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664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档格式.doc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

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

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如下。

(一)“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

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

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

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

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内容标准

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

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

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

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

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

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

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

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

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

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

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和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

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美化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

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

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

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设计。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

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

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

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