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83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docx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剖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②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社会结构: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④文化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P1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力量软弱;

5、近代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政治势力不统一;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P16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及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P17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P18相互关系:

总:

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1、争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P20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人民群众: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1867年,台湾人民反抗侵略,打退美国海军的进犯

1874年,击退日本陆军的侵犯

1895年后,反割台斗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反侵华斗争

爱国士兵:

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

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失败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

P35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民族意识的觉醒:

1)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19世纪70年代以后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收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同西方进行“商战”,实行“君民共主”的制度。

3)甲午战争后:

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康有为、梁启超:

维新变法

严复:

喊出“救亡”的口号,翻译《天演论》

孙中山:

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1856年9月,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败——天京事变。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

《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它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资政新编》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政治:

主张“禁党朋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

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

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

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

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

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诽谤国法”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运动推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P45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A、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

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双重危机下,清王朝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的成员——地主阶级改革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P47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P48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开始变化:

4、翻译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5、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P48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维新变法

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P5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内容:

1、要不要变法;2、要不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百日维新

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谕旨,戊戌变法开始,又称“百日维新”。

政治主张:

1)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2)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

3)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提供的特权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详见P50)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P54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救亡爱国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性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P55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畏惧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P57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新政推行目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民族资本阶级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联合政府”

P6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P61同盟会的机关报为《民报》,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虽然强调了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革命派领导的主要武装起义:

1911.4.27—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

1912年2年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性质)。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P6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的变革,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P7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略)

对于“辛亥革命又成功又失败”的理解:

成功—历史意义,失败—失败原因。

革命派为挽救民主共和所作的三次努力:

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总统权力;2.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3.1915年护国运动;4、1917年护法战争。

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国际格局的变化:

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

——略)

“三座大山”:

1.外国帝国主义;2.本国封建主义;3.官僚资本主义

1921~1949的三种政治力量的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二)

一、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是因为: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3、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二、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积极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总: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

P10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P104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的原因: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同时也做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准备。

P106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的三种类型是: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

(!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借望志路106号举行。

(12名代表)

(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P11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后(纯正性);

2、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坚定性);3、领导着工人运动(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革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略)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大)

1)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3)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1924年1月,(孙中山,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

2、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成果:

1.1924年5月黄埔军校的建立;2.全国大革命的兴起;3.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4.1927年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5.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两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点:

1.背景相同;2.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3.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5.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略)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P124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国民党政府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1、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厉行文化专政主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内容:

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3、形成了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中政权”的思想。

4、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秋收起义(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的英勇的反击)

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

1928年毛泽东论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表现了毛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把马列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

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意义。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毛泽东当选主席。

——略)

P13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3次“左”倾错误: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2.1930年6月至9月的“左”倾冒险主义;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的“左”倾教条主义。

P134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浓重的“左“倾情绪没有得到认真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4.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内容:

1、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3、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历史意义:

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9.18—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1935—华北事变,华北政权“特殊化”

1937.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935.12.9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意义: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8月1日——《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

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略)

“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略)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站)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