大棚参数提供数据基础。

系统从机设在种植植物的大棚内,从机中的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将环境中的温湿度非电量参数转化成电量信号,再将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后送至从机中的单片机,单片机读取数据后将数据送到缓冲区内,通过液晶LCD进行实时显示。

同时从机中的无线通信模块不断将单片机处理过的数据发送出去,控制室内的主机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则不断的接收数据,接收到数据后再送到主机中的单片机,单片机读取数据后将数据送到缓冲区内,通过液晶LCD进行实时显示。

2.2要实现的功能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要实现以下几大功能:

(1)数据采集:

接通从机电源后,温湿度传感器自动采集实时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温湿度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发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

(2)现场显示:

将发送到单片机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后,通过LCD实时显示出来。

(3)无线传输:

利用无线传输模块将采集来的数据传输到附近的控制室,即主机。

(4)主机显示:

该功能是将无线传输过来的数据在控制室中显示出来,方便用户的实时监测。

(5)无线传输:

利用无线传输模块收发离自己较近的节点的控制系统的数据并传给PC机实现实时监控。

2.3方案可行性论证

最终方案:

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1所示。

图2-1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结构框图

最终方案可行性论证:

(1)适应系统要求。

现代大棚的实质是实现环境因子实时显示并自动调节作物生长环境条件,这些功能是通过一个闭环系统来实现的。

因此,传感器的性能应该与控制系统相适应,尤其是传感器的长距离布点、传感器灵敏度的一致性、传感器的响应时间等,这样才能使系统真正做到快速反应和高效调控环境。

本方案中采用的传感器、无线模块等均满足现代大棚的环境监测要求。

(2)长期稳定性好。

本方案中采用的DHT11传感器具有着良好的稳定性,且其测量范围广,能够适应大棚内的使用环境。

(3)优良的性能价格比。

考虑到实际运用与较大环境内的信息监测,则需要用到大量的传感器,因此,必须要求其价格较低廉,否则难以推广。

本方案中采用的元器件均为低能耗、低价格器件,价格低廉但性能强大,所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三章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单片机部分

3.1.1概述

P89LPC938是一款单片封装的微控制器。

它采用了高性能的处理器结构,指令执行时间只需2到4个时钟周期。

6倍于标准80C51器件。

P89LPC938集成了许多系统级的功能,这样可大大减少元件的数目和电路板面积并降低系统的成本,在这里本文只介绍本系统使用到的部分。

3.1.2管脚信息

图3-1P89LPC938管脚信息

3.1.3CPU时钟(OSCCLK)

LPC938提供几个可由用户选择的振荡器选项来产生CPU时钟。

本系统用到的是RCCLK内部振荡器输出的7.373MHZ时钟信号。

这样就省去了外部晶振部分,给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3.1.4中断

P89LPC938采用4个中断优先级结构。

有4个特殊功能寄存器与四个中断优先级相关,分别是IP0、IP0H、IP1、IP1H。

每个中断都由两个位IPx和IPxH(x=0,1)控制。

3.1.5I/O口

P89LPC938有4个I/O口,P0、P1、P2和P3。

P0、P1和P2为8位I/O口而P3为2位I/O口。

除了3个口以外,P89LPC938其他所有的I/O口均可由软件配置成4种输出类型之一。

四种输出类型分别为:

推挽,准双向口(标准8051输出模式),开漏输出或仅为输入。

每个口配置2个控制寄存器控制每个管脚输出类型。

P1.5(RST)只能作为输入口,无法进行配置。

P1.2(SCL/T0)和P1.3(SDA/INT0)只能配置为输入口或开漏口。

本系统把P0口配置成纯输入口,而P2则配置成准双向I/O口。

3.1.6定时器/计数器0

P89LPC938有两个通用定时/计数器,与标准80C51定时器0及定时器1兼容。

定时器0及定时器1有5种工作模式(模式0,1,2,3和6)。

模式0、1、2和6对于两个定时/计数器是一样的。

模式3则不同。

3.1.7A/D转换器

P89LPC938包含1个10位、8路逐步逼近式模数转换模块。

每个A/D转换器由一个8输入多路转换器组成。

多路转换器的输出通过采样保持电路,为两个比较器提供一个输入信号。

控制逻辑连同逐次逼近式寄存器(SAR)来驱动一个数模转换器,为比较器提供另外一个输入。

比较器的输出又回到SAR。

本系统用到的是AD0通道。

A/D转换的启动有多种模式,可以连续、多通道扫描、或由定时器的溢出启动,因而CPU在这方面不需要花费时间。

转换结束后可使用中断服务程序将数据取出处理。

A/D转换器使用单电源,仅支持单极性信号的A/D转换。

对于双极性信号,必须加上模拟电压偏移电路,必要时,可能还需要增加信号压缩电路。

8路10位分辨力的逐次比较式A/D转换器的功能很强:

有8对寄存器用于存放转换结果;转换器有6种操作模式;有三种转换启动模式;A/D转换的时钟频率为9MHz时,转换时间仅4μs;可以以中断或者轮询方式工作;具有高、低边界检测中断功能;带时钟分频器;具有掉电工作模式。

3.1.8串行外围接口(SPI)

P89LPC938还提供另一种高速串行通信接口——SPI接口。

SPI是一种全双工、高速、同步的通信总线,有两种操作模式:

主模式和从模式。

主模式或从模式可支持高达3Mbit/s的速率。

还具有传输完成标志和写冲突标志保护。

SPI接口有4个管脚:

SPICLK,MOSI,MISO和SS,SPICLK,MOSI和MISO通常和两个或更多SPI器件连接在一起。

数据通过MOSI(主机输出从机输入)从主机传送到从机,通过MISO(主机输入从机输出)从机传送到主机。

SPICLK信号在主模式时为输出,在从模式时为输入。

如果SPI系统被禁止,即SPEN(SPCTL.6)=0(复位值),这些管脚都可作为I/O口使用。

SS为从机选择管脚。

在典型的配置中,SPI主机使用I/O口选择一个SPI器件作为当前的从机。

SPI从器件通过其SS脚确定是否被选择。

本系统的无线模块将用此接口。

无线模块的SPI总线,在该系统中,仅调试到可以通信,其SPI初始化程序如下:

unsignedcharSPI_RW(unsignedcharbyte)

{

unsignedchari;

for(i=0;i<8;i++)//循环8次

{

MOSI=(byte&0x80);//byte最高位输出到MOSI

byte<<=1;//低一位移位到最高位

SCK=1;//拉高SCK,nRF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