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07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将相和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 

5. 

课文第一自然段“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引发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负荆请罪”是因为将相知道要团结一致才能抵抗秦国进攻,因此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是第一自然段的( 

二.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3.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攻无不()理()气壮同心()力无()之宝战无不()负()请罪完()归赵宁死不()()口不提

二、按拼音写词语。

关()和氏()墙()()草()免()须隐()利()

奴()

防()犹()()望淋()监()富()()备忧()名()

n()料房()边()迟()()王()究()热()水

蜿()

qū身()弯()()赶()服崎()()势()别()虫()除

三、结合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将”指的是,“相”指的是,“和”在这里是的意思。

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和到不和再到和。

将相不和是因为。

后来将相又和好是因为。

2、课文讲述了、和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成了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个小故事反映了蔺相如是个的人;

廉颇是个的人。

3、课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和,当时有、、、、、、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是最强的一个。

四、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一段有两句话:

先写廉颇心里想的,说明,后写他的行动,说明。

五、请写出以下这些名著的作者: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闲情偶寄》、《史记》、《资治通鉴》、《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复活》、

草船借箭》习题精选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 

饮酒() 

都督() 

惩罚() 

水寨() 

呐喊() 

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 

)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 

)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

)( 

2.呐喊(一对近义词):

3.顺风顺水(ABAC):

4.探听探听(ABAB):

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

经过是:

 

结果是: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4.“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

“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

“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六、文学常识填空。

1.( 

)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 

)、( 

)和(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 

),名( 

),字( 

),又称( 

)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 

)、( 

)、( 

)等等。

请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七.写同学、朋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注意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表现出人物的品质 

参考答案:

一、

二、1.必然2.仍然3.果然4.忽然

三、1.虚实、开关、装卸、是非;

2.推却、延迟、惩罚、语言;

3.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成千上万、不卑不亢;

4.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

2.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3.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4.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

五、1.如鱼得水。

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

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六、1.罗贯中;

《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2.诸葛,亮,孔明,卧龙。

《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功,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

调度(调用)虚实(真假)反义词:

轻易(困难)靠近(远离)2.诸葛亮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这是为了让曹操看不清江上面的虚实;

“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展开后面积大,射中的箭也多;

“一字排开”是为了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诸葛亮笑着回答鲁肃的疑问,这说明诸葛亮掌握了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性格,也说明了他对事情的结果已经胸有成竹,可见诸葛亮神机妙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