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00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建设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

(产业结构发展;

区域结构发展;

科学发展观)

协和万邦:

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

(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

主张多边主义;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典题示例1

人们常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A.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南宋时期朱熹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字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A、B、C三项都涉及到“和”字,只有D没有,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为D。

2.民本思想

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虽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董仲舒: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屈原: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涵。

(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时,巧妙地援引了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歌颂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民主政治架构;

社会主义建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

典题示例2

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

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解析 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3.社会责任感

强烈社会责任感:

从远古老子传播仁德教育,到恩格斯传播共产主义理念。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高科技产品创造发明历程中的伟大发明家、科学家。

民族危机关头,积极投身革命洪流,报效祖国的仁人志士;

站在时代前沿,指引人民前行的革命政党。

(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

从发动二战的希特勒,到侵略中国的东条英机;

从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到鼓动他人反国家反民族的右翼势力等。

典题示例3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

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故选C。

1.自由:

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2.民主:

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3.人权: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1)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业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体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

(2)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

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

(3)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①人文主义兴起:

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要求摆脱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

②理性主义兴起:

17~18世纪,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主张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提供了政治构想。

③自由主义: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加紧进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经济上要求自由经营、政治上要求自由主义改革,进一步享有政治民主权利,从而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4)从17世纪开始的两个世纪中,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乃是西方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他们谈的自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包括了贩卖奴隶的自由,包括了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自由,包括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自由。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都迷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迷信以恶报恶,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典题示例4

(2013·

广东高考)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C项“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有为个人谋取更多权力的倾向,有危及民主政治的可能性。

A、D两项对雅典民主政治基本没有什么威胁;

B项属于雅典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都不符合题意。

典题示例5

有人说: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和精神危机

B.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临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C.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的本性

D.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战争、疾病的威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理解。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喻指人类把上帝赶走了,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如牛顿的力学体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传播。

“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指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方因社会问题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使人类陷入精神危机中。

故选A。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法治、爱国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1954年宪法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4)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5)“一国两制”实行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7)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典题示例6

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 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颁布《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典题示例7

列宁说: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排除③,选A。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时期,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3)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辛勤劳动,在“两弹一星”的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发、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4)80年代实行“无敌国外交”,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典题示例8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国政府倡导的“这些原则”提出的历史场合是(  )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谈判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答案 B

解析 中国在与印度、缅甸会谈时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B项正确。

专练2 高考命题中的主流价值观

一、选择题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远敬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解析 从题干材料看出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对鬼神敬而远之,故答案为A。

2.《焚书·

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力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准确识记。

材料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认为不要把孔子神化,要有自己的见解。

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核心

解析 解题关键是准确获取信息,理解公民意识这一基本概念。

据“人人平等”、“谨守法律”、“与齐民无异”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意识而不是教育的变化,排除A,C项符合题意;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之一,但材料强调公民对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自我认识,而不是B项所述;

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核心应是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而不是追求平等,排除D。

4.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这充分体现的精神是(  )

A.热爱祖国、相爱互助

B.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C.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D.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解析 “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指勇于探索,据“跨越了传统的技术”是勇于创新的结果,故D项正确。

其它三项不能从题干信息中体现或完全体现。

5.胡乔木回忆说:

“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虚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

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亦能本着共同负责的精神,竭智尽虑,为国献策……。

这种精神,为我国政治生活留下了一种宝贵的传统。

”其“精神”指(  )

A.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真诚关系

B.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精神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

D.各民主党派踊跃执政的主人翁精神

解析 A项所述体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B项所述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

D项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是积极参政议政,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

6.1966年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十六条》规定:

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后来,有人抛出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政治纲领,使许多干部遭到抄家、批斗、迫害。

这表明了(  )

A.大力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反修、防修”纯洁党性甚为必要

C.宪法没有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D.法律名存实亡,民主遭到践踏

解析 题干中所言“运动”指“文化大革命”,“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动论调,A、B两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C项表述错误;

在“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错误出发点下使许多干部遭到抄家、批斗、迫害,充分反映了当时法律名存实亡,民主遭到践踏。

故选D项。

7.“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邻居”这个词语,即在地理位置上和中国相近或者相邻的国家。

A选项中的美国不符合此概念,B选项错在“发起”这个词,APEC组织不是中国发起成立的,是1991年加入进去的;

C选项中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绝大部分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

8.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古代希腊的辉煌。

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他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然后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共组成了10个行政区。

其做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基本上实现了各阶层公民的平等

B.进一步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C.激发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D.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解析 梭伦改革用财产的多寡来划分政治等级,享受政治权利,也就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克里斯提尼又用地域的划分来代替血缘关系,也就进一步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所以正确答案为B。

9.钱乘旦在《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一文中指出,“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婿,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化。

”对“王位的内容”变化说法欠妥的是(  )

A.专制王权→民主共和

B.个人专制→宪政体制

C.王在法上→王在法下

D.国王至上→议会至上

解析 “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婿”继承王位指的是“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A项民主共和的说法错误。

10.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 “用集体力量来保障”即用契约来保障;

在契约下,“个体……依然自由如初”即个人自由得到保障。

B项符合题意。

11.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

下列哪一言论印证了“丧失了过去的重量”这一论断

A.“将自己投掷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于神”

B.“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

C.“人的高贵不取决于出身,而决定于人的才智”

D.“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

答案 C

解析 A项的意思是在宗教信仰上越虔诚,越是要消解掉自己的主体性,不符合题意要求;

B项属于天主教会的宣传;

D项应是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性主义;

解题关键是围绕文艺复兴对封建特权和门第观念的抨击与否定,C项符合题意。

12.下列为“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仿照已填充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应宗教改革栏应填的内容是(  )

叙述

历史时期

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

古代希腊

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从人文主义走向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

A.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

B.从简化宗教仪式到不再以天主教会为中介

C.从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到焚毁《圣经》

D.从反封建专制到构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

解析 宗教改革并没有取消宗教仪式,排除A;

宗教改革只是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信仰得救,不再以天主教会为中介,突出人文主义色彩,正确选项是B;

宗教改革时依然信仰上帝,宣传《圣经》,排除C;

D项所述符合启蒙运动。

二、非选择题

13.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

“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

“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由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来掌握。

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

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

(4分)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