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901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政治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明代政治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政治史.docx

《明代政治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政治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代政治史.docx

明代政治史

明代政治史

本卷提要

  本卷所叙述的内容是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光元年(1645年)共278年的政治史。

但是它上溯到元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下延到南明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的政治活动,迄止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本卷叙述明朝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并分别给予评论。

  明朝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莫不如此。

但明朝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宦官干政、党派之争等等。

  明朝又是一个出现诸多新因素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与之相适应的启蒙思想文化,在政治上也有所反映。

同时,西方传教士和早期殖民主义者已经叩响中国的大门。

中国与世界有了更广泛的联系。

中西文化已发生直接的冲突与交融。

但是李自成起义和清人入主打断了明朝发展的线索。

中国失掉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前进的宝贵机会。

  一、明代政治概述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政权解体,民不聊生。

在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脱颖而出,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了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朱元璋采用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进一步增强力量,等待时机夺取全国政权。

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把控制的地盘扩大到江浙、江西、河南各行省(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

在鄱阳湖会战大败陈友谅后,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

但直到此时,朱元璋仍然奉农民起义军大宋政权韩林儿为主,使用龙凤年号。

接着,他铲平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南征陈友定,势力向福建、广西等地区扩展。

朱元璋见时机成熟,改用吴元年年号并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并于同年攻克山东诸郡。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这年闰七月,元顺帝放弃大都(今北京)出奔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随后徐达带兵进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

从此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国号明字,本意出于明教。

明教有明王出世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曾称明王,其子韩林儿又称小明王.明即表示对小明王的继承,又寓奉天承运之意。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进一步扫清残元势力和割据势力,以及整顿残破的经济以安定民生。

明军四出,先后略定西北、四川、云南、东北,统一了除北元所控制的漠北以外的广大地区。

与此同时,明朝着手清除元朝统治在中原以南地区的影响,改变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生产。

  一开始,明朝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

在中央沿用中枢省制度,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

朱元璋本人就做过大宋政权的江南行中书省丞相。

但他看到了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加强,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政,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

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职在执行朝廷政令而已。

与布政使并立的,是提刑按察使掌管法庭、监狱,都指挥使掌管一省之军政。

其下是府和州、县。

这样既大大缩小了地方的权力,又简化了机构层次。

中书省位高权重,丞相成为与皇帝抗衡的职务。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朱元璋就此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的设置,由皇帝直接统管六部,使中央权力大大集中于皇帝手中。

与此同时,对飞扬跋扈的权臣将帅次第翦除,以避免他们对皇权造成威胁。

皇帝还直接统领锦衣卫等禁军武装,利用超越司法权力之上的诏狱,对臣民进行严厉控制,实行重典治国,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军事统帅机关则由原来的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以分大都督之权。

但是各都督府只管军政、军籍,不直接统率军队,每有战事则由皇帝任命将军总兵官,指挥作战,战事完毕,将军交还佩印。

此外,还设有一套完整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和下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对各衙门大小官员进行监督。

行政、军事、监察三系统互不统属,而分别对皇帝  负责。

皇权从而大大加强。

  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的同时,朱元璋还实行分封政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亲王。

亲王下天子一等,虽元勋宿将不得与之均礼。

亲王享有优厚的经济待遇,并有三护卫军队3000人至19000人不等。

亲王所在地是各地要害之处,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屏藩帝室,在从东北到北方、西北的防御蒙古的边塞上的各亲王被称为塞王。

虽然明朝的分封政策是列爵不临民,分封而不锡土,但由于在有战争时,亲王得参与出征并节制诸军,因而一些塞王,特别是燕王、宁王等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早在洪武九年,府学训导叶伯巨就上书给朱元璋,指出分封太侈,担心未来亲王会给皇帝造成威胁。

朱元璋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骨肉,要将他亲手射杀。

虽然叶伯巨侥幸没被射杀,但还是被关入监狱而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辞世。

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改元建文。

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是一个内外相对安定,经济已得到恢复的国家。

但是在建国30年之后,在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重典治国之后,有必要对政策做出调整,从武装开辟时期转入文治守成时期,从重典治国转向宽仁之政,为此建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我们称之为建文新政。

  但是客观形势并不允许建文帝朱允炆放手去实现他的理想政治。

诸王已经对皇帝构成威胁,他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其时秦王、晋王已死,被封在北平的燕王是诸王之长,而且势力最强。

燕王心怀异志,图谋篡位。

朱允炆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之计,施行削藩。

他们先废掉了周王、岷王、齐王、代王、湘王,接着向燕王下手,但却遭到了激烈的抵抗。

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号召起兵,与中央政权展开角逐。

燕王首先控制了北平城(今北京),接着兼并了宁王的军队,与宁王相约将来得手后中分天下。

在经过三年多的战争后,燕王带兵直指南京,左都督徐增寿谋做内应被杀,而把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

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皇帝位,改元永乐。

  建文新政并没有能够展开。

永乐帝虽然抨击建文帝变乱成法,声称要恢复祖宗旧制,但形势迫使他不能不继续对洪武以来的政策进行调整。

  永乐帝首先对政治反对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其手段之野蛮残忍,令人发指。

那些拥护建文新政,在洪武霜雪之后得到过短暂的阳春和煦的忠臣赤子,慷慨赴难,亘古罕见。

永乐帝为了钳制人口,焚毁一切建文史籍,抹杀一切可能指斥自己篡逆的证据,并且利用宦官设立东厂,以监视臣民,恢复了被朱元璋撤消的锦衣卫刑狱,超越法律对臣民以约束。

同时,永乐帝进一步扩大了宦官参与政治生活的范围,从此宦官无所不在。

接着,他便继续进行削藩。

他在即位之初,曾声称笃亲亲之义,从而给亲王一些优厚的待遇。

  但不久他便开始用各种借口削除可能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的亲王。

与宁王中分天下的话早已忘了,宁王被内徙至南昌,谷王被徙往长沙,辽王、代王的护卫被削去,不准齐王离开京师等等。

自永乐之后,亲王再也不能威胁皇帝,虽然后来宣德、正德年间都发生亲王叛乱,但无不旋踵而败。

对亲王的限制越来越严峻,比如亲王就藩后不准返京,出城省墓也需要批准,二王不可相见等等,亲王成为徒拥虚名、坐縻厚禄的赘疣。

  洪武时撤销中书省罢丞相不设,增设四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后又罢四辅官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以备皇帝侍从、顾问,其位仅五品,无印信衙署,在翰林院履任支俸。

永乐帝即位后,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始称内阁。

但这时内阁专掌诏册诏敕,不置官属,诸司章奏也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

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他不甘于守成,而热衷于建功立业。

他继承了洪武时期对蒙古的武力打击和羁縻并举的政策,封瓦剌、鞑靼首领为王,但对于不驯服的本雅失里、阿鲁台和马哈木等,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带兵出塞征讨。

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明朝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派陈诚、李暹等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它们与明政府的联系。

永乐帝还把明朝的势力扩大到域外,在安南设立了交阯布政使司,派郑和带领一支两万余人的庞大船队多次出使西洋,所到各国纷纷来明朝进行朝贡贸易。

永乐帝为了实现自己做天下共主的理想,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为了加强国内南北的联系而开通了大运河。

永乐帝标榜文治,在他的命令下编纂了规模浩大的《永乐大典》。

但是与这些号称盛世的种种业绩相反,永乐年间百姓负担过重,民生艰难,因此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爆发了震动一时的唐赛儿起义。

  永乐帝的死,结束了明朝开创奠基的时代。

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

  他一反永乐之政,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无为之政,继之的宣宗因循稳定,继续对永乐政治进行调整,形成了仁宣之治的局面,从此进入了守成时期。

  但在表面的安定与繁荣之下,潜在的统治危机也在加剧。

吏治败坏,土地日益集中,流民大量出现,从正统初年起,接连发生各种人民的反抗斗争,浙江山区的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福建的邓茂七起义,广东的黄萧养起义,广西大藤峡瑶壮人民起义和荆襄地区的流民起义,等等。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获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以50万兵力被瓦剌骑兵2万人击溃。

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既有战略的失误,又有战术的失策。

但是明朝在景帝和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很快就组织起力量,不仅抵御了瓦剌军队,成功地保卫了北京,而且迫使也先送还了英宗。

土木之变并未能改变明朝与蒙古之间关系的基本格局,瓦剌很快就恢复了对明朝的通使、通贡。

土木之变也未能造成对明朝统治的根本的破坏。

  但是土木之变留下了统治阶级权力再分配的问题,于是有英宗复辟,有曹石之变。

  正统以后,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正统年间出现了像王振这样可以左右朝政的宦官。

他们可以干预官员的任免,提督京营,监军统兵或坐营镇守。

  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明宪宗下令设立西厂,其权力又超过了东厂。

  孝宗即位后,斥逐奸邪,任用贤能,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得明朝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暂时避免了明朝统治的危机。

  明武宗即位是明朝进入祸乱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和文化思想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封建阶级更加腐败,世俗民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明武宗带头冲破传统礼教,破坏祖宗制度,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

这期间出现了权倾一朝的宦官刘瑾。

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引导武宗荒政逸乐,大肆地聚敛钱财,以致民不聊生。

安化王朱寘鐇,以诛讨刘瑾为借口,起兵造反。

刘瑾被除掉之后,武宗继续荒政,宠幸江彬,嬉戏无度。

宁王朱宸濠再次乘机而起。

虽然宁王叛乱很快就平定了,而武宗也在亲征回途中染病不起。

  世宗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入承帝位,拨乱反正,锐意求治,但是很快这开始的锐志便消失了。

嘉靖帝一心一意议大礼,一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一是要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结果朝政都以此划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朝臣中出现了一批善于察颜观色,专以议礼为能事的人,他们动辄以议礼干预皇帝的决策,打击政敌。

一批新贵迅速上升,直臣难于立朝,像善于逢迎的张璁等则大行其道。

明世宗还热衷于方术神仙,信用道士,一心炼先天丹铅,求长生不老,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以致邪术横行殿陛,严嵩等人竟以善写青词而受到重用。

  嘉靖一朝,明朝统治的危机继续加深,武宗以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的反抗已经从边远地区深入腹里,从矿徒和瑶民发展为基本农民群众。

正德年间,四川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历时数年;波及贵州、陕西,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历时三年,转战京畿、山东、河南、湖广;江西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到了嘉靖年间,起义更为频繁,两广、山东、山西、四川、江西所在皆反,而且不断发生兵变。

兵变首先发生在边防重地的大同和辽东,后来又发生于南京。

因此史家称其时是纷纭多故,将废于边,贼讧于内,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在国内动乱不已的情况下,南倭、北虏的问题,也以嘉靖时为最严重。

蒙古鞑靼部日益强大,先有小王子,后有俺答汗,对明朝的威胁日益严重,致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

日本海盗商人争相与中国进行贸易,并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抢掠,他们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在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嘉靖三十四年右都御史张经带领军民取得王江泾大捷,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势力,但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四十三年,明朝军队在戚继光、俞大猷的带领下,才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明朝的有识之士试图有所振作。

在嘉靖晚年,改革已成为一股潮流,潘季驯从改革赋役入手,在广东整顿均平里甲法,庞尚鹏则在浙江推行一条鞭法,其时皆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此时已进入了明朝的改革中兴时期。

  明穆宗是个不喜繁重政务而喜欢游玩挥霍的皇帝,因此他也放手让臣下处理政务,一些能臣反得以借此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徐阶、高拱、海瑞,相继脱颖而出。

神宗以冲幼即位,阁臣张居正借助太监冯保和太后,打击政敌,夺取了首辅之位,更是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

他清丈土地,整顿财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边防,整顿吏治,整顿学校,十年之内,政令统一,财政有余,边防宁谧,多年积弊重病为之一清,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但是中兴局面并没能持久。

张居正死后,神宗再不受任何人限制了。

起初,他还能勤于政务,到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便开始懒于过问政事了,甚至长期深居宫中,不与朝臣见面。

这使得明朝出现了一个历史上少见的局面,一切正常的朝廷礼仪如祭祀、时享、经筵日讲都废止了,朝臣的奏疏也常被搁置,各衙缺官不补,十署九空,几至于瘫痪。

而这时朝廷上官员党派林立,由于立太子问题、京察大计问题各持歧见,互相攻击,党同伐异,争斗不已。

顾宪成等一批失意知识分子声气相投,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被称做东林党。

与之相对立的,则有昆党、齐党、楚党、浙党。

东林党主张澄清吏治,铲除弊政,反对过分地敲榨百姓,要求维护礼教,敢于对皇帝提出激烈的批评。

  而这时明神宗则大肆挥霍,大兴土木,以至帑金不足,派矿监税使奔赴全国各地搜刮钱财,造成对工商业正常经营的沉重打击,各地市民纷纷起而反抗矿监税使,爆发激烈的冲突。

与此同时,明朝的统治机器走向全面解体,吏治败坏,军队腐朽,而巨大财政开支和明朝因平哱拜、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的叛乱等三大征所加剧的财政困难,又促使明朝加重赋税,搜刮百姓,从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人民的反抗。

明朝从此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败,因而史家有明亡于万历的说法。

  泰昌帝只在位二十九天便因服用红丸而一命呜乎,继之即位的明熹宗也只在位七年。

明朝政治仍无起色。

朝政因红丸、移宫案被搅得一片混乱。

东林党曾经得势一时,他们对腐朽和邪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但是他们终于敌不过皇帝支持的宦官集团阉党,魏忠贤权倾一朝,遍植党羽,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就在朝廷上下的你争我斗之中,民众反抗愈演越烈,而远在关外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势力迅速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摆出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

这样三方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明思宗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外藩入承皇统,他决心挽狂澜于既倒,铲除阉党,锐意求治。

他力行节俭,不近女色,察纳下言,一时颇有清明之象。

  但是,明朝的统治已经病入膏盲,宦官干政、党争派斗、吏治败坏、财政危机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而崇祯皇帝求治心切,刚愎自用,用人不专,果于杀戮,柔于决断,使形势更加恶化,而李自成起义军则凯歌前进,最后终于攻陷北京,崇祯朝的文武大臣如鸟兽散,从其死者只宦官王承恩而已。

  此后,福王被拥立于南京,犹有半壁江山。

但弘光朝廷腐败如故,很快就被清军摧毁了,明朝至此大势已去,虽有鲁王立于浙东,唐王立于福建,桂王立于广西,都已无济于事了。

  李自成的军队并未能在北京久留,他们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起义军在短时期内衰落下去。

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在即皇帝位后被迫退出北京,清朝成了中原的新的统治者。

  明朝自正德之后,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成分得到较大发展,在万历年间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世俗民风有很大的变化,文化思想也出现新的因素,启蒙思想、功利观念、市民文化得到发展,起到对旧制度、旧文化的瓦解作用。

与此同时,耶稣会士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中国,他们把自己掌握的新的文化知识当做传教手段,与中国士大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徐光启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仅接受了西方的新的学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西方近代的价值观念。

与明末传统制度、文化的解体相一致,当时是个很开放的时代,不仅在文化上,在经济上也是很开放的时代。

当时在西方已经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迅速在世界各地扩张。

这时中国有一个融入世界潮流的机会,有可能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

但不幸的是内乱打断了明朝进步的步伐,而取而代之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又因为其自身的弱点和迅速失败无法使中国继续向前迈步,八旗铁骑带来的是更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他们用新兴民族的强悍之力加固了已经散架的旧制度的破车,使它又摇摇摆摆地走了下去。

  二、开国奠基

  

(一)红巾军与朱元璋的崛起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爆发了遍及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颖州,领导人为韩山童、刘福通;一支起于蕲州,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

  韩山童祖籍滦城,其祖父曾因传播白莲教义而被加以烧香惑众的罪名,流放到永年(河北今县)。

元末,韩山童继承祖业,利用当时民间广泛流传和熟悉的传说,倡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并以白莲教会作为联络工具,暗地组织农民,准备起义。

河南和江淮地区的人民,多信之,纷纷加入秘密组织,并从中涌现出一批组织者和领导者,如杜遵道、刘福通、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

  至正十一年五月,刘福通等3000人在颖州颖上县白鹿庄聚会,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以红巾为号密谋起义。

因消息泄露,韩山童被捕杀。

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走。

刘福通、杜遵道当机立断,随即起兵,迅速攻占了颖州。

在打败随后赶来镇压的元军后,又连续攻破罗山、上蔡、真阳、确山。

九月克汝宁、光州、息州,众至十万。

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或红军。

又因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聚众,又称香军.颖州红巾军一举,南北各地白莲教徒纷纷响应,李二、彭大、赵均用于徐州,王权于郑州,孟海子于襄阳,郭子兴于濠州,徐寿辉、彭莹玉于蕲州先后起兵。

  彭莹玉是袁州人,出身贫苦农家。

自幼出家,以清泉为人治病,当地百姓事之如神.他长期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

至元四年(1338年)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淮西。

至正十一年八月,他与蕲州罗田布贩徐寿辉、麻城铁匠邹普胜在蕲州起兵,九月,攻下蕲水和黄州。

十月,徐寿辉以蕲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很快便占领了武昌、安陆、沔阳、江州、饶州等地。

  与红巾军起义先后,又有至正八年(1348年)浙东方国珍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张士诚的起义。

  方国珍,浙东台州黄岩人,出身佃农。

至正八年因杀死仇人而逃命海上。

  他集结了数千人,屡败元军,亦屡次降元,据有庆元、温台之地。

因其活动地区正当元漕粮北运通道,所以元政府资国珍舟以通海运,重以官爵羁縻之①。

而方国珍也接受了元江浙行省左丞相之职,年年治船,为元运粮于京师。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人(今江苏东台),出身亭户,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受富户及弓兵欺侮,于至正十三年正月与其弟张士义、张士信等18人愤而起兵,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二月,攻下泰州、兴化。

五月攻占高邮。

次年正月,张士诚以高邮为都,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至正十四年九月,大败元丞相脱脱百万大军,取得高邮之战大捷。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下攻占平江(苏州)、湖州、杭州,迁都平江。

  ①  《明史?

方国珍传》。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奉韩林儿在毫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

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

东路由毛贵率领,扫荡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元军,直抵枣庄、柳林。

至正十八年三月,由于孤军深入,毛贵在柳林遭元军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回济南。

中路由关先生、破头藩等率领,攻绛州,入保定路,折经大同一直趋塞北。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这支起义军攻占了上都,旋即转战辽东。

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等率领由荆、樊出武关,进攻关中。

李喜喜入四川,余部又攻占了甘肃、宁夏等地。

与此同时,刘福通攻占汴梁,并以之为都,红巾军的反元斗争至此达到高潮。

红巾军的进攻,遭到元军的疯狂反扑。

至正十九年八月,元军两路围攻汴梁,韩林儿、刘福通坚守百日,因粮食耗尽,被迫突围,退至安丰。

汴梁失陷后,红巾军战事急剧逆转。

山东毛贵为部下赵均用杀害,队伍分崩离析。

中路军和西路军因根基失掉,在长期流动作战中力量大损,最后都被元军消灭。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围攻安丰,城破,刘福通遇难牺牲。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经过多次血战,许多地区得而复失,彭莹玉也在战斗中牺牲。

以后徐寿辉又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

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其部将陈友谅所杀,陈自立皇帝,号大汉。

明玉珍不久也在四川自立,国号大夏。

  当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等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浴血奋战的时候,朱元璋借机独自成军,逐渐发展势力。

  朱元璋,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人,农民出身,幼失父母,入皇觉寺为僧,至元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由于才略出众深得郭子兴的器重。

至正十四年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24人出略定远,收编义军数万。

七月攻占滁州。

次年正月郭子兴攻下和阳,命朱元璋总领诸军。

  三月,郭子兴病死。

韩林儿、刘福通建号大宋后,派使者招各路义军议事。

  五月,发布檄文,任郭子兴长子郭元叙为濠州都元帅,张天祐、朱元璋分任左右副元帅。

军中文告统用龙凤年号。

至正十五年五月,朱元璋兼并巢湖红巾军俞通海水师,六月,由牛渚矶强渡长江,一举攻占采石、太平。

这时太平周围都是元军,元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以巨舟截采石,闭姑孰口,截断了朱元璋的退路。

而义兵元帅陈埜先率众数万,直攻太平城。

朱元璋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大败陈埜先,陈埜先被迫投降。

七月,朱元璋命徐达等攻取了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

九月,郭天叙、张天祐率军攻集庆。

  陈埜先临阵叛变,与元军合兵拒战,郭天叙、张天祐措手不及,战败身亡。

  而陈埜先亦被金坛县的地主武装误杀,余部由其子陈兆先率领,屯驻方山,与元行省蛮子海牙在采石的舟师互为犄角,窥伺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年)

  二月,朱元璋大败蛮子海牙舟师于采石,打破了元军对长江的封锁。

三月一日又亲率大军,水陆并进,进攻集庆,先破陈兆先军于江宁镇,继而败元军于蒋山。

初十日,攻破集庆城,元守将福寿战死,水军元帅康茂才投降。

攻下集庆后,朱元璋即改集庆为应天府,建立江南行省。

大宋政权任命他为江南行省平章,不久升为丞相。

此后,朱元璋即以应天为根据地,分兵略镇江、金坛等地,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

  

(二)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占据应天以后,一方面多方经营,扩充实力,另一方面对外进行不间断的军事征伐。

  早在渡江之前,朱元璋就陆续招集了一些随从起义的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用为幕僚。

攻下太平后,又召用老儒李习为知太平府,陶安参幕府事。

攻取集庆的策略就是陶安和冯国用等人建议的。

破集庆,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都加以录用。

元池州学正朱升还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朱元璋还在应天特设礼贤馆,招纳儒生,给以礼遇。

后来刘基、宋濂、叶深、章溢都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

朱元璋尊礼有影响的名儒,收为己用,从而在他占领的地区内,争得地主、文人的合作,稳定了局势。

在农业生产上他设置了营田司,令康茂才为营田使,掌管农田水利,分巡各处。

又分派将士屯田,且耕且战,保证军需。

朱元璋在其占领区内还设置税课司,又制定盐法、茶法。

使盐茶经营,有法可循。

铸造大中通宝钱在区内流通。

经数年苦心经营,朱元璋辖区内社会经济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