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12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系统地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的作用

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

雪兔和猞猁的关系

3、信息传递的特点:

思考: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区 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量流动

太阳能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信息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途径

例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

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

行为信息;

C.行为信息;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

变式1、(2009·

海南卷,2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级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变式2、(2011·

潍坊质检)下面左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  )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3)左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

(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3、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概念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

营养结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营养

结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一般呈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2、图示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

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变式3、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考点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1)含义: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其中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①作用: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和稳态。

②结果: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③实例: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3)正反馈调节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其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例3、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变式4、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正,负)反馈来实现的。

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①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以血糖调节为例)。

②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2)某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呈______________(正、负)反馈状态。

为减缓其污染,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

(至少2点)______________

考点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

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

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和)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

保持生态缸内温度;

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

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例4、下面关于“设计生态瓶”应遵循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变式5、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高考再现

1、(2014天津卷)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2、(2015新课标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3、(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4、(2015重庆卷)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9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四、知识网络构建

五、检测反馈

1.(2015内蒙古赤峰质检,2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2014江苏淮安二模,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3.(2014辽宁大连双基测试,17)2002年底,我国农业部发出通知,禁止引进“食人鱼”,因为我国南方地区有该鱼类适宜的生活条件。

禁止引进“食人鱼”有利于(  )

A.维护公众的饮食安全

B.维护原有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

C.本土鱼类的竞争,形成新物种

D.不同地区之间鱼类的基因交流

4.(2014河北邯郸一模,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5.(2014河南实验中学三模,32)(16分)湿地生态系统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据统计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下图所示为某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一般可以概括为            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湿地生态系统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所构成的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有多种湿地生物的代谢活动参与,图中a和b所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    和    。

(3)现今,大量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工业排放等使湿地的污染程度加重。

过度放牧,导致很多湿地植物不能有规律地完成其生活周期,导致湿地植物的    丧失,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工业排放的没有净化的污水中含有高浓度的镉、铅等,如果人食用湿地鱼类,也将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原因是            。

高考再现答案:

1【答案】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

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正确;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阶段,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

3【答案】B

【命题思路】本题借“稻田生态系统”创设情境,实际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知识理解推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属于能力立意题。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

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

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有差异,故C正确;

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4、【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

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t=N0λa。

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a=24λa。

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检测反馈答案:

1.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B错误;

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C正确;

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D错误。

2.C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

3.B 引入地由于有适宜“食人鱼”生活的条件,会使“食人鱼”快速繁殖,使引入地原有的一些物种灭绝,从而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B正确。

4.B 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5.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信息传递

(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3)多样性 重金属污染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重金属含量过高

解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碳循环主要依赖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好氧细菌通过分解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际上好氧细菌进行的分解作用是呼吸作用。

(3)结合题干“很多湿地植物不能有规律地完成其生活周期”分析过度放牧会使植物多样性丧失;

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重金属含量过高,如果人食用重金属污染的湿地鱼类,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答案:

(1)CO2、含碳有机物 

(2)80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增长 不变(稳定)

(5)①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1)负

(2)正 控制含N、P等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

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