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658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全册教案[1]Word格式.doc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

2、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采取节约的方法,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教学重、难点:

树立节约意识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资料

“煮鸡蛋”的思考

节约小妙法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一、 

故事引入:

你会煮鸡蛋吗?

指名说。

教师:

日本人和德国人是这样煮鸡蛋的:

指名读教材。

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

日本人,办事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

二、探究新知:

思考:

1、德国人煮鸡蛋的方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

另据专家介绍,水开以后,五分钟即可煮熟鸡蛋,还不破坏营养成分,煮的时间长,会有许多浪费。

2、现在生活好了还需要节约吗?

3、你知道哪些家庭节约小妙法?

4、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

我们的生命中,过1分钟就减少1分钟的寿命,珍惜是从点滴做起的。

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游动”的蒙古包

教学目的:

1、认识和理解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2、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深刻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1、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

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

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

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

普遍嗜饮砖茶。

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

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蒙古包)。

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

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

2、游牧民的住所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

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

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一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

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3、游牧民的禁忌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畜牧业为生。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使牧区的范围大为缩小了。

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层土壤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

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开垦、沙化有关。

(提问)1、阅读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思考:

目前扩大耕地的方式有几种?

分析各种方式引起的恶性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阅读漫画“毁灭”,作者取名为“毁灭”的含义是什么?

3、讨论:

类似这样的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

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4、游牧民的环保意识

游牧民的思维观念与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游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情感。

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

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

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

”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

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

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

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

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

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

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

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

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

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由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仅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且有时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4、一次婚礼

1、通过调查一次婚礼上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的一些数据,然孩子们认识奢华的婚礼对环境的危害。

2、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等实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思想教育,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认识奢华婚礼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难点:

以实际行动捍卫“环境小卫士”的责任

课前准备:

调查一次婚礼的经过,了解婚礼的花费

一、导入新课

讲解——豪华的婚礼喜宴。

师:

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生1:

这样的婚礼时很好,但我觉得很浪费。

生2:

我觉得他们这次婚礼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还大的污染,我不提倡举行这样盛大的婚礼,应该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生3:

我也认为他们的婚礼对环境危害很大——烟火、鞭炮、长长地汽车队伍、丰盛的喜宴等。

是呀,婚礼时一个人一辈子的一件大事,固然重要,但作为地球母亲的一员,我们更应该考虑到,我们的环境问题,可以举行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婚礼,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二、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对一次婚礼进行调查:

1、都会引起哪些环境污染?

2、通过访问的形式,算一算大约会浪费多少钱?

3、有没有可以预防的好办法?

三、环保金点子

同学们在班内集体交流,你们设想的一举两得的“意义婚礼”

组1、骑自行车的集体婚礼。

避免汽车尾气污染。

组2、在网上下请柬。

避免纸张浪费。

组3、可以在婚礼的那天植下“婚姻竖”非常有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一次婚礼

变浪费、污染——节约、环保

5我的环境我爱护

1、使学生懂得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与日本的巨大差别。

2、列举身边不文明的现象,懂得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煳必要性。

3、知道环境保护重在行动。

4、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自觉保护环境。

调查了解居住小区周围的环境状况;

调查日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策略。

一、谈话引入: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煳生活质量。

说说你小区的环境状况。

小组交流。

二、探逑新知:

1、你相信是真的吗?

教师阅读“生活在线”。

2、交流:

你调查了解到日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有哪些好的做法?

3、阅读课本“绿色冲浪”。

4、交流:

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

5、七嘴八舌: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总结l唯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制一个家庭绿色旅游计划。

四、板书设计:

我的环境我爱护

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环保行动:

6、一张纸的“旅行”

1、帮助学生竖立节约的意识不浪费纸张。

2、了解一张纸的来历。

2、引导学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竖立节约意识、不浪费纸张

小学生用纸调查资料

一、小学生用纸调查

1.除学校集体发的作业本外,99%的学生让家长重新掏钱买自己喜欢的作业本使用。

2.在用纸时,能把整页写满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5%。

3.只写半页就撕掉丢弃的占调查人数的40%。

4.只写几个字,或者根本没写字就撕掉丢弃的,占18%。

5.用洁白的纸张折叠物品,擦灰尘,包物品的占14%。

6.有50%的人认为用纸是自己的事,煳别人没有关系。

7.没有学生知道造纸的工序。

8.没有学生使用作业本背面演算或写字。

9.没有老师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10.没有家长检查学生使用后的作业本。

二、对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三、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说说看。

1、伐竖做材料

2、裁切成适当的长度

3、剥去竖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将薄片集中处理运往造纸厂

7、以药水煳蒸气做成纸浆

8、用药水冲洗

9、去除杂质

10、漂白纸浆

11、在纸浆中加入药水

12、用网子沥乾水分

13、放在毡子上吸水

14、以高温烘乾水分

15、以压光机做压光处理

16、做成纸卷

四、结合纸的来源煳同学们用纸的情况你想说什么?

思考交流。

五、教师小结:

节约用纸,珍惜资源

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一片白纸要经过许多人的劳作才能形成,生产一张薄薄的白纸,同样需要国家资源,我们知道不合理利用煳开采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节约用纸做起,节约用纸就是珍惜国家资源,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要提倡“节约每片纸,反对浪费每片纸”,并且呼吁全校的同学们,增强生态意识,坚决不再浪费纸张。

节约纸张就是节约地球的资源.

六、板书设计:

一张纸的“旅行”

纸的来源

7.污水变清

教学目的

1.理解水的处理方法。

2.知道水的循环再利用。

3.了解水的污染、保护水源的重要意义,进行环保意识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水的处理方法,知道水的循环再利用。

2.知道防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渗透内容

1.在复习地球上水的分布的基础上介绍我国水资源概况、人均占有量在全世界的地位,进行国情教育。

2.介绍我国七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黄浦江、苏州河以及自己生活区中河流受污染、黑臭状况改善的过程,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地球是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多水星球,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

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

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

淡水主要指地下淡水、河湖水,由于200米地层下的淡水目前还无法利用,淡水更加稀少而珍贵;

是否所有的天然淡水都能被人类直接利用呢?

今天我们学习《应用水的处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更需要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概况,请阅读课本23页第4段。

我国水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

1/4;

跟巴西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巴西,但水的人均占有量却只有巴西的1/20。

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

特别是北方和大西北地区,每年受旱农田达3亿亩,农村每年有5千万人和3千万头牲畜饮水供应不足,全国有183个城市缺水(包括首都北京),其中40个城市属于供水危机城市。

我国的水资源是比较紧张的,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生存的大事。

水质是如何被污染的?

阅读课文。

讨论:

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哪些污染水质的现象?

全国七大水系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它们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有13个水质污染严重,几乎成了污水河,高青的情况如何呢?

同学们讨论了我们周围的小清河、黄河被污染情况,其实以前小清河水质清澈,鱼虾成群,水质符合饮用标准。

现在逐年受到较大污染。

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污水,保护水源,目前小清河的黑臭情况已经有了改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同学们应当运用了解的环保知识在社会上作宣传,为环保工作尽一份力量。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我们要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污水是怎样“变清”的?

首先,用水管把各家的污水集中起来,利用粗格栅。

把大块的垃圾清除。

粗格栅的空隙是20厘米,所以只要是20厘米以内的垃圾粗格栅都可以清除,然后利用细隔栅把小一点的垃圾清除掉。

细格栅空隙是10厘米,也就是说10厘米以内的都可以用细格栅来清除。

接着到了沉沙池,沉沙池的作用是利用水把沙子沉到水底,再利用鼓机把沙子抽出来送入沙水分离器分离。

再把AB级暴气池,他们的作用是利用吸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进入中间沉淀池。

中间沉淀池的作用是分离活性污泥和污水,之后又送回AB级暴气池。

再分解一次后送入二次沉淀池。

这时水中的污染物已经去除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

二次沉淀池会把没有去除的污泥去除。

这还没有完,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杀除大肠杆菌,然后就可以出场了,不过还不可以喝,只可以浇花,洗衣服……或流入河流当水再和河水融合后,把水取出,然后再经过处理后,烧开就可以用了。

 

我知道了污水变成能用的“清水”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平日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尽量减少污水排放。

请少制造污水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我们到自来水厂参观了净化全过程。

又对整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看看生活中的污水是怎样被“回收利用”的。

走到污水聚集地方便开始闻到臭味了,这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

一路走过来,我看到了好多平时都不知道的机器,经过这些复杂机器的运作,污水渐渐变成可以用来浇花、洗东西的水。

在参观中,我了解到污水处理厂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

在10年前,我们高青人就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

很多人认为水是廉价而且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但通过这次到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我知道了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建立污水处理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回收后再利用。

所以,我们何不节约用水,少制造污水呢?

8.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我发现学生浪费的现象很严重,我把学生在活动后浪费现象拍摄下来让学生看,严重的浪费现象让人触目惊心,一次性筷子用过就扔掉、所料袋子用过扔的到处倒是……学生对此议论纷纷。

从学生的谈论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了解很粗浅,只是懂得要节约,不能浪费。

至于生活中存在哪些一次性用品,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怎样解决这些浪费现象……这些问题他们了解得非常少,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为此我们决定本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二、活动具体目标

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寻找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考察、辩论,了解身边一次性用品的种类、使用情况,知道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

2、懂得节约资源,知道多使用耐用品是保护大自然的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4、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不同见解。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开题课)

1、情境导入:

前些日子我们到海边进行了一次亲子活动,这是当时老师给大家拍的照片,你想说点什么?

这些只用一次的用品我们通常称它为“一次性用品”。

2、联系生活

在你的活动中你经常用到或遇到过一次性用品吗?

它有什么作用。

3、辩论:

一次性用品该不该用?

4、对于一次性用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5、梳理问题,形成小课题。

家庭里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

有什么作用?

超市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

餐馆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

医院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

其它地方

其它国家也有一次用品吗?

他们是怎么做的?

一次性用品的危害是什么?

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

……

自愿结合成小组,做好计划。

第二阶段:

学生分成小组实施

第三阶段:

汇报交流

第四阶段:

评价反馈。

学生成果形式:

调查表、资料卡、手抄报、倡议书、利用一次性用品做的手工作品。

需整理的资料:

小组计划表、学生活动过程资料、学生评价表、总结反馈表

9、给垃圾找家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校园垃圾就开始伴随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它给班级、学校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

我根据一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建议学生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学生以真实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的:

(1)认识校园垃圾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初步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关注校园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3)思考校园内存在的垃圾管理问题,找出解决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和策划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我们身边的学生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制定计划,实施方案。

(3)各小组全员参与策划活动,并作好记录。

(4)谈谈活动的感受

四\活动过程: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

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有小纸片,弯腰去捡。

教师说:

“咦,垃圾,你的家在哪儿?

怎么乱跑呢?

2、激发讨论。

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垃圾哪有家啊?

还是让它躺在地上吧!

”随手又丢在地上。

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述说自己的意见。

3、揭题课题: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家在哪儿的问题”。

出示课题。

评析:

垃圾应该放进垃圾桶,这个道理学生都懂。

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本次活动的内涵,找到活动的生长点,使生活矛盾与学生“已知”知识产生碰撞。

这样,以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向纵深处发展。

使学生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中。

二、选择 

合作

1、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研究,以下选题供大家参考:

(1)校园垃圾是怎么产生的?

(2)校园垃圾有哪些?

它们有哪些危害?

(3)同学们面对垃圾是什么态度?

(4)垃圾是如何收集和怎样运出校园的?

(5)我们可以怎样处理校园垃圾?

(6)校园垃圾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2、制定研究计划。

自由分小组,确定研究任务,制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

活动图表1,

小组名称:

小组分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

协调员:

汇报员:

生活垃圾的来源、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让学生调查校园垃圾的情况,意在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进行研究。

教师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