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52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docx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

浅议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

摘要:

采油经过多年的发展,采油工程工艺逐步趋于完善。

但随着油井数的增多,产液量的增加,注水逐渐见效,抽油泵效却逐渐下降。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浅议了影响泵效的原因及提出了下步如何提高泵效建议性措施。

 

主题词:

理论排量泵效因素措施

 

一、  泵的排量及泵效

活塞上、下活动一次叫一个冲程。

根据泵的工作原理可知,在一个冲程内完成进油与排油的过程。

在理想情况下,活塞上、下一次进入和排出的液体体积都等于活塞让出的体积V。

活塞上冲程:

吸入泵内的油量V=fp.s

式中fp——活塞面积,m2;

s——光杆冲程长度,m。

排出井外体积V1=(fp–fr)s

式中fr——抽油杆的截面积,m2。

活塞下冲程:

泵吸入的油的体积V将通过游动凡尔排到活塞上部的管中,由于有相当冲程长的一段光杆从井外进入油管,因此,将排出井外体积V2=frs

所以活塞每一冲程(活塞上、下一次)排出井外的油体积V=V1+V2=(fp–fr)s+frs=fps,即每一行程吸入泵内油的体积分上、下冲程两次排出井外。

每日排量qt=1440nv

式中qt——泵的理论排量,m3/d;

n——冲次,次/min;

其余符号同前。

在抽油井生产中,实际抽出的液量q,一般都比理论产量qt低,两者的比值叫抽油系数,或叫泵效,用η表示,即:

η=q/qt

η愈大,说明泵的工作实效愈好,但在正常情况下,若η达到0.7~0.8,就认为泵的工作是良好的。

只有自喷井刚转入抽油时,油井

连抽带喷,此时的η才接近或大于1。

实际生产中,η往往低于0.7,甚至很低。

这是由于深井泵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二、    影响泵效的因素

(一)冲程损失的影响

由于抽油杆、油管在工作过程中承受交变载荷,从而引起抽油杆和油管的弹性伸缩,使活塞冲程小于光杆冲程,并减少了活塞让出的体积,造成泵效降低。

以下就静载荷及惯性载荷引起抽油杆、油管弹性变形,及其对活塞冲程的影响介绍如下:

1.1.静载荷对活塞冲程损失的影响

当驴头从下死点开始上行时,游动凡尔关闭,液柱重量作用在活塞上,使抽油杆发生弹性伸长,抽油杆虽然由下死点向上走了λr距离,即悬点从位置A移到B,但活塞尚未发生移动,所以抽不出油,λr即为抽油杆柱的伸长。

油管由于卸去液柱重量而缩短一段距离λt,悬点位置由B移至C,此时虽然通过抽油杆带着活塞一起向上走了λt的距离,但活塞与泵筒之间仍无相对运动,因此,抽不出油来,吸入凡尔也仍是关闭的。

当驴头位置由C继续向上移动时,活塞才与泵筒发生相对位移,井口出油,吸入凡尔打开吸入液体,一直移到上死点D点,走完上冲程。

由上述可知:

驴头冲程为s而活塞冲程为sp。

则s-sp=λ=λr+λt

同理,悬点由上死点开始下冲程时,吸入凡尔关闭,排出凡尔打开,液柱载荷由抽油杆移到油管上,使抽油杆缩短λr,油管伸长λt。

当驴头下行λ=λr+λt距离之后,活塞与泵筒才有相对运动,才开始抽油。

因此,下冲程与上冲程一样,活塞冲程比驴头冲程小λ值,λ称为冲程损失。

由于冲程损失使泵效降低的数值ηλˊ为L:

ηλ′=(s-sp)/s=λ/s

λ值根据虎克定律算出:

λ=WlˊL/E(1/fr+1/ft)=fprlL2/E(1/fr+1/ft)

对于多级抽油杆,以2级为例,λ值为:

λ=Wlˊ/E(L1/fr1+L2/fr2+L/ft)

式中λ——冲程损失,m;

Wl——上、下冲程中静载荷之差,即液柱载荷,Wl=fprlL*10-4,N;

fp、fr、ft——活塞、抽油杆、油管截面积,cm2

L——抽油杆柱总长度,m;

γ1——液柱重量,N/m3;

E——钢的弹性模数,2.1*107N/cm2

L1、L2——每级抽油杆的长度,m;

fr1、fr2——每级抽油杆的截面积,cm2

 例田井油管直径21/2″(外径73毫米、内径62毫米),选用38毫米杆式泵,下泵深度为1400米,由直径7/8″抽油杆580米;直径3/4″抽油杆820米组成二级抽油杆柱,井内液体重度为8600N/m3,驴头冲程为1.8米,试计算冲程损失及对泵效的影响。

解WL=fpLγ1=π/4D2Lγ1

=3.14/4*0.0382*1400*8.6

=13.648KN(或13648N)

查表3-4得7/8″、3/4″抽油杆的截面积分别3.8平方厘米、2.85平方厘米。

ft=π/4(7.32-6.22)=11.65平方厘米

λ=Wlˊ/E(L1/fr1+L2/fr2+L/frt)

=13684/2.1*107(580/3.8+820/2.85+1400/11.68)

=0.36米

对泵效的影响ηλ=λ/s=0.36/1.8=20%

2.惯性载荷对活塞冲

悬点上升到上死点时,抽油杆在向上最大惯性载荷作用下减载而缩短,因此,悬点到上死点后,抽油杆在惯性力作用下带着活动塞仍继续上行,使活塞比静截变形时,向上多移动一段距离λˊ。

当悬点下行到下死点时,抽油杆受到向下的最大惯性力,使抽油杆伸长,活塞又比静截荷变形时向下多移动一段距离λ″。

由上述可知:

在惯性载荷作用下,使活塞冲程比只有静载荷变形时要增加λp

λp=λˊ+λ″

式中λp——由于惯性载荷的作用,使活塞冲程增加的数值。

根据虎克定律计算:

λp=λ+λ″

=L/frE.Wrsn2/2*1790(1-r/l)+L/frE.Wrsn2/2*1790(1+r/l)

=Wrsn2L/1790frE

上式中由于抽油杆柱上各点所承受的惯性力不同,计算中取其平均值,即取悬点惯性载荷的一半.

静载荷和惯性载荷对活塞冲程的影响为:

惯性载荷引起的抽油杆柱变形会使活塞冲程增大,有利于提高泵效。

但惯性载荷增加会使悬点最大载荷增加,最小载荷减小,抽油杆受力情况变坏。

因此,通常并不采用快速抽汲增加惯性载荷的办法来增加活塞冲程。

(二)气体对泵效的影响

当活塞在下死点位置时,在泵的排出凡尔与吸入凡尔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叫防冲距,两凡尔间的泵筒容积叫余隙容积。

当泵入口处的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抽汲时总是气、液两相进入泵内,而气体进入泵内占据一定的体积,必然减少进入泵内的液体量使泵效降低。

进气严重时,甚至发生“气锁”,即在抽汲时由于气体在泵内压缩和膨胀,使吸入和排出凡尔无法打开,出现抽不出油的现象。

调整前受气体影响

调整后气体影响减弱,工况变好

柳87-31井调整前后泵效对比表

调整前

调整后

动液面m

1210

动液面

1232

沉没度m

124

沉没度

102

产液量m3

4.42

产液量

5.12

泵效%

22.6

泵效

25.9

 

气体的影响程度通常用充满系数β表示,即每一冲程吸入泵内的原油体积与活塞上冲程让出的体积之比。

β=Vo/Vp

式中Vp——上冲程活塞让出的体积;

Vo——每冲程吸入泵内的油的体积。

以R表示进入泵内的油气比,即:

R=Vg/Vo

可以看出:

Vp+Vs=Vg+Vo

=Vo(1+R)

Vo=(Vp+Vs)/(1+R),而Vo′=Vo+Vs=(Vp+Vs)/(1+R)-Vs带入式中,得β=Voˊ/Vp=(Vp+Vs)/(1+R)Vp-Vs/Vp(余隙比),则β=(1+K)/(1+R)-K=(1-KR)/1+R

很明显,β越大,泵效越高。

从式中可以看出:

β与油气比R及余隙比K有关。

K值越小,β值越大,而要减小K值,就必须减小余隙Vs或增大活塞冲程来增加Vp。

因此,在保证活塞不撞击固定凡尔的条件下,尽量减小防冲距,即减小余隙。

R值越小,β值越大,通常为了降低R值,而采用增加泵的沉没度,使自由气更多的容于油中的方法;或安装气锚,使气体在未进入泵之前就在泵外分离掉。

(三)、漏失的影响

漏失会使泵效降低。

常见的漏失包括以下几种:

1)油管漏失包括丝扣漏、腐蚀穿孔漏、制造缺陷的管壁砂眼、裂缝漏等。

2)选泵不合理活塞与衬套的配合间隙过大,通过间隙的漏失量与间隙的三次方成正比例的增加,而与活塞运动速度成反比。

因此间隙过大造成的漏失可通过合理选择泵的级别来决定。

泵工作正常

活塞与衬套明显漏失

 

柳92-33泵效对比表

活塞与衬套漏失

正常工作

动液面m

560

动液面

580

沉没度m

864

沉没度

844

产液量m3

7.95

产液量

10.36

泵效%

58.0

泵效

62.7

 

3)深井泵的零件磨损或被卡,包括衬套与活塞工作面、凡尔、凡尔座因磨损或被卡而引起的漏失。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容易造成磨损或被卡:

(1)井内液体含有腐蚀性物质,如含硫的气体,会很快腐蚀泵的零件,使凡尔变脆而损坏。

 

(2)油井出砂,带砂液体对凡尔磨损非常严重,对活塞和衬套的磨损也较严重。

(3)结蜡会使凡尔关闭不严,甚至结蜡凡尔和活塞。

 

(4)由于井身弯曲,抽油杆与油管壁发生磨擦,落下的金属碎屑垫住凡尔球造成漏失。

同时由于偏磨,造成活塞与衬套一边间隙增大,加大漏失量。

严重时可以把油管磨穿。

(5)  有些井,由于钢制部分发生磁化现象,把凡尔球吸在凡尔罩的侧旁而不能正常工作。

通常防磁化的方法是应用瓷制的凡尔球。

(四)泵筒未充满的影响

若油层能量低,或沉没度较小时,有时活塞的运动速度大于所吸入液体的运动速度,供油跟不上,原油来不得充满活塞所让出的泵筒空间,而活塞已开始下行,出现充不满的现象。

使泵的充满系数减小,泵效降低。

同时,活塞下行时还可能与液体发生冲击,引起整个抽油杆系的振动,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加深泵的沉没度,或选择合理的抽汲参数来解决。

三、提高泵效的措施

泵效是反应抽油设备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泵效除与泵工作情况有关外,又同油层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为了提高泵效必须对油井及油层两方面采取措施。

对于油层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和维持油层能量,保证有充足的供油能力。

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合理注水是保证高产、高泵效的根本措施;对于井底附近油层物性不好,可采取增产措施提高井底附近油层的渗透率,提高油层供油能力。

对于油井反面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理的工作方式

当抽油机已选定,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应以获得高泵效作为出发点对三个参数进行调整,即在F、S、n的乘积不变的条件下调整三个参数,一般是长冲程、慢冲数、小泵径的原则。

在满足油井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泵径,这是因为在同样泵挂深度与产量的条件下,泵径越小,光杆负荷就越小,这样就可以减少冲程损失,有利于提高泵效。

在生产中,对于原油乳化严重或比较稠的井,一般采用大泵径、大冲程、慢冲数。

这是因为粘度大的原油通过小泵径的工作筒时,阻力很大,在活塞往返一次的时间内,液体不能充满工作筒,使泵效降低,采用较大的泵径就可以改善充满程度。

在满足产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慢冲数,因冲数快时,抽油杆柱上载荷变化频率高,杆柱的惯性载荷大,冲程损失减小,却增加了光杆负荷;如冲数太快,活塞上移速度大于液体进入泵筒的速度时,供油跟不上,泵筒来不得充满液体,当活塞向下时,将撞击液面引起杆柱振动,使泵效降低,且使抽油杆易发生弹性疲劳,缩短使用寿命。

但冲数也不能太慢,太慢将增加漏失的程度。

参数太大,造成管串漏失

参数下调后工况正常

 柳87-26井调整参数前后泵效对比表

管串漏失

工况正常

动液面m

822

动液面

840

沉没度m

781

沉没度

763

产液量m3

6.01

产液量

6.55

泵效%

26.9

泵效

29.1

 

在满足产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长冲程。

采用长冲程就可以缩小冲程损失所占的比例,有利于提高泵效;采用长冲程可减小防冲距与冲程的比值,因此,可减少气体对泵效的影响。

但是,长冲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加大冲程会使减速箱的扭距加大,因而需要较大功率的电动机。

(二)将油管下端固定

由于静载荷的变化,引起抽油杆柱和油管的弹性伸缩而造成冲程损失。

因此,用管锚将油管下端固定,则可消除油管变形,减少冲程损失。

(三)合理利用气体能量,减少气体和砂子的影响

对于由自喷刚转抽的井,可合理控制套管气,使深井泵在一定深度条件下增加泵的沉没压力,提高泵口吸入压力,提高泵的充满程度,使大量气体到活塞以上分离,膨胀举油,连抽带喷,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

对于正常抽油的井,为了提高泵的充满系数,应尽量减小余隙容积;增加泵的沉没度减少进泵的油气比。

减少气体影响的另一种措施是在泵的入口处安装气锚。

气锚的种类很多,但他们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油、气相对密度的差异,气泡总是上浮这一规律为根据的。

首先气泡随油流向气锚时,在套管与气锚孔眼部分的环型空间进行分离,气泡上浮一部分。

刚进入气锚筒的油气,液体为水平流动,而气泡则部分上浮到气锚顶部,从顶部孔眼排到套管环型空间。

另一部分气泡被液流带至气锚孔环型空间下部。

被液流带至气锚孔环型空间下部的气泡,在活塞下冲程中,泵停止呼吸,液流速度为零,此时气泡便上浮至气锚顶部并排到套管环型空间中。

对于含砂井,要防止砂进入泵的工作筒,对于油层胶结差、疏松,造成出砂的井,可通过修井造一人工井壁;由于工作制度不合理,井底压差过大造成油层出砂的井,可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减少油层出砂,此外,现场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泵的进口安装砂锚。

砂锚的作用是将油和砂在井下未进泵前就分离开。

其原理是在油流速度和方向改变时,沙子由于相对密度大而从油中沉淀出来。

目前,现场大都采用回转式砂锚。

当深井泵工作时,油从入口进入进油管,当流出喷嘴时,由于管径变大流速降低,砂子在重力作用下沉落到锚的底部,油从进油管与锚体的环型空间进入泵中。

清除锚中的砂子时,将锚体起出,拧掉底座,将砂子清除后装好底座,即可下入井中。

对于气多砂子也多的井,可以用气砂锚。

上室用于分气,下室用于分砂,先分气后分砂。

二室间用于特殊接箍连接。

油流进油孔进入分气室。

在重力作用下将气分离,经气孔排至油、套管环型空间,而液体经特殊接箍及带喷嘴的内管进入分砂室,砂子相对密度大沉在底部,油则通过特殊接箍的吸入孔并经吸收管进入泵中。

以上是本人浅谈的一些理论上的原因分析及提高泵效的措施,从现场来看,提高泵效主要要解决抽汲能力和供液能力的问题,也是井筒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人也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跟踪学习,拓展理论视野,将合理的措施应用于生产之中,使井筒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