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81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docx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自查评估报告

徽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实施

自查评估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梳理总结工程实施的进展和成效。

根据市发改委《关于编报2015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陇发改西部函字〔2015〕1号)精神,徽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规划实施及自查评估工作。

经过各单位密切配合、扎实有序的工作,自查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徽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先行”的战略方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大力实施,全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效益逐步彰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徽县相继被国家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县”、“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先后荣获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造林绿化模范县”、“节煤节柴先进县”、“水利水保先进县”、“长治‘十百千’工程样板县”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级卫生县城”等一系列称号。

2015年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项目92项,总投资40.99亿元,其中现有生态文明项目19项,总投资25.3亿元;争取引导资金项目73项,总投资15.69亿元。

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造林绿化全面推进。

截至2015年春,全县累计完成各类人工造林135.8万亩;完成生态林共计5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67万亩,荒山造林29万亩;绿化国道、省道、县道22条893公里,栽植各类树木48万株,沿国道316线建设绿化板块、绿篱带10.45万平方米;全县实施城区绿化7750亩,完成村镇绿化3.18万亩,农田林带林网建设2890亩;实施速生丰产林1.2万亩;累计完成经济林64.4万亩,其中建成核桃基地43.7万亩,银杏基地18.9万亩,其它1.8万亩。

全县各项植树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8%以上。

全县平均每年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00万株,累计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12个,面积6200公顷,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了96.7%,义务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6%。

2015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2.27万亩(其中生态林建设0.98万亩,林果基地1.84万亩,栽植核桃嫁接苗20余万株);建设绿色通道42公里,种植花带花草4.3万平方米,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万亩,配套荒山造林0.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3万株,通过新育、定植方式发展育苗面积2.02万亩,完成核桃高接换优22.8万株。

(二)经济林和苗木繁育产业开发态势良好。

以实施核桃“两化”建设为目标,突出区域优势,坚持把核桃产业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流域治理和扶贫整村推进相结合,扩大种植规模,扩张核桃总量。

截至目前,全县核桃面积累计达到了43.67万亩,完成核桃嫁接50万株。

2014年,全县核桃总产量4020吨,产值6030万元。

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发展银杏产业,以大田栽植为主,行道树栽植为辅,累计完成银杏栽植面积16万亩。

2014年,全县银杏产量80吨,产值144万元。

苗木繁育方面,坚持以“生态林苗木为主体,珍贵树种苗木为特色,城市绿化树种苗木为补充”的发展思路。

全县各类育苗面积已达6.8万亩,建成了北部山区生态林及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03万亩,中部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2.27万亩,规模苗圃3500多处。

积极为苗木基地争取国际补助资金500万元,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00亩,项目基本建成,效益良好,为高桥、栗川的苗木基地灌溉提供了保障。

(三)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坚决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建设美好家园。

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完成5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和19.7万亩国家公益林建设,开展补植补造4467亩,新建生态林5000万亩,抚育中幼林5000亩,薪炭林1440亩,加强管护,确保全县森林资源的安全稳定。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

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程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环保设施管理,落实污染治理措施,提高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和“三废”处理效率,实现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达标。

扩大清洁生产企业范围,改进工艺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全面落实节能降耗措施,3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设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4.7%,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三是加大沼气、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太阳能光伏电站、生物质能源开发等立项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甘肃三森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是加强重金属、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综合防治,对“三废”处理效果定期定量监测制度,对一般污染源一年监测不少于2次,对国控重点污染源、涉重金属重点污染源按月实行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测制度,定量考核各排污企业污染减排效果。

徽县鸿远公司、金徽酒有限公司、宝徽集团、洛坝集团等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已通过省市验收。

先后实施了宝徽公司重金属污水治理、金徽酒公司污水处理、城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环保项目,有效控制和减少污染危害。

(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我县以“五改”(改水、改厨、改炕、改厕、改圈),“五通”(通电、通路、通邮、通信息网络、通广播电视),“五化”(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硬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实施了麻沿至泥阳等6条新农村示范长廊和东关穆斯林风情线建设,涉及15个乡镇50个村,投入资金2.02亿元,完成麻沿乡熊北村等2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环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梯田2.04万亩、修复水毁耕地1480亩、改造中低产田3800亩;实施了31村2.8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1万人饮水困难,其余2处正在施工。

完成10个整村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扶持开发。

(五)水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着。

为切实改变我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提高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我县积极争取实施各类水利项目。

先后编制了“徽县永宁河向城区调水工程可研报告”、“徽县永宁河宋家湾水电站工程可研报告”,积极抓好“一江五河”治理,全力实施嘉陵江干流堤防治理工程、徽县嘉陵镇火车站堤防工程,扎实推进罗家河、洛河、麻沿河、永宁河、高桥河等河道治理项目,既保证了水利设施成为“惠民工程”,又保护了水生态资源。

在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上,徽县永宁河高桥乡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1984万元,治理河长59.8公里,新修堤防工程7.437km,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

徽县2013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和县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群策群防体系完善等,项目投资745.07万元;徽县2014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项目投资82万元,新建自动雨量站5个,自动水位站1个,卫星通讯备用信道5个。

以上两项目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徽县麻沿乡郭川村堤防工程,项目投资375万元,新建堤防工程2.168公里,目前已完工。

(六)生态文明项目建设推进有序。

由于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尚未安排专项资金,我县现有资金来源渠道生态建设项目有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草原生态保护、生态移民5项。

目前已完成荒山造林0.25万亩,保护国家公益林19.7万亩;对分布在嘉陵江两岸和长江上游西南高山峡谷区的19.7万亩进行管护。

徽县三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772.7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严家坪至龙骨梁段旅游公路9.49公里,新建游步道4.93公里,新建旅游厕所3座,垃圾收集房1座,敷设给水管道8.56公里、供电线路14.5公里,配设变压器3台,垃圾箱70个、旅游标识牌120个。

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

(七)农村人居环境面貌逐步改善。

以国道“3.16”线文明长廊建设为载体,对沿线村庄脏、乱、差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清理积攒垃圾、清扫卫生死角,治理污水乱排放。

对沿线村庄以治理村容村貌、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沿街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为重点,发动群众30000多人次,出动车辆1800余车次,清理生活垃圾3000余方,疏通排水排污渠道250余公里,修建垃圾池120多座,设置垃圾收集容器1500多个,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任务进度良好。

我县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中央投资1317万元(中央补助资金1227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90万元)。

一是水保局建设基本口粮田3919亩,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93.93万元。

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务。

二是能环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新建农村户用节柴灶1508个,太阳能热水器300台,户用光伏发电设备259套,薪炭林1440亩。

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57.36万元,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签订供货合同,正在组织货源,即将发放。

三是发改局生态移民工程建设项目:

任务搬迁60户300人,实际77户300人。

建设地点在伏家镇索罗村30户103人,嘉陵镇47户197人。

该项目正在实施,多数搬迁户住宅主体已经完工。

培训退耕还林农民750人次,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5万元,教材已印刷好,计划九至十月份按批复的实施方案统一组织培训。

四是林业局实施的补植补造工程:

补植补造面积4467亩,树种为核桃。

后续产业项目:

林产品基地,建设核桃基地10360亩;中央专项补助资金318.07万元,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案。

五是果树站实施的农产品基地上建设项目:

建设中药材基地4030亩;中央专项补助资金80.6万元,项目已完成春季品种种植任务,秋季品种已完成种子招投标工作,待秋季实施。

六是畜牧局实施的畜牧养殖基地项目:

建设暖棚圈舍2470平方米、养殖小区3个、青贮窖3520立方米;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12万元,目前项目正在按户实施。

(九)全力做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防汛减灾工作上,扎实开展汛前检查,与相关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防汛责任,召开全县防汛工作视频会议,认真修订完善了防汛预案,落实值班制度,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对乡村级干部进行山洪预警培训,提高村级组织应对山洪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普及山洪灾害防治知识、为山洪灾害防治奠定了基础。

全力抓好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建设,健全和完善组织严密、责任明确、制度落实、管理规范、经费到位、监测有效、预警及时、群众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

对已确立的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重新确立了灾害隐患点监测和预警人员。

各隐患点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性息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给各基层所配发照相机、GPS各一套、雨衣雨鞋2套;在全县地灾点设置警示牌,悬挂安全避险标志,徽县2013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和县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群策群防体系完善等,项目投资745.07万元;徽县2014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项目投资82万元,新建自动雨量站5个,自动水位站1个,卫星通讯备用信道5个。

目前,84个自动雨量站,180个人工雨量站,180个预警广播站均正常运行,有力地发挥了预警系统在预防预报突发灾害工作中的作用。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县上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牧、林业、环保、建设、交通、扶贫、农办等3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发改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协调、督查、指导和考核,抓好帮扶帮建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

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带动作用,靠实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主抓在县、部门联动、落实在乡(镇)、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工作思路。

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确立全局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一规划布局的思路,按照 “一城一区五中心一百个新型社区”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即以县城为主体,伏镇工业集中区副城区,江洛、泥阳、柳林、永宁、嘉陵五个中心城镇,以“两地、五路”(两地:

即乡镇政府驻地和中部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地,五路:

即316国道、江武路、支伏路、徽虞路、徽太路)为重点,建成城关、伏镇、江洛、高桥、嘉陵等10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100个新型社区(中心村)。

突出抓好六大生态文明示范长廊(即麻沿至泥阳、江洛至城关、伏镇至栗川、城关至柳林、水阳至虞关、榆树(剡坝)至高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长廊,共涉及14个乡镇65个行政村)建设,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三)重点改善村容村貌。

一是以国道“3.16”线文明长廊建设为载体,对沿线村庄脏、乱、差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清理积攒垃圾、清扫卫生死角,治理污水乱排放。

对沿线村庄以治理村容村貌、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沿街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为重点,发动群众30000多人次,出动车辆1800余车次,清理生活垃圾3000余方,疏通排水排污渠道250余公里,修建垃圾池120多座,设置垃圾收集容器1500多个,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二是以文明长廊创建为契机,在国道316线徽县麻沿八盘山隧道--城关镇段,江武公路江洛—泥阳段沿线公路两侧的公路护坡、农民的房前屋后和院墙上,建成了图文并茂、主题鲜明,总面积达2844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文化墙以漫画、图画等为主要形式,围绕社会公德、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内容,有效传播了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是在生态文明示范村,按照“培育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塑造新风貌、健全新组织”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美化村庄、庭院,硬化、绿化村道活动,组织群众粉刷房屋、修建院墙、硬化院落、清除垃圾,栽植果树和花卉,达到“五改”(改水、改厨、改炕、改厕、改圈),“五通”(通电、通路、通邮、通信息网络、通广播电视),“五化”(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硬化、美化、净化),“五有”(有文化体育场地、有多功能培训室、有农家书屋、有村级卫生室、有计生服务室)的生态文明新农村标准,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农村行路难、吃水难、人居环境差、设施配套差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示范工程建设帮建机制。

鼓励、动员县内工业企业反哺农业、回报社会,支持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发挥各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智献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结对帮扶、奉献爱心,形成强大的帮建合力,推进示范村建设。

县上成立15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帮建工作组,确定了帮建领导、牵头单位、帮建单位、帮建企业,并建立了帮建工作长效机制;二是我县把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实现量化管理,严格兑现奖惩。

三是建立示范工程建设激励机制。

把示范工程建设作为各部门及干部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绩效、职务联挂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帮建实绩显着的单位、企业、党政领导和优秀帮扶队员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未完成帮建任务的帮建单位、企业、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年度考核不得评优、评先。

四是建立示范工程建设督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示范村建设督查、观摩、评比、讲评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困难

尽管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程建设缺少中央专项引导资金,许多列入规划的大项目、好项目不能按期启动实施,影响示范工程效益的发挥。

二是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工作比较滞后。

由于规划人才短缺,资金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

三是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示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后期管护上缺乏有效的责任机制和管理机制,影响了各类设施的效益发挥和使用寿命。

四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县也不是扶贫开发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少、投资少,县财政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示范工程建设。

五是产业支撑功能脆弱。

我县农业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差异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增收不稳定,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示范工程建设的产业支撑功能仍十分脆弱。

六是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大。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民仅限于在承包的土地上作业,增收致富门路少,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

七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力量不足,缺少办公经费,影响工作开展。

五、意见建议

请求省市进一步支持我县的重大项目建设,在资金安排上对徽县更多的倾斜,在政策上更多支持照顾徽县。

一是建议省市增加对我县的转移支付额度,每年增加安排我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3亿元,减轻我县政府债务负担,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力争在短期内全部化解已积累的地方性债务负担。

对教育、卫生、农村基础设施等保障民生项目形成的地方性债务,优先给予安排解决。

二是建议省上支持我县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由矿产资源依托型向非矿产业转移,支持徽县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我县打造以食品工业、生物制药、新型建材、装配制造等为主新型工业发展。

三是建议省市免除我县国家安排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部分,全额由国家和省上安排投资,促进项目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四是建议增加地方政府税收分成留县部分比例,力争留县部分达到70%,以增加地方财力,积蓄化解债务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五是建议省市加大对重灾区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

增加对我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重建后无法依靠土地发展致富的农村居民依托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谋求新的致富门路,转换其户籍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重灾区的城镇化水平。

六是建议省上支持徽县泥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七是建议省上加大对我县三滩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因三滩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区域与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重叠,制约开发工作,请求对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进行适当调整,给三滩旅游开发留出一定的区域,促进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工作协调发展。

同时,对三滩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八是建议把我县列为长江上游国家重点生态功能补偿区,加大对我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