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772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答:

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

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6、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答: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

答: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叫一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质原哲学叫二元论。

(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二者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是: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8、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有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的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的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9、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发行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10、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12、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答: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15、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2)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答: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17、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答: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为什么说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同质的可以以数量上相互比较的东西,这就是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务的支出。

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盾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9、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

(1)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2)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

20、什么是商品经济?

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交换的总称。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础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1、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及其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答: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这就是说,雇用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作习惯的制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22、简述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

答:

(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2)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3)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23、什么是利息?

简述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答:

(1)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部分。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4、简述商业资本的作用

答: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25、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所执行的职能。

答: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品;(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26、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

它是如何实现的?

答:

(1)垄断利润来自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以及垄断资本获得的其他非垄断企业利润、海外利润、再分配收入等,但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2)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共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论述题:

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案要点:

(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有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

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反复的发展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得到解决,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

材料分析:

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

甲认为:

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

乙认为:

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运用马克思政治学中的经济学原理分析说明材料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

答案:

甲乙二人所指“好”、“贵”、“买的人多”分别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价格、供求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甲乙二人错误的实质所在了:

首先,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其次,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在本题中,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因此,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

"污染环境的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

""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把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

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

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

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

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试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答:

(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5、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6、说明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

答:

(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7、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8、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

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

答: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0、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

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

度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

(1)内因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

(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

(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

11、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

(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

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

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

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

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答:

(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13、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

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透。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4、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5、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